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药业出口:浓缩异形片、浓缩丸、颗粒剂、饮片和中医药器具等
国际论坛 我要投稿
以“四诊”数智化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2025-10-09 [其它] [国际论坛]
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蕴含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历经千年的实践经验。其核心精髓在于以“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为基石,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动态把握人体生命活动的复杂状态。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加快推进中医药现代化、产业化。这不仅为中医药发展指明了方向,也揭示了在新时代背景下,必须运用现代科技手段,特别是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前沿技术,对中医药传统优势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当前,生成式人工智能、多模态大模型、可穿戴传感器等前沿科技风起云涌,为“四诊”由经验走向科学、由个体走向群体、由民族走向世界提供了历史性机遇。从系统科学角度看,人体是一个高度复杂的巨系统,其健康与疾病状态是多重因素非线性交互作用的结果。传统“四诊”正是中医师感知、解析这一复杂系统的独特认知方式。而人工智能,特别是深度学习和复杂网络分析,在处理高维、非线性、多模态数据方面具有天然优势,与中医整体观、辨证观在认知复杂系统的方法论层面存在深刻的内在契合性。因此,推动“望闻问切”与人工智能深度融合,不仅是技术应用,更是对中医药认知范式的重大升级,是打造中医药传承创新“数字引擎”的重要路径。

 

 

从经验到科学:深刻把握“四诊”数智化的战略价值

 

知识论的演进表明,人类认知从经验积累到科学理论的形成,需要经过系统化、客观化、可验证化的过程。“望闻问切”作为中医的重要诊断方法,积累了海量经验知识,但传统传承方式面临主观性强、标准化难、规模化推广受限等挑战。人工智能的介入,本质上是为中医经验知识构建一套“数据-知识-决策”的现代科学转化机制,通过数据驱动和模型构建,将个体化、模糊化的经验感知,逐步转化为可量化、可分析、可验证的群体性知识图谱,从而弥合经验医学与循证医学之间的鸿沟。一是以辨证论治为核心的方法论优势。“望闻问切”以整体观、辨证观、恒动观为灵魂,其核心在于把握人体“证候”这一动态演化的复杂状态。人工智能强大的模式识别与高维非线性关系建模能力,恰恰为解析这种复杂状态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工具,使“司外揣内”“见微知著”的中医思维得以在数据层面获得更精准的映射,两者在认知复杂生命现象的方式上实现了深层次的“同频共振”。二是以数智技术为杠杆的范式变革。人工智能可将古籍经验、临床案例、现代检测等多源异构数据(结构化与非结构化)转化为可量化、可解释、可迁移的知识图谱,实现“经验-证据-算法”的螺旋式上升。这标志着中医诊断正从主要依赖个体经验积累的“手工业时代”,迈向基于群体智慧和大数据挖掘的“智能时代”,是一次深刻的认知范式和实践范式的双重变革。三是以健康中国为目标的时代需求。我国慢性病患者超3亿,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仍显薄弱。“治未病”是中医最具成本效益的优势领域,但需要精准的风险预警和状态辨识作为支撑。数智“四诊”通过远程化、智能化、标准化,可高效下沉优质中医诊断能力,赋能基层“治未病”网络,显著降低全社会医疗成本,是落实“以人民健康为中心”、构建强大公共卫生体系的题中应有之义。

 

 

从理念到行动:系统构建“四诊”数智化三大工程

 

实现“四诊”数智化,是一个涉及多学科交叉、多环节协同的系统工程。其核心在于构建一个“感知-认知-决策-应用”的闭环体系:通过标准化和多模态传感技术精准感知人体信息;通过人工智能模型深度认知证候本质;基于认知结果智能决策诊疗方案;最终在多元场景中有效应用,并持续反馈优化整个系统。这三大工程正是支撑这一闭环体系的关键支柱。

 

数据采集工程:让望闻问切“看得清、听得真、问得深、把得准”

 

