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药业出口:浓缩异形片、浓缩丸、颗粒剂、饮片和中医药器具等
养生保健 我要投稿
皮肤下面摸到疙瘩,是长了不好的东西吗?
来源:养生深圳 2019-04-11 [健康] [养生保健]
临床上经常遇到一个这样的事情,有时候市民们发现自己的脖子周围或腋下等部位突然长出了一些疙瘩,一粒一粒的可以摸到,不知道是什么东西,于是怀疑自己长了“不好的东西”。那究竟这些疙瘩是什么东西呢?

 

一、 皮肤下面的疙瘩是什么?

 

生活中,身体会用各种各样的症状来提示我们“生病了”。人体内有许多对疾病敏感、能及时发出“信号”的器官,淋巴结就是其中的一种。然而,淋巴却很“脆弱”,一旦淋巴细胞出了问题,人就可能患上各种疾病,甚至淋巴瘤,这时候就会出现淋巴结肿大。当肿大比较明显,数量比较多的时候,有些就可以在皮肤表面摸到“疙瘩”了。

 

通常我们能够在皮下摸到的疙瘩就是肿大的淋巴结、囊肿或其他性质的肿物,而脖子周围、腋下等部位最常见的就是淋巴结肿大。

 

这些疙瘩的性质,除了是炎症导致的淋巴结肿大、囊肿等良性病变外,比较严重的淋巴瘤或者肿瘤发生淋巴转移,因此,体表能摸到的疙瘩需要我们特别警惕!比如恶性淋巴瘤早期症状十分隐匿,被称为“最会伪装的癌症”。如果能及时发觉淋巴结的细微变化,就能及早揪出疾病,不给疾病可乘之机。

 

二、淋巴结是身体的健康探测器

 

形态:淋巴结是淋巴系统中一些大小不一、形如蚕豆的组织,正常人浅表淋巴结很小,直径多在0.5厘米以内。它们表面光滑、柔软,遍及全身各个部位。

 

位置:大多数都位于人体的浅表部位,如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处最多,并集结成群。

 

功能:通过淋巴管收集人体各处的淋巴回流,过滤淋巴液、消灭细菌、清除细胞残屑等异物。当细菌、异物或癌细胞通过淋巴结时,淋巴细胞会“奋起反抗”,同它们“英勇作战”。在作战过程中,淋巴结发生的变化,就构成了报警信号。

 

三、怎样的淋巴结肿大是危险警报?

 

淋巴结一旦出现炎症反应,如急性和慢性淋巴结炎、淋巴结结核等,或是淋巴结出现反应性增生,都会导致淋巴结肿大。这种炎性淋巴结肿大多无大碍。但如果是肿瘤细胞淋巴结转移,或淋巴瘤引起的淋巴结肿大就要特别当心了。以下4个方法有助于鉴别淋巴瘤。

 

1、隐匿性长大

如果出现不明原因的无痛性、进行性淋巴结肿大则要引起重视。不到1/3的淋巴瘤患者也会有发烧症状,但常是38摄氏度左右的低烧,并且多在下午及晚上出现,伴有盗汗、乏力、近期体重下降等全身表现。

 

2、摸起来质地较韧

淋巴瘤的质地不会太硬或太软,摸起来和鼻尖的韧度差不多,早期无粘连,可活动。炎性淋巴结质地偏软,质地偏硬的淋巴结则可能是肿瘤的转移,并且位置比较固定,不能活动。

 

3、体积等大等圆

如果B超提示肿大的淋巴结偏圆,比如2.8厘米×2.5厘米,则要当心是淋巴瘤。炎性淋巴结肿大多为长条形,比如2.8厘米×0.5厘米。

 

4、怀疑恶性时做活检是金标准

如果怀疑淋巴结肿大性质不好,则建议做活检病理,这是诊断淋巴瘤的最关键指征。

 

四、常见7个部位淋巴结肿大的病因

 

正常人体的淋巴结像米粒一样大小,它们质地较软,光滑且可移动,很难触摸到。不同部位的淋巴结异常往往预示着不同的意义,有些是机体通过淋巴结向我们发出了疾病警报。

 

1、颌下淋巴结肿大

多与口腔、面颊部炎症相关,在鼻、咽、扁桃体等上呼吸道细菌感染,以及结核、白喉、猩红热等疾病时常见。

 

2、耳前淋巴结肿大

常由眼睑、颊、耳颞部发炎引起。

 

3、枕部淋巴结肿大

枕部即我们常说的“后脑勺”区域。多见于头及头皮疾病,也可见于风疹、麻疹等疾病。

 

4、锁骨上淋巴结肿大

左侧锁骨上淋巴结肿大,多见于消化道肿瘤转移,如:胃癌、肝癌、胰头癌、胰体癌。右侧锁骨上淋巴结肿大,可见于支气管肺癌、食道癌的淋巴结转移。

 

5、腋下淋巴结肿大

常见原因多是乳房、上肢、肩背部出现炎症,或乳腺癌的淋巴结转移。

 

6、腹股沟淋巴结肿大

多是下肢、下腹部、外阴部炎症,或腹腔肿瘤的淋巴结转移。

 

7、腘窝淋巴结肿大

腘窝是指膝后区的菱形凹陷。多由足或小腿部位的皮肤炎症引起。

 

五、自查淋巴有方法

 

多数部位的浅表淋巴结可以通过触摸进行自检,如:颈部、腋窝、腹股沟的淋巴结。

 

 

自查方法:将食指、中指、无名指三指并拢,指腹平放于被检查部位的皮肤上进行滑动触诊(指腹按压的皮肤与皮下组织之间滑动)。滑动的方式应取相互垂直的多个方向或转动式滑动。通过触摸自检,可尽早发现淋巴结的异常。特别是淋巴结明显肿大或迅速变大时,一定要及时就诊。

 

当然,即便发现淋巴结肿大也不要过分担心,多数炎症性的淋巴结肿大,通过抗炎治疗可很快好转。如果抗炎治疗无效或伴有原因不明的高烧,特别是伴有消瘦时,有可能是癌症预警,要及时到医院专科就诊完善相关检查以明确诊断。

扫一扫即可下载客户端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