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中医学认为,头为脑之舍,是机体的“精明之府”,有经络与全身相通,有穴位主气血流注。
适当地刺激头部的某些穴位,有利于改善大脑乃至全身的功能,达到防病健身的目的。《养生十六宜》中提出“发宜常梳”的论述,正是对这一经验的总结。
梳头经过的前头、侧头、后头和项区,分布的主要穴位有100多个,每个区域的穴位,除对该区的局部疾病有防治作用外,前、侧头区的穴位还有治疗眼、鼻病的功能,后头区的穴位还有清醒头脑的功能,项区的穴位还有安神定志和治疗音哑、咽喉痛等疾病的功能。
这样梳头,效果好!
1.梳子的材质
首选木质(如桃木)或骨性(如牛角、羊角)梳子。梳齿宜宽,且梳齿顶端应圆润。如果没有梳子,用十指指腹代替也可以。
2.梳头的方法和时间
从百会穴到神庭穴
百会穴处于人体中轴线与两耳尖连线交点的位置,神庭穴在鼻尖往上发际线的位置。
从鼻尖与发际线的连线找到神庭穴,从神庭穴向百会穴梳,还可以兼顾到四个神聪穴,有养脑、宁心、养阳气的作用。
从哑门穴到百会穴
百会穴沿着督脉向下,后脑勺的凹陷处是哑门穴,从下往上梳,从哑门穴向百会穴梳。
从角孙穴到百会穴
两侧耳尖处各有一个角孙穴,从角孙穴向百会穴梳,也能起到清利头目的作用。
闲着没事时就可以梳一梳,要稍微用点力,但要适度,不要弄伤头皮。早中晚各梳上十几次,有益于我们疏通经脉、养心益肾。
3.梳头的速度和力度
全程缓慢、匀速。
中性发质轻轻梳,梳至微热即可;干性发质力度可稍大,头皮产生微微的热麻感;油性发质稍轻,防止过度刺激皮脂腺,造成毛囊炎、疖肿等。
内容参考:
①2014年08月04日 中国中医药报《头梳千遍 病少一半》 □ 温长路 中华中医药学会
老年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