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日就是处暑节气。处暑后,秋季特征逐渐明显,天气转凉,燥邪当令,所以此时要注意顾护人体津液,润燥养肺,同时加强营养,为过冬储备能量。《黄帝内经》有云,“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秋季养生还要注意安定神志,收敛神气,适应大自然秋季容平的特征,缓解秋季肃杀之气对人体的伤害。
处暑作为天气由热转凉的交替时期,雨量逐渐减少,且秋季以燥为主气,人们普遍会感到皮肤、口鼻干燥不适。
鸭子味甘、性凉,具有滋阴补虚、除骨蒸劳热、消肿止痢、止咳化痰等功效,尤其是老鸭两年及两年以上的鸭子)补而不燥,是秋季进补的常备
推荐一道芡实老鸭汤,有补气滋阴、健脾祛湿之功。
准备老鸭半只、芡实30克、玉竹10克、陈皮3克、虫草花(干品)30克、生姜2~4片,精盐适量。将诸物洗净,鸭肉切块,放入沸水中焯水备用:芡实放入温水中浸泡约1小时。上述食材一起放入锅中,加清水1750毫升(约7碗水量),武火煮沸后改为文火煲1.5小时,放入适量精盐调味即可。此为2~3人量。
处暑前后正是采菱角的好时节,不同的萎角味道不同,嫩菱爽口脆嫩,熟菱肉粉香糯。
菱角还可以作食疗补养之品,将菱角蒸熟曝干制成菱角粉,加水煮成糊,或者与大米同煮,用适量白糖调味后食用,可以清暑解热、益气健脾,还有解酒的功效。
煎药茶,也叫煎凉茶。处暑期间,南方民间多有煎凉茶的习俗,可配制含有金银花、菊花等中草药的药方,煎茶备饮,有清热解毒、去火除湿等功效。
在北方,可熬制酸梅汤,制作材料有乌梅、山楂、桂花、甘草和冰糖等。煮好放凉后饮用,味道酸中带甜,口感极佳,有生津止渴、除烦安神等作用。
材料:薄荷、广藿香各10克,素馨花5克,薰衣草15克。
操作方法:将上述药物放入防潮袋中,再装入香囊,置于床头。每2周更换内置中药,也可以制作迷你香囊,随身携带。
功效:化湿,驱虫,安神。
《素问·脏气法时论》说“肺主秋”“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
中医认为酸味收敛肺气,辛味发散泻肺,由于秋天且收不且散,所以要尽量少吃葱、姜等辛味之品,适当多食酸味果蔬,如苹果、葡萄、柠檬、山楂等。
处暑时节,运动量及运动强度可较夏天适当加大。注意运动前先要热身,选择安全的场所,穿着达动服和运动鞋,避兄达动坝伤。
中老年人或者一些慢性病患者在秋季并不宜过早晨练。最好把锻炼时间安排在下午或者傍晚,如果是上午锻炼,也尽量晚一些,以减少心脑血管发病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