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进补”是秋季养生的重头戏。
经过炎夏酷热天气的消耗,人体津液与能量流失较多,不少人会出现脾胃功能减弱的现象——此时若盲目进补,易加重脾胃负担;若完全不补,又难以应对秋冬季节的能量需求。
如何在不加重脾胃负担的同时,实现滋阴补益的养生效果?
《札记》中有“仲秋之月养衰老,授几杖行,糜粥饮食”的记载。清代王士雄也将粥誉为“世间第一补人之物”。秋季喝粥,我们可以收获3个好处——
粥的含水量通常高达90%以上,且水分与淀粉充分结合,通过消化道的速度更慢,在体内留存时间更长——相比单独喝水,能更持久地为身体补充水分,缓解秋季干燥引发的口干、皮肤燥等问题。
当肠胃功能低下,或遭遇肠道感染、腹泻时,粥能避免刺激胃肠黏膜,为肠道提供“休息空间”; 即便无胃肠疾病,若因换季出现食欲不振,喝点清淡粥品也能温和养护脾胃,帮助恢复消化功能。
很多人认为“粥没营养”,本质是因煮粥材料过于单一。
纯白米粥虽易消化,但营养价值低,且升糖快、饱腹感弱,不利于血糖控制与体重管理,不推荐作为常规养生粥; 若用杂粮、豆类、蔬果、肉类等搭配煮粥,既能提升膳食纤维、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素含量,还能丰富口感,兼顾营养与美味。
中医讲究“辨证施养”,不同体质需搭配不同粥品,才能实现精准补益。以下为常见体质的专属粥方:
气虚体质
此类人群多见面色苍白、气短懒言、精神不振、易疲劳、抵抗力差、易感冒。
山药枸杞粥
食材:山药100克(去皮切块)、大米100克、枸杞子20克。
做法:将所有食材一同放入锅中,加适量水,煮至米烂粥稠即可。
效用:健脾益气,温和滋养,适合气虚体质日常调理。
阴虚体质
此类人群多见口干舌燥、皮肤干燥、易失眠、心烦易怒、便秘。
枸杞桑椹粥
食材:枸杞子20克、桑椹30克、大米100克。
做法:将食材洗净后放入锅中,加足量水熬煮,至米烂粥稠即可。
效用:滋阴补肾,缓解阴虚引发的干燥、烦躁等问题。
痰湿体质
此类人群多见身体肥胖、面部油脂分泌旺盛、易疲倦、肢体困重、舌苔厚腻。
薏米红豆粥
食材:薏米50克、红豆50克、大米100克。
做法:薏米提前浸泡1-2小时,与红豆、大米一同煮至米烂豆熟。
效用:健脾利湿,帮助排出体内多余湿气。
山药芡实粥
食材:山药100克(去皮切块)、芡实30克、大米100克。
做法:芡实提前浸泡,与山药、大米同煮至粥稠。
效用:健脾益肾、化痰祛湿,兼顾固涩与祛湿,适合痰湿兼肾气不足者。
血瘀体质
此类人体内血液运行不畅,易因为瘀血阻滞气机导致心情不愉快、性情浮躁、难以静心做事;若瘀血阻滞脑窍,则脑窍失养,易引发健忘。外在表现多为唇舌紫黯、面部易生黄褐斑、须发早白。
延寿黑宝粥
食材:黑豆50克、黑米50克、黑木耳10克、黑芝麻10克、糯米20克、大枣5枚。
做法: 1. 黑木耳提前泡发,剁碎备用;2. 黑豆、黑米、糯米、大枣洗净,浸泡3小时后放入锅中,加1000毫升水,文火煮1小时;3. 加入木耳碎、黑芝麻,继续煮15分钟即可。
效用:活血化瘀、益肾健骨、健脾养胃,尤其适合血瘀体质兼面部黄褐斑、健忘、须发早白者。
阳虚体质
此类人群因体内阳气不足易出现面白无光泽、全身肌肉松软不实,还会经常畏寒怕冷、手脚发凉,严重者胃脘、背部或腰膝怕冷。易腹泻,小便清长、夜尿频多。
肉苁蓉粥
食材:肉苁蓉60克(酒浸一宿,刮去皱皮后细切)、粳米100克、鹿角胶15克(切碎,炒至黄燥后研末)、羊肉120克(细切)、葱、姜、盐各少许。
做法:先将羊肉、肉苁蓉、粳米一同煮粥,临近煮熟时加入鹿角胶末,再用盐、葱、姜调味即可。
效用:补肾温阳、润肠通便,适合阳虚体质伴便秘、小便清长、夜尿频多者,中老年人阳虚体质者尤为适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