绿色药业出口:浓缩异形片、浓缩丸、颗粒剂、饮片和中医药器具等
糖尿病 我要投稿
中医从4个方面调理糖尿病,让告别“终身服药”成为可能
来源:广东中医药 2025-09-11 [健康] [糖尿病]
近年来,“糖尿病逆转”的概念正逐渐获得医学界认可,糖尿病已不再是“终身枷锁”。

今年43岁的张先生确诊2型糖尿病后服用盐酸二甲双胍出现腹胀、腹泻,自行停药寻求中医治疗。中医调理3个月后复查发现,他的空腹、餐后2h血糖、HbA1c均恢复正常。随访1年,张先生血糖持续达标,实现了“糖尿病逆转”。

 

中医是如何做到的呢?让我们从科学的视角一探究竟。

 

 

 

中医视角下的糖尿病

 

中医将糖尿病归为“消渴病”,其核心病机是阴虚燥热,发病与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密切相关。“消渴病”分为上、中、下三消:

 

上消(肺燥为主):烦渴多饮,口干舌燥;

 

中消(胃热为主):多食易饥,形体反瘦;

 

下消(肾虚为主):尿频量多,浑浊如膏。

 

 

中医逆转糖尿病的四大科学策略 

 

中医逆转糖尿病,核心在于整体调理,恢复脏腑平衡与代谢稳态,实现“标本兼治”。

 

(一)食疗控糖 

 

中医食疗精髓在于“辨证施膳”,而非简单罗列降糖食物。

 

1、经典方剂

 

葛根芩连汤:适用于口干口苦、舌红苔黄的热盛证;

 

玉女煎:适用于阴虚火旺、烦渴多饮者;

 

参苓白术散:适用于脾虚湿困、乏力便溏者。

 

2、日常药食推荐与配伍

 

苦瓜:含苦瓜皂苷,有一定降糖作用,脾胃虚寒者慎用;

 

山药:补脾肺肾气阴,《本草纲目》誉其“益肾气,健脾胃”,常与黄芪、枸杞配伍炖汤,增强益气养阴之功;

 

桑叶茶:含生物碱,抑制糖苷酶,延缓糖吸收,可单用或与菊花、枸杞同泡;薏苡仁赤小豆粥:健脾利湿,适合痰湿体质肥胖者。

 

3、科学进餐法则

 

严格遵循“低GI、高纤维”原则,用糙米、燕麦、荞麦等杂粮替代白米饭,增加蔬菜摄入量(尤其绿叶菜)。控制进食速度:每餐不少于20分钟,充分咀嚼,有利于饱腹感产生和血糖平稳。

 

 

(二)个性化运动方案 

 

中医运动养生强调“形神共养”、“小劳勿倦”,追求气血调和。

 

1、年龄与体质分层方案

 

中青年肥胖/胰岛素抵抗型:侧重“有氧+力量”组合。每周5天,每天3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快走或游泳或骑自行车等),同时每周2-3次力量训练(深蹲、俯卧撑、器械等)。

 

中老年/虚弱型:以中医养生运动为主。八段锦、太极拳为首选。每天坚持30分钟至微汗出即可,重在调息养神、疏通经络。

 

3、运动法则

 

运动时机:餐后1小时左右开始运动,有助于降低餐后血糖;

 

“微汗避倦”:避免大汗淋漓耗气伤津,以运动后感觉轻松舒适、次日无疲劳感为度;

 

持之以恒:推荐每天坚持,或每周不少于5天。

 

 

(三)针灸疗法 

 

针灸通过刺激特定穴位,调节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系统,改善糖脂代谢。

 

1、核心穴位与机制

 

足三里:健运脾胃,调节全身气血,可增强胰岛素敏感性,调节GLP-1分泌;脾俞:直接调节脾胃运化功能,改善糖代谢紊乱;

 

三阴交:滋补肝肾,健脾益气,尤其适合下消证;

 

太冲:疏肝解郁,清泻肝火,改善因情绪应激导致的血糖波动。

 

 

2、常用疗法

 

传统针刺:辨证取穴,平补平泻或补泻兼施,留针20-30分钟;

 

电针:在针刺基础上加微量电流,增强刺激效应,常用于肥胖伴胰岛素抵抗患者;

 

穴位埋线:将可吸收线埋入穴位,产生长效温和刺激,适合慢性调理,减少就诊频率;

 

艾灸:尤其适用于气虚、阳虚或畏寒者,常用穴位如关元、气海、肾俞,温补脾肾阳气。

 

 

(四)情志调节 

 

中医视“情志”为重要致病因素。“肝主疏泄”,情志不畅则肝气郁结,郁久化火,上灼肺胃津液,下耗肾阴,加重“消渴”。

 

疏肝解郁经典方:柴胡疏肝散。

 

 

中医逆转糖尿病的“黄金窗口”

 

最佳人群:

(1)早期2型糖尿病(病程<5年);

(2)超重或肥胖伴胰岛素抵抗;

(3)尚未出现严重并发症;

(4)依从性好。

 

逆转目标:

在严格医学监督下,经过3-6个月(或更久)的系统强化干预(饮食、运动、中药、针灸等),实现停用所有降糖药物后,血糖(空腹、餐后)及糖化血红蛋白(HbA1c)仍能持续达标。

 

 

结 语

 

中医逆转糖尿病的本质,是通过全方位的生活方式重塑:精准的饮食调整、个性化的科学运动、有效的压力管理和必要的中药、针灸干预,深度激发机体固有的自愈潜能,让紊乱的血糖重归“生理性平衡”。■

 

 

【来源:广州中医药大学一附院,文:内分泌科 李巧副主任医师】

扫一扫即可下载客户端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