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药业出口:浓缩异形片、浓缩丸、颗粒剂、饮片和中医药器具等
养生保健 我要投稿
寒露养生贵在“收”,吃什么才能滋阴又养胃?这份干货清单请收好!
来源:广州中医药大学一附院 2025-10-09 [健康] [养生保健]
节后上班第一天你还好吗?

落叶知秋,寒露渐凝。寒露将至,就要进入深秋,此时气温更低,昼夜温差进一步拉大。寒露深秋如何养生,且听我慢慢道来。

 

 

  • 寒露节气之自然变化

 

1. 一候 鸿雁来宾:最后一批鸿雁南飞,如宾客般抵达南方。

 

2. 二候 雀入大水为蛤:古人浪漫地以为,天寒雀鸟入海化为蛤蜊。

 

3. 三候 菊有黄华:秋菊盛开,满城尽带黄金甲。

 

 

  • 寒露节气之人体变化

 

1.气温下降:气血运行变缓,关节经络易受寒。

 

2.空气干燥:从“秋燥”转为“凉燥”,容易出现口干、皮肤干、鼻干。

 

3.昼夜温差大:感冒、咳嗽多发,心血管负担加重。

 

寒露养生关键:重在“收”,养在“阴”

 

中医认为,秋属金,对应肺与大肠,主“收”。寒露养生,关键在于:

 

1. 养阴防燥:秋燥伤肺,通过饮食、穴位等方式补充津液,滋润肺脏。

 

2. 防寒护阳:尤其护好肩颈、腹部、脚部等阳气易流失的部位,避免寒邪入体。

 

3. 调和肺脾:脾胃功能强健才能更好地滋养肺脏,增强抵抗力。

 

 

  • 寒露中医调理方案推荐

 

1.凉燥咳嗽(干咳少痰、咽干鼻燥)

 

中药方:可选用杏苏散(紫苏叶、杏仁、前胡等)。

 

穴位按摩:按揉太渊穴(腕横纹桡侧端)、肺俞穴(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每次3-5分钟,每日2次。

 

食疗推荐:生姜红枣杏仁粥(生姜3片、红枣5颗、杏仁10克、大米50克),温肺润燥。

 

2.皮肤干燥瘙痒

 

中药外洗:可用玉竹、麦冬、当归各15克煎水,放温后擦拭皮肤。

 

穴位按摩:按揉合谷穴(手背第2掌骨中点)、曲池穴(肘横纹外侧端)。

 

生活建议:减少洗澡频率,避免使用碱性沐浴露,洗澡后涂抹温和润肤露。

 

4.关节冷痛(尤其颈肩、膝关节)

 

艾灸调理:艾灸大椎穴(颈后第七颈椎下)、肩井穴(肩部最高处)、膝眼穴(膝盖髌骨下方凹陷处),每次每穴10-15分钟,每周2-3次。(注意避免烫伤,皮肤敏感者慎用)。

 

中药泡脚:用艾叶、桂枝、生姜各20克煎水,待水温降至40℃左右泡脚,每次20分钟,促进下肢血液循环,缓解关节冷痛。

 

日常防护:外出佩戴围巾、护膝,避免长时间处于寒冷潮湿环境。

 

 

 

  • 寒露日常养生指南

 

1.起居养生:早睡早起,注意保暖

 

早睡以顺应“秋收”,养人体阳气:建议晚上10点前入睡,早上6-7点起床

 

重点保暖部位:颈部(避免寒邪入肺)、腹部(保护脾胃阳气)、脚部(“寒从脚起”,睡前可泡脚)。

 

避免“秋冻”过度:体质虚弱者(如老人、小孩、慢性病患者)需及时增添衣物,不可盲目“秋冻”。

 

2.饮食养生:滋阴润燥,温补脾胃

 

推荐食物

 

滋阴润燥:梨、百合、银耳、蜂蜜、莲藕、芝麻等,可制作百合银耳莲子汤、冰糖雪梨水。

 

温补脾胃:山药、南瓜、栗子、红枣、鸡肉、牛肉等。

 

饮食禁忌

 

忌辛辣刺激:如辣椒、花椒,易加重秋燥,损伤津液。

 

忌过量进补:深秋虽需温补,但不可盲目吃大量油腻、滋补食物(如羊肉、鹿茸),以免加重脾胃负担,导致消化不良。

 

忌过食生冷:(如西瓜、螃蟹),减少对脾胃的刺激。

 

3.情志养生:收敛情绪,避免悲秋

 

1)到户外散步,欣赏秋日美景(如菊花、红叶);

 

2)可进行轻柔运动,如太极拳、八段锦,调和气血;

 

3)家人朋友交流,避免独处时过度思虑。

 

 

图文/治未病科 曹丹主管护师

扫一扫即可下载客户端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