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药业出口:浓缩异形片、浓缩丸、颗粒剂、饮片和中医药器具等
国际论坛 我要投稿
让中医药文化在高校校园更好传播
2025-11-17 [其它] [国际论坛]
中医药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的瑰宝,也是提升中国文化自信的重要来源之一,其在文化传承、医学实践、国际交流和健康中国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将中医药文化融入高校校园传播,既是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也是推动中医药文化传承创新的基础性工程。当前,中医药文化在高校传播中存在内容抽象、形式单一、与日常生活脱节等问题,导致传播效果受限。因此,探索符合高校特点的内容设计与实践路径,对实现中医药文化的有效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与文化传承的重要阵地,其核心群体由教师与学生构成,而大学生作为校园中具有活力、流动性强且处于价值观塑造关键期的群体,无疑是中医药文化资源传播的核心受众与潜在传承力量。因此,让中医药文化在高校校园更好传播不能仅停留于“单向灌输”的传统教学模式,必须以大学生的接受心理为出发点,连接时代痛点,深度剖析其认知规律与情感诉求。

 

从认知偏好来看,当代大学生作为“Z世代”群体,成长于信息爆炸的数字时代,习惯了碎片化、可视化、互动性强的信息获取方式,因而对权威说教及晦涩抽象的理论阐释存在疏离感。他们更倾向于接受“具象可操作”“有用且有趣”的内容。如全国名中医高树中在《中国中医药大会》节目中与机械臂进行针灸进针精度挑战,通过这种跨越传统技艺与尖端科技的“人机对决”,以符合当下大学生认知习惯、充满视觉冲击力和互动感的方式展示了中医针灸所蕴含的可操作性,证明了古老中医的实践智慧,不仅可以有效破除大学生对传统医学可能存在的抽象隔膜,而且能极大激发其探索兴趣和民族自豪感。

 

从情感需求而言,大学生正处于自我认同与社会认同构建的关键阶段,对能引发共鸣的文化符号、价值理念更为敏感。他们渴望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力量,增强文化自信,但这种情感连接需要通过年轻化的表达来激活。电影《哪吒》中“我命由我不由天”“打破规则”等精神,与当下中国青年追求创新、打破桎梏的态度高度契合。同时,影片将传统神话故事与现代价值观进行融合,以传统为核、创新为壳,用现代方式诠释了东方智慧。由此可见,《哪吒》系列电影之所以爆火,不仅得益于对观众情感需求的精神满足,更是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语境下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而中医药文化中蕴含的“大医精诚”的责任担当、“守正创新”的发展智慧等与当代青年追求的社会责任、创新精神也存在着天然的契合点。倘若用青春化的语言讲述名医典故中的奋斗故事,借助现代科技等传播手段,以沉浸式体验让大学生在感受中医药独特魅力的同时找到价值观上的共鸣点,便不难让中医药文化走入青年群体的视野与内心。

 

因此,中医药文化有效融入高校校园传播,需要精准对接大学生的认知偏好及情感需求,在传播内容、传播形式、价值传递上实现全方位的创新与突破。

 

 

传播内容上,要深挖中医药文化精髓,打造中医药IP 

 

可以聚焦中医经典理论、名医大家风范、经典验方智慧等核心内容,提炼具有时代共鸣的亮点,通过体系化梳理、故事化包装、现代化解读,形成完备的叙事体系,辅以“单体电影+联动剧集”的模式,塑造“国医大师”“名老中医”等不同背景、性格、经历的群像角色,或以道地中医药材药性为基础,创建拟人化中医药形象,打造相互关联的世界观,用年轻化表达激活中医药文化的精神内核。

 

同时,要创新IP表达载体,依托剧本杀、沉浸式体验馆等年轻群体喜爱的现代互动形式,开发当下大众亟须满足的融合知识性与趣味性的中医药主题内容,通过角色扮演、情景演绎、悬疑解密等方式,让大学生在参与中理解医德智慧、济世情怀和中药配伍逻辑,并深化IP跨界融合,联动美妆、餐饮、游戏、文旅等领域,推出中药护肤系列、养生药膳、模拟经营类游戏、中医药夜市、中医药文化主题旅游线路等系列IP产品及服务,使中医药IP深度融入日常生活场景,成为大学生群体中具有独特魅力的“文化潮牌”。

