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睡得实不实
人生1/3的时间是在睡眠中度过的,好的睡眠对保持良好身心状态至关重要。
高质量的睡眠可以概括为:
睡得快,睡得深,不易醒,醒后爽
即入睡较快,上床后10~30分钟以内能入睡;
睡眠较深,呼吸深长不易被惊醒;
夜间无起夜或很少起夜,无惊梦现象,醒后能很快忘记梦境;
早晨醒后起床快,精神好,白天精力充沛,不困倦,工作效率高。
建议
首先应改变对睡眠障碍的错误认知,保持良好的心态,不要有睡眠焦虑。当无法入睡时,不要强迫自己睡觉,可以先起床,之后再尝试入睡。还要养成有利于睡眠的起居习惯,中午以后不要进食咖啡、茶和其他含咖啡因的食物,应保持卧室昏暗、安静且寝具舒适。
2.心情好不好
喜、怒、忧、思、悲、恐、惊是人的七种情志,如果七情过度,可能伤及脏腑。
过喜伤心,突然过度的狂喜,会导致心气涣散、血运无力而瘀滞,出现心悸、心痛、失眠、健忘等疾病。
过怒伤肝,轻者肝气郁滞,食欲减退,重者面色苍白、四肢发抖,甚至昏厥、死亡。
悲忧伤肺,轻者愁眉苦脸,闷闷不乐,意志消沉,重者难以入眠、精神委顿或紧张、烦躁,引发心肺郁结,出现咳喘、呃逆、呕吐、纳呆、失眠、便秘、阳痿、癫痫等病症,甚至诱发癌症或其他疑难重症。
过思伤脾,思虑过度,导致脾胃运化失职,出现食欲不振、饮食不化等消化道疾病。
惊恐伤肾,长期的心跳加速、恐惧不安、精神紧张,或是突如其来的强烈恐惧体验,会严重消耗肾气,导致精气下陷、升降失调,出现大小便失禁、遗精、滑泄等症状,严重者还会发生精神错乱、癫病或昏厥。
建议
学会减压放松,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日常生活中可尝试进行深呼吸、冥想、瑜伽等放松技巧,也可与亲朋好友多分享心情,寻求心理支持。
3.心气平不平
俗话说,人活一口气。在中医看来,气顺则百病不生,气逆则诸疾生焉,很多名医都认可“心平气和为良药”的说法。
建议
心烦意乱、心气不平时,可按揉太冲穴(足背第1、2跖骨结合部前方凹陷处)或三阴交穴(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缓解,每次3~5分钟,以有酸胀感为度。
4. 吃得香不香
在中医看来,脾胃是人体的“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同居中焦,足太阴脾经属脾络胃,足阳明胃经属胃络脾,二者互为表里。脾主运化水谷和水液,输布精微;胃主受纳和腐熟水谷。脾主升清,喜燥恶湿;胃主通降,喜润恶燥。二者阴阳相合、燥湿相济、升降相因、纳运相助,共同完成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及精微的输布过程,化生气血。
建议
气温转凉,饮食宜温和,不吃或少吃各种生冷寒凉的食物。胃不好的人要少吃辛辣、刺激的食物。吃饭细嚼慢咽,吞咽食物不能过多过快。
脾胃不好的人要少吃粗粮,腹胀者少吃大枣、大豆、红薯等胀气之品,也不要长期喝粥或吃软烂面食。
5. 二便畅不畅
健康的人每天或隔天一次大便,排便通畅,便质成形不燥,内无脓血、黏液和未消化食物。每天小便3~8次,总尿量1~1.8 升,尿液清或微黄,排尿时无不适感。
建议
如果大便有频次、便质、便感异常,小便频次、尿量、便感异常,就属于二便异常,需及时检查揪出病因。
6. 面色润不润
中医将面色视为气血盛衰的“晴雨表”,脏腑功能良好、气血充足,则面色红润,气血亏虚则面无光泽。另外,“发为血之余”,头发的润泽程度也与气血密切相关。
建议
补养气血,临床最常用的药食同源之品有红枣、枸杞、山楂等,建议常吃;平时要少吃寒凉食物,养好脾胃;多晒太阳,补充阳气,阳气足了气血就会得到改善。
7. 双目亮不亮
俗话说“人老先老眼”。随着年龄增长,眼睛往往最先出现衰老迹象。中医认为,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眼睛不仅是视觉器官,更是反映全身健康状况的重要窗口。过了50岁,肝肾精气逐渐亏虚,眼睛就容易出现各种问题。
建议
长期对着电子屏幕的人群,要有意识地多让眼睛休息,减少熬夜。可适当多吃胡萝卜、玉米、西红柿、西兰花等食物,含有丰富的叶黄素,有助保护视力。
8. 步态稳不稳
步态平稳有力是一种健康状态,相反,步履蹒跚多是肾气不足、筋骨失养的表现。《黄帝内经》中提到,“肾主骨生髓”,肾气足了,骨头才硬朗,走路自然稳健,肾气一亏,就像大树没了根,风一吹就晃悠。
建议
平时可以多吃些黑豆、黑芝麻补肾气,配合太极拳等运动,慢慢养好肾气。
另外,有些行走不稳可能是中风先兆或中风后遗症,这类人需及时就医。
9. 腰背直不直
背部是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循行之处,且三焦等俞穴都集中在背部。背正中是督脉必经之地,脊柱旁的膀胱经与五脏六腑联系密切,也是循行的主要部位。任脉与督脉,共理诸经百脉,调节各脏腑生理功能作用。
建议
平时饮食要均衡营养,注意调养脾胃,尽量不吃生冷寒凉的食物,气血生化有源,身体才有“后盾”。
多晒晒背,“背为阳,心肺主之”,晒后背能疏通背部经络,对心肺也很有好处。平时注意后背保暖,秋冬季可穿个小马甲,夏季开空调不要直吹背部。
10. 脉搏齐不齐
脉为血之府,贯通全身,脏腑病变往往反映在脉上。有时,疾病症状还未充分显露,脉象就已发生了变化。
建议
正常的脉象从容和缓、不浮不沉、不迟不数、不细不洪、节律均匀、应指有力。相反,则提示内里有病迹,应及时对症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