数据是数智化时代的“新能源”。中医四诊信息的客观化、标准化采集是数智化的基石。这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对中医传统诊断信息进行科学表征的基础性工作,涉及对“象思维”(舌象、脉象、面象等)的现代科学解读与量化定义。统一的标准和高质量的感知设备,是确保后续模型训练有效性和结果可比性的前提。加快制定《中医四诊数据采集标准》,统一舌象、面色、声音、气味、脉象、问诊量表的元数据与标注体系。一是依托国家中医医学中心,布局“四诊”多模态传感器网络,研发智能舌诊仪、声纹分析仪、柔性脉诊阵列等新型终端,实现毫米波、光谱、超声、生物电等多物理量同步采集。二是建立“国家中医药健康大数据中心”,汇聚临床、科研、互联网医院等全生命周期数据,形成PB级高质量数据集。

 

 

算法创新工程——让辨证论治“算得精、学得会、推得广”

 

算法的核心是模拟和延伸中医的认知与决策过程。这需要突破传统人工智能模型在处理中医特有知识(如模糊性、整体性、动态性)时的局限。重点在于构建能够融合“符号主义”(基于规则、知识图谱)和“连接主义”(深度学习)优势的混合智能模型,以模拟中医师“以象测藏、以常达变”的思维过程,并赋予其可解释性,增强临床信任度和接受度。以中医典籍、名老中医病案为核心,构建百亿级字符的中医大模型;采用检索增强生成(RAG)技术,解决传统模型“幻觉”与可解释性难题。可研发“证候-方药-疗效”动态推理引擎,融合知识图谱与深度学习,实现个体化诊疗方案的实时推荐与疗效预测。可设立“岐黄算法”开源社区,鼓励高校、企业、医院共同迭代模型,打造自主可控、国际领先的中医智能底座。

 

 

场景应用工程——让数智中医“用得上、用得好、用得久”

 

技术价值最终体现在解决实际问题上。应用场景的选择需紧密围绕国家重大健康需求和中医药优势领域。其成功的关键在于实现技术与场景的深度适配,以及构建可持续的运营模式和价值闭环,确保数智化工具真正融入诊疗流程,提升效率与效果,而非成为摆设。一是构建重大慢病防治场景。在肿瘤、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等领域,开展“四诊”智能随访与康复管理,形成中西医协同的循证新方案。二是构建基层能力提升场景。推广“云诊室+AI辅诊”模式,覆盖全部乡镇卫生院和社区中心,培养超10万名“会用AI、善用中医”的基层骨干。三是构建中医药国际化场景。依托“一带一路”中医药海外中心,输出多语种“四诊”AI系统,让“望闻问切”成为世界理解中医的通用语言。

 

 

从政策到生态:健全“四诊”数智化保障体系

 

“四诊”数智化是涉及技术、医学、产业、伦理、政策的复杂系统工程,其健康发展离不开强有力的顶层设计和协同共治。需要从国家战略高度进行布局,破除部门壁垒,构建跨学科、跨领域、跨层级的协同创新网络和产业生态。同时,必须前瞻性地应对伦理、安全、人才等关键挑战,确保技术发展行稳致远。一是强化政策统筹协同。建议在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设立“数智中医促进中心”,卫健、工信、教育、药监等部门同题共答,形成政策合力。二是加强复合人才培养。实施“岐黄算法菁英计划”,在“双一流”高校增设“中医+人工智能”交叉学科,推行“双导师”培养、工程硕博士专项、名老中医工作室AI转型等举措。三是强化伦理安全。建立中医药人工智能伦理委员会,完善数据脱敏、算法备案、责任追溯机制,确保科技向善、安全可控。四是强化产业转化升级。建议设立百亿元级“数智中医产业基金”,支持首台(套)设备、首版次软件、首批次服务的示范应用,推动形成万亿级中医药数字经济产业集群。

 

中医药的传承创新,既要“守正”,坚守其核心理论和思维精髓;也要“创新”,拥抱时代科技,赋予其新的生命力。“望闻问切”是中华民族的原创健康智慧,人工智能是引领未来的战略性技术。二者深度融合,不仅是对传统诊疗手段的技术升级,更是对中医药理论体系在现代科技语境下的再诠释和再发展,必将催生“辨证论治”的新范式,必将壮大“健康中国”的新动能,必将为全球卫生治理贡献“中国处方”。

 

 

作者:田勇 电子科技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上一篇:中医药激活入境消费新动能 下一篇:无
扫一扫即可下载客户端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