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药业出口:浓缩异形片、浓缩丸、颗粒剂、饮片和中医药器具等
养生保健 我要投稿
莫把中医“肝”和西医“肝”混淆
作者:肖定洪 2025-08-20 [健康] [养生保健]

       "医生,我最近肝火特别旺,是不是得了肝炎?"

       "检查报告说肝功能正常,可中医却说我有肝郁,这到底怎么回事?"

       "最近总是发脾气,是不是肝脏出了问题?"

       在临床诊疗和日常生活中,类似这样的困惑屡见不鲜。究其原因,在于人们对"肝"这个概念的理解存在根本性差异——中医的"肝"与西医的"肝"虽然名称相同,但其内涵、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却大相径庭。这种概念上的混淆不仅影响疾病的正确认知,更可能导致不当的养生方式和治疗选择。本文将从历史渊源、理论体系、功能定位、疾病认知等维度,深入剖析中西医"肝"概念的本质区别,帮助读者建立科学的认知框架。

 

一、历史溯源:中西医"肝"概念的形成背景

1. 西医肝脏认知的演进

      西医对肝脏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科学探索过程。古希腊时期,希波克拉底就注意到肝脏与血液的关系;17世纪,解剖学家维萨里首次详细描述了肝脏的形态结构;到19世纪,随着显微镜的发明,科学家们发现了肝小叶结构;20世纪生物化学的发展则揭示了肝脏复杂的代谢功能。这种认知过程体现了西医"由表及里、从形态到功能"的还原论思维。

2. 中医肝的理论形成

       中医肝的理论的成可追溯至《黄帝内经》,其认识源于古代解剖观察与哲学思辨的结合。古人通过祭祀动物解剖初步了解肝脏形态,但更注重通过体表征象来推断其功能。《黄帝内经》提出了"肝主疏泄"、"肝藏血"的理论,将肝与五行中的"木"相对应,赋予其"将军之官"的地位。在"天人相应"整体观指导下,将肝与春季、东方、青色、风等自然现象相联系,构建了以功能为核心的肝系统理论。古代医家通过体表征象推断肝功能,如《灵枢·本神》指出:"肝藏血,血舍魂",《素问·六节藏象论》提出:"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这种认知方式体现了中医"司外揣内、取类比象"的系统思维。

 

二、西医的"肝":基于实证的器官认知

1. 解剖与组织学特征

       现代医学证实,肝脏是人体最大的实质性器官,重约1.2-1.5kg,位于右季肋区。其独特的双重血供系统(肝动脉和门静脉)和肝小叶结构,为复杂生理功能提供了结构基础。每个肝小叶包含约100万个肝细胞,这些细胞中含有丰富的酶系统,是代谢活动的物质基础。

2. 生理功能的现代认知

      (1)物质代谢中枢:参与500多种生化反应。糖代谢方面,通过糖原合成与分解维持血糖稳定;脂代谢中合成胆汁酸、分解甘油三酯;蛋白质代谢中合成除γ球蛋白外的所有血浆蛋白。

      (2)生物转化工厂:通过两相反应(氧化还原、结合反应)处理内外源毒素,其中细胞色素P450酶系最为关键。

      (3)免疫防御前哨:肝窦内的库普弗细胞可清除90%的门静脉血中的细菌和毒素。

      (4)凝血调节中心:合成12种凝血因子中的11种(除钙离子外)。

3. 疾病诊断的金标准

       现代肝病学建立了完整的诊断体系:实验室检查:ALT、AST反映肝细胞损伤;胆红素、ALP提示胆汁淤积;PTA评估合成功能。影像学检查:超声弹性成像可无创评估肝纤维化程度。病理学检查:是脂肪肝、肝炎分级分期的金标准。

4. 治疗手段的进步

       (1)抗病毒治疗:核苷类似物如恩替卡韦等治疗乙肝,可明显抑制乙肝病毒复制,逆转早期肝纤维化,降低肝癌发生风险。

       (2)人工肝支持系统:可暂时替代衰竭肝脏功能

       (3)肝移植:终末期肝病唯一根治手段。

 

三、中医的"肝":功能系统的整体认知

1. 理论框架的独特性

       中医学认为,肝的生理特性是"体阴用阳"。"体阴",是指肝为阴脏而内藏阴血;"用阳",是指肝之阳气活泼好动,易升发,性刚强。因此《黄帝内经》称肝为"将军之官"。肝具有主疏泄和主藏血两方面的功能。肝主疏泄调节气机的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促进血液运行和津液代谢;协助脾胃消化;调畅情志活动;调理妇女月经。肝主藏血,是指肝具有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的功能。肝主藏血功能失常,可引起两方面的病变。一是肝血不足,可表现为头昏、目眩、肢体乏力、妇女月经量少色淡或闭经等症状;二是肝不藏血,可出现吐血、衄血、便血、妇女月经量多等症状,严重时可导致呕血不止,或崩漏下血量多等症。

      根据五行理论,肝与形体官窍有显著关联。“肝主筋”,是指筋有赖于肝血的营养和肝阴的滋润,才能保持正常的功能。肝阴肝血充足,筋得其养,关节运动便灵活而有力。如果肝之阴血不足,血不养筋,可出现关节活动不利、手足震颤、肢体麻木或容易疲劳等症状。由于肝的经脉上连于目,肝之阴血营养于目,肝之疏泄调节于目,故目的视觉功能与肝密切相关,而肝的功能正常与否,也往往从目反映出来,所以说"肝开窍于目"。如肝阴肝血不足,可见两目干涩、视物模糊;肝失疏泄,肝火上炎,可见目赤肿痛、目睛生翳等。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所以目不仅与肝有关,而且与其他脏腑都有内在的联系。中医学认为爪是筋延续在外的部分,故称"爪为筋之余"。爪与筋一样,也要依赖肝血的濡养,所以肝血的盈亏,往往可以影响爪甲的荣枯。如肝血充足,则爪甲坚韧明亮,红润而有光泽;若肝血不足,则爪甲软薄,甚至变形或脆裂。

2. 辨证论治的特色

      (1)证型辨识:肝气郁结表现为胸胁胀满、情绪抑郁,脉弦等;肝阳上亢表现为面赤、头晕、血压升高等症状;肝血不足表现为目涩、肢麻、月经量少等症状。

      (2)治疗原则:"木郁达之":柴胡疏肝散为代表方,疏肝解郁;"急食甘以缓之":芍药甘草汤中白芍与甘草配伍,酸甘化阴; "见肝之病,知肝传脾":注重肝脾同治。

 

四、概念混淆的现实危害

       临床中常碰到患者将中西医的“肝”的概念混淆,导致出现下列现象。

       1. 诊断误区:患者因长期乏力就诊,西医检查肝功能正常而排除肝病,实际是中医"肝郁脾虚"证。

       2. 治疗不当:自行服用"保肝药"治疗中医"肝火",忽略情绪调节;将脂肪肝等同于"肝郁",忽视代谢综合征管理

       3. 养生误导现象:过度强调"清肝火"饮食,导致脾胃虚寒;盲目按摩"护肝穴"代替规范肝病随访

       总之,中西医学体系存在于不同的诊治体系中,虽然同为“肝”,但其概念的内涵存在显著差异,切莫混淆。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脾胃病二科 肖定洪)

扫一扫即可下载客户端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