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区1:红豆薏米水天天喝
红豆薏米水堪称民间祛湿“网红饮品”,不少人将其当作日常饮品,甚至顿顿不离。确实,从中医角度来看,红豆(赤小豆)和薏米(薏苡仁)都有一定的利水渗湿功效。赤小豆能利水消肿,解毒排脓;薏苡仁可利水渗湿,健脾止泻,除痹,清热排脓。二者搭配使用,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帮助人体排出多余水分,缓解湿气重带来的身体困重、水肿等症状。
红豆薏米水虽好,但并非所有人都适合长期饮用。中医讲究辨证施治,其中脾虚者就不宜将红豆薏米水作为日常祛湿饮品。红豆薏米水性质偏凉,长期饮用会损伤脾胃阳气。而脾虚之人,本身脾胃功能就相对较弱,阳气不足,脾胃运化水湿的能力下降易导致湿气内生。此时若盲目饮用寒凉的红豆薏米水,无异于“雪上加霜”,进一步削弱脾胃功能,导致脾胃运化失常,水湿代谢更加紊乱,湿气非但没有祛除,反而越积越多。其结果可能出现食欲不振、腹胀、腹泻等症状,身体也愈发沉重、乏力。所以,脾虚人群祛湿,应先从健脾入手,选择一些温和健脾的食材,如山药、芡实、茯苓等。
误区2:出汗越多越好
很多人认为,出汗是排出体内湿气的有效方式,于是热衷于各种让自己大量出汗的活动,如长时间蒸桑拿、高强度运动等,觉得汗出得越多,湿气就祛得越干净。这种观点其实是对祛湿的误解,从中医“津能载气”的理论来看,过度出汗不仅不利于祛湿,还可能危害健康。
大量出汗会损耗人的正气
在中医理论中,津液和气血一样,都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津液具有滋润和濡养的作用,同时还能载气。气依附于津液而存在,当津液大量流失时,气也会随之耗散。过度出汗会导致津液大量丢失,进而引起气随津脱。我们日常所说的湿气重的人,本身身体处于一种水液代谢失衡的状态,如果盲目追求大量出汗,虽然表面上感觉身体轻松了一些,但实际上在大量出汗的过程中,身体的正气也在不断损耗。正气虚弱后,人体抵御外邪的能力下降,反而更容易受到湿邪等外邪的侵袭,而且过度出汗还会使身体处于一种虚弱状态,出现气短、乏力、心慌、口干等症状。
选择正确祛湿方式很关键
正确的祛湿出汗方式,应该是适度运动,微微汗出。比如选择散步、太极拳、八段锦等舒缓的运动,让身体在运动过程中逐渐发热,微微出汗。这样既有助于促进气血运行,增强脾胃功能,提高身体的运化能力,帮助排出湿气,又不会过度损耗津液和正气。运动后,要及时补充水分,以温开水为宜,避免冷饮损伤脾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