 

 

传播形式上,要构建多元传播体系,拓展“中医药+”生态

 

联动政府部门、医疗机构、教育机构、企业公司等各方力量,系统化推进中医药文化“四进”(进乡村、进社区、进校园、进家庭),让中医的智慧和理念真正深入人心,在全社会营造“爱中医、信中医、用中医”的良好氛围,为中医药文化在高校传播提供支撑。

 

在此基础上,要布局“中医药+教育”,开设中医药文化课程,推动中医药文化与现代学科交叉融合,将中医药文化教育纳入素质教育评价体系;联合中医医院等建立实践基地,定期开展实践教学等相关主题活动,并与综合素质测评挂钩;培养师资力量,对高校教师开展中医药文化专项培训,创新教学模式,提升相关教学能力。要推动“中医药+科技”,用数字化技术活化中医药文化古籍资源,利用虚拟现实(VR)和3D建模技术对古代药房药圃、传统诊疗器械及中医诊疗过程进行还原,借助现代科学及设备解析并验证中医传统理论,将抽象理论进行可视化表达,将中医药文化升级为学生群体可以感知、能够应用、愿意传承的现代智慧;依托新媒体平台扩大传播覆盖面,开发互动式中医药科普软件,并联动科技产品,例如将中医“望闻问切”原理与智能手表等健康监测设备进行跨界融合,通过科技赋能吸引年轻群体。要探索“中医药+艺术”,依托中医药IP,创作以中医药为主题的影视剧等艺术作品,依托中医药“四进”活动,举办中医药类相关文化活动,也可结合戏剧、音乐、舞蹈、电竞、脱口秀等形式拓宽传播渠道,让大学生在流行艺术体验中理解并认同中医药文化,为后续中医药文化的传播和继承奠定基础。

 

 

价值传递上,要回应大学生现实痛点,强化价值共鸣

 

当代大学生的现实痛点涉及生活、学习、就业等多方面,既有物质压力,又有精神层面的焦虑。一方面,熬夜、缺乏锻炼、饮食不规律,导致身体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成为大学生生活常态,另一方面,学业内卷、就业困难等压力导致大学生在高压环境中长期陷入迷茫,缺乏对未来的憧憬与奋斗动力。所以,中医药文化要在当代大学生群体中实现有效传播与深度共鸣,精准回应其现实痛点。

 

要聚焦健康问题,强化中医药实用性价值。针对大学生常见亚健康问题,在贴合其认知习惯的基础上,用年轻化语言解读中医药调理逻辑,如将“熬夜伤气血要进行气血调和”“脱发育发要滋补肝肾、疏通经络”转化为“熬夜后喝杯黄芪水补气血,早上一杯桂圆红枣茶‘锁’住能量”“核桃粥补充肾精,生姜片擦头皮温通经络”等具体方案,并结合现代生活场景开发养生产品,减少大学生对中医药文化晦涩难懂的刻板印象。此外,要塑造“青春榜样”,聚焦“实干突围”“价值实现”“成长韧性”等大学生关切点,深入挖掘青年中医药从业者的奋斗故事,通过讲述奋斗人物在面对时代压力时,以专业知识破解困境、以实际行动对抗躺平逃避,来强化“小确幸”式的成就感、幸福感,让大学生在真实榜样的身上看到“自己也会成功”的可能性,实现从“被动观望”到“主动行动”的价值共鸣,进而认同中医药文化的精神内核,提升对中医药文化的自信心,实现对中医药文化的传承。

 

综上所述,让中医药文化在高校校园更好传播,本质是一场“传统与青春”的对话,核心在于“以青年为本,与时代共振”。要以认知规律为锚点、以情感共鸣为纽带,将古老智慧转化为青年可感、可用、可传播的文化形态,这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必然要求,也是培养具有健康素养、文化自信、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新时代青年的重要途径。唯有如此,才能让中医药文化真正走进校园、融入生活,成为滋养青年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才能让中医药文化在新时代焕发生机,为健康中国建设和文化强国建设贡献源源不断的青春力量。■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3版,作者:战飞鸿 山东中医药大学】

 

扫一扫即可下载客户端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