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露为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5个节气,
也是秋季的第3个节气,
今年白露节气开始于9月7日。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云“水土湿气凝而为露,秋属金,金色白,白者露之色,而气始寒也”“八月节……阴气渐重,露凝而白也”。白露是反映自然界寒气增长的重要节气,白露后,昼夜温差渐渐拉大,白天中午气温虽较高,但早晨与夜间已有丝丝的凉意。
我国古代将白露节气分为三候“一候鸿雁来,二候玄鸟归,三候群鸟养羞”,意思是说白露节气,鸟类比人类更早感受到自然界的阳气收敛、阴气渐长以及气候的变化。鸿雁与燕子等候鸟南飞避寒,百鸟也纷纷开始储藏食物以备过冬,这也预示着天气确实凉了。
收清露
《本草纲目》记载:“秋露繁时,以盘收取,煎如饴,令人延年不饥。”因此,收清露成为白露最特别的一种“仪式”。
饮白露酒
每到白露,古人用糯米、高粱等五谷酿成米酒,还会采集草叶上的露水进行配制,用以待客、自用,此酒又称为“白露米酒”。
吃鳗鱼
白露时节的鳗鱼最为肥美。江苏苏州人在白露时节有吃鳗鱼的习惯,因而有“白露鳗鲡霜降蟹”的说法。
饮白露茶
白露茶就是在白露时节采摘的茶叶,民间有“春茶苦,夏茶涩,要喝茶,秋白露”的说法,此时的茶树经过夏季的酷热,白露前后正是它的生长佳期。
白露时节,露水凝而为白,阴气渐长。民间素有“白露暑气灭,一夜凉一夜”之说。作为全年昼夜温差最大的节气,白露标志着自然界阳气自夏至达到顶峰后逐渐收敛,而阴气则在入秋后悄然增长。此时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气温明显下降,天气秋高气爽,呈现典型秋季气候,正如古语所云:“白露勿露身,早晚须添衣。”南方地区“秋老虎”亦逐渐消退,气温回落加快,昼夜温差增大,空气湿度降低。因此,白露养生应重在防寒保暖与生津润燥。
沙参枸杞粥
材料:沙参20克,枸杞20克,玫瑰花5克,粳米100克,冰糖适量。
做法:沙参煎汁去渣,取滤液备用;枸杞、粳米洗净后与药汁同入砂锅,加水适量,文火慢煮至粥熟;加入玫瑰花、冰糖,再煮5分钟即可。
功效:滋阴润燥,养血明目。适用于阴虚肺燥、肝血不足所致干咳无痰、口干咽燥、两眼干涩、视物模糊及熬夜人群。
海底椰蜜枣乌鸡汤
材料:乌鸡300克,海底椰75克,北杏15克,蜜枣2枚,花旗参5克,食盐适量。
做法:乌鸡宰杀去毛及内脏后洗净;所有药材洗净备用;全部食材入煲加水,大火煮开后转小火煲1小时,加盐调味即可。
功效:滋阴润肺,止咳化痰。适用于初秋温燥所致干咳少痰、口燥咽干、大便秘结及咽喉炎易发人群。
莲子百合煲
材料:莲子、百合各30克,精瘦肉150克,食盐适量。
做法:莲子、百合清水浸泡30分钟;瘦肉洗净焯水后捞出;所有材料放入锅内加水同煲,熟后加盐调味即可。
功效:清肺润燥。适用于慢性支气管炎及其他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者。
杏仁酪
材料:甜杏仁60克,糯米20克,白糖适量。
做法:甜杏仁和糯米洗净后浸泡6小时;加3倍水用搅拌机打成浆汁后过滤;滤液入锅小火慢煮,不停搅拌至糊状,加糖调味即成。
功效:补肺润燥,滋养肌肤。适用于阴虚肺燥、干咳无痰或兼皮肤干燥人群。
注意:以上药膳孕妇慎用。所有药膳不宜隔夜食用,当日煮当日喝最佳。在食用过程中,注意观察身体反应,如出现不适,应立即停用并及时就医。
闻吸法
闻吸法属中医内病外治范畴,多以辛散、芳香之药为主,具有通嚏、宣肺、提神醒脑作用。白露后寒气渐生、燥邪当令,易使肺气不宣、鼻窍不通。此法借药性之辛温芳香,直接上濡呼吸门户,正是应对此时节气候特点的良法。
材料:橘红15克,辛夷花15克,薄荷5克。
方法:将上述药材放入锅中,加适量清水煎煮30~40分钟,取汁备用;需要时取适量药液倒入水杯中,加热至微烫冒出蒸汽(约60~70℃);鼻腔对准杯口,保持安全距离,吸入温热药气3~5分钟, 每周2~3次。
运动保健
秋季,天空湛蓝,风和日丽,正是进行锻炼的绝佳时节。此时,不妨多参与一些户外活动,如悠然健走,感受脚步与大地的亲密接触;静心打太极拳,以柔克刚,体悟身心的和谐统一;舒展体操,唤醒身体的活力;或是乒乓球、羽毛球,在竞技中释放激情。进行这些运动,以微微出汗而不感到疲倦为宜。如此,有助于一扫胸中郁积,润养肺气,使机体内气血调畅,为身体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内容参考:
①2025年09月05日中国中医药报《白露润燥 秋凉防寒》□ 黄卫玲 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人民医院康复医院
②2024年09月06日中国中医药报《白露养生 润燥防寒》□ 张蓉 湖南省直中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