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王文爽报道 近日,菏泽市中医医院专家在教学生们认识香囊制作常用的中药材。
今年中医药文化服务月启动以来,山东各地悄然兴起“中医夜市”热潮。
夜市上,中药月饼、代茶饮、香囊、药枕等富含中药元素的养生好物,凭借其对特定人群的健康益处,深受喜爱。然而,记者发现,夜市散场后,这些“中医药产品”却如昙花一现,难以走进人们的生活。
这些承载千年智慧与现代创意的健康产品,如何才能真正融入百姓日常?记者在我省各地探索这场“叫好不叫座”困局的破解之路。
健康守护“走出”诊室
“六杯乌梅汤加冰,打包!”
8月21日中午,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山东省中医院)东院区营养餐厅里,和膳堂前排起长队。工作人员手中不停:“最近天热,乌梅汤卖得特别好,一上午就快见底了两大桶。”
柜台前,中药美食琳琅满目:胖大海百合月饼润肺、枣肉核桃月饼安神,五指毛桃排骨汤等汤膳香气四溢,六味陈皮八珍糕口感绵密,还有陈皮金桂山枣汁等饮品一字排开,引人驻足。
“别看这里门面不大,产品却有几十种。”工作人员介绍,它们由医院药食同源配方、餐厅制作,定期定量推出。
今年7月,山东省中医院中医药文化夜市上,山东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2021级的陈怡鸣和团队的摊位表现亮眼,“明目好物”人参决明子枸杞茶、天麻酸枣仁醋饮、黄精黑芝麻丸……仅三天就卖出上百份。
“这款‘天麻酸枣仁醋饮’是夜市爆款,它的配方源自古方‘半夏白术天麻汤’,在老师指导下,我们将部分药材替换为药食同源药材,加入蔓越莓调口味,不仅能起到相同效果,还贴合年轻人需求。”陈怡鸣对记者说。
中医药产品有多么受欢迎?菏泽市中医医院儿二科主任任光明仍记得5月那场“香囊热”:原本只是义诊时送孩子的小礼物,却引来家长纷纷求购。“一小时售罄,完全没想到。”公众的需求在变化,他意识到,中医需要新载体来适应时代变化。
说干就干!他和同事一起,针对驱蚊、消化、安眠、防感冒等儿童常见需求,开发出六类儿童香囊,每种含9-10味药材。“比如‘祛湿防感’香囊,就是针对菏泽湿气重等特点特别调配的。”如今,香囊每月仍能卖出300余个。
在肺病一科,主治医师聂贺贺展示着“升级版中药枕”:“2017年以前,科室就开始为常常失眠的肺病患者制作药枕,近几年随着临床体验反馈,加入灯芯草后,更柔软舒适了。”同样受欢迎的还有菏泽市中医医院的22款代茶饮,高峰期一天能卖出近万份。
线下困局待破解
产品虽火,购买却依然不易。
“想给爸爸买个晚安枕治失眠,医院能不能线上下单呢?”8月22日,王女士在社交平台发出这样的疑问。她坦言:“要是能像普通网购那样方便就好了。”她的困惑,折射出含有中药成分的养生周边产品普遍面临的现实难题。
这并非只是“渠道问题”,“资质与法律限制”更是盲区。
业内专家指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药品不能通过普通电商平台直接销售。记者咨询多家线上店铺获悉,市场上流通的中药药枕、香囊等,大多数属于“床上用品”“香料”等,不能公开宣称任何医疗功效,这使得其核心卖点变得模糊,也导致了宣传上的混乱。
记者致电济南、青岛、潍坊、泰安等地多家医院发现,像中药药枕、香囊等含中药成分的产品,大多被归类为药品、中药饮片等,需经医师开方,依靠线下专业科室或便民门诊购买。
同时,尽管目前部分医院开通了互联网医院开方通道,理论上支持线上购买和邮寄,但在实际运行中仍存在诸多障碍。医生很难有精力和时间上网只是为了给患者开药方制作香囊。
某市中医院医生表示,院内周边产品样式普通、缺乏特色,“只有职工和老顾客会买”,虽然希望推广,但还没有明确计划。资源有限、产能不足、包装普通、缺乏营销,是这类产品难以做大做强的常见瓶颈。
更深层次的问题在于标准缺失。多位医生在采访中提到,目前许多中医药产品的开发,仍主要依赖文献和临床经验,即便是“食字号”的中药代茶饮等,也缺乏统一的细分行业标准。
“双轨并行”或是答案
面对上述困境,“中医药产品”如何真正“叫座”?
今年5月,省卫生健康委等15个部门联合出台《关于推进全省中医生活化工作的实施意见》,提出扩大中医药产品多元供给,提振群众健康消费,丰富大健康文创产品等目标。
政策红利下,医院、药店、药商等各方积极探索破局之路。
山东中医药大学创新创业学院副院长孙巍巍表示,“双轨制”发展或是解法:一是完善医疗属性的“药品线”,二是开拓大众消费的“食字号、妆字号”。
“药品线的关键不是变成商品,而是提升专业价值与服务体验。”孙巍巍表示,医院“现做现用”“辨证开方”的模式是正确方向,关键在于渠道管理。可通过完善互联网医院流程,优化“线上辨证-线下开方-邮寄到家”的服务链,在合规前提下为患者提供更多便利。
乌梅汤、养生糕点、药浴包等“食字号、妆字号”产品,出路或在于拥抱现代商业,用专业赋能产业。
资源整合是关键突破口。业内专家指出,医院最核心的价值是提供经过临床验证的安全有效配方和专业IP背书,而将产品工业化、包装设计、市场营销和渠道运营交给专业的企业来完成。这种合作模式,既能保证产品的专业性和创新性,又能解决医院资源有限的根本痛点。
高校作为创新源头,或可作为前沿创新的“孵化器”和“试验田”。孙巍巍表示,学生团队擅长从古方汲取灵感,自主研发创新,融入现代审美。夜市上,许多“爆款”源于高校项目。推动医校合作,可为“医院-企业”主模式输送已验证的创意与方案,紧密对接产学研,持续赋能行业创新。
此外,中医药产品“出圈”,标准须先行。“产品质量与消费者信任度密不可分,行业需加快制定涵盖原料、生产、功效宣称的全流程产品规范。”孙巍巍强调,这是行业规模化发展的前提。
中医药产品不应只徘徊在夜市灯火下。厘清属性,突破文化传承与健康传播的“最后一公里”,这些产品终将延伸至寻常百姓家,成为大健康消费的日常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