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脚跟痛
脚跟部下方有一个富有弹性、类似“肉垫”的承重结构——脂肪垫。前脚与后脚之间还有跖筋膜组织连接。
脚跟痛要警惕跟痛症。跟痛症是一种老年人常见慢性疼痛性病证,其发病原因有很多。
一是与跟骨骨刺有关。那么,骨刺又是如何长出的呢?由于脚跟是一个承重部位,随着年龄增大,跟垫脂肪组织发生退变,胶原、水分及弹性纤维组织逐渐减少,加之足底肌肉韧带慢性牵拉损伤,就使跟骨结节下方肌肉韧带附着点处劳损变性,不断钙化和骨化,会逐渐形成牵拉骨刺。
二是脂肪垫炎。由于跟垫脂肪经常持续受到压力和冲击力,造成跟垫脂肪组织损伤、发炎、水肿,引起剧烈疼痛。
三是跖筋膜炎。过度行走、跑跳、站立等,使跖筋膜受到牵拉,造成发炎疼痛。
四是跟腱炎。跟腱止于跟骨后方结节且有滑囊,反复提踵牵拉,可致滑囊发炎疼痛。
要注意:很多人认为采用跺脚跟的方法可以治疗跟痛症,在这里要告诉大家,跺脚跟不仅治不好跟痛症,往往还会进一步加重病情。
建议:
出现足跟疼痛时应及时到正规医院骨科就诊,疼痛剧烈时宜减少足部活动,可休息5~7天。
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善待脚跟,不要穿底太硬的鞋子,多穿较厚的软底鞋,不要长久站立或过度行走。
健身锻炼方式和时间要因人而异,不宜刻意追求走1~2万步,更不能陷入越痛越走的怪圈。
注意保暖,以免风寒侵袭,可以每晚温水泡脚,自我按摩脚跟阿是穴及脚底涌泉穴。
2
脚干
脚后跟粗糙皲裂,脚跟变得像锉一样,有时疼痛、出血,还剐袜子。
这可能是肾经的经气不足导致,也需要警惕甲状腺功能减退、鳞屑角化型脚气和糖尿病等疾病。
具体内容在往期文章脚后跟开裂的真凶,不止是干!可能是这3种大病!赶快分辨一下(点击标题跳转)中讲过。
3
脚凉
从中医学的角度来看,气血虚弱、阳气不足、寒湿困阻等都可能导致手脚冰凉。
久病体虚或久坐久卧会导致气血虚弱,使得四肢供血不足,常会引起手脚冰凉。
同样,不良的生活方式,如过度劳累、抽烟喝酒、房事过度等,都会损伤人体阳气,导致手脚冰凉。
《金匮玉函要略辑义》中提到:“阳虚则寒,寒盛于外,四末不温,故手足逆冷。”《血证论》中也指出:“杂病四肢厥冷,为脾肾阳虚,不能达于四末。”可见,阳气虚衰是导致手脚冰凉的常见病因。
寒湿困阻亦是导致手脚冰凉的原因。久居潮湿阴暗的环境、贪凉、喜欢吃生冷食物等均可导致寒湿困阻脾胃,气血不能达于四末,导致手脚冰凉。
01
双脚皮肤光滑、红润
脚长时间包裹在袜子、鞋里面,相对来说是全身皮肤比较细嫩的地方。如果脚比较光滑,并且很少出现脚干、裂口等问题,说明是比较健康的。
02
双脚温暖,不容易发凉
如果在很冷的环境下,还能保持双脚温暖,可以侧面说明体内的血液循环比较顺畅。
03
脚指甲红润,有光泽
如果脚指甲红润有光泽,说明身体是比较健康的,气血充足。
04
脚底板颜色红润
正常的脚底板呈淡红色,如果发现脚底板颜色不太对,比如发白、发黄、发紫等,就需要多加注意了,可能与血液循环差或代谢疾病有关。
01
常按涌泉穴
在足底,屈足卷趾时足心最凹陷中,为全身俞穴的最下部,是肾经的首穴。
经常按摩这个穴位,能让人肾精充足、精力充沛。
02
常按太溪穴
在踝后内侧,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中,为肾经的输穴和原穴。
太溪穴通达一身原气,肾藏精,肝藏血,肝肾同源,按揉太溪穴,在调补肾精的同时起到滋补肝阴的作用。
内容参考:
①2023年09月18日 中国中医药报007版《老人一走路就脚痛该咋办》□ 郭仲华 宁夏中医医院暨中医研究院
②2025年03月06日 中国中医药报008版《手脚凉就是“宫寒”吗?》□ 周文清 北京市延庆区妇幼保健院
CCTV生活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