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暑一般可分为3种类型,即先兆中暑、轻症中暑和重症中暑。
先兆中暑
在高温环境中出现乏力、大汗、口渴头痛、头晕、眼花、耳鸣、恶心、胸闷等症状。
轻症中暑
面色潮红、皮肤灼热、体温升高至38°C以上,也可伴有恶心、呕吐、面色苍白、脉搏增快、血压下降、皮肤湿冷等。
重症中暑
除轻症中暑表现外,还有痉挛、腹痛、高热晕厥、昏迷、虚脱或休克现象,严重的
会引起死亡。重症中暑又分为热痉挛、热衰竭和热射病三种情况,其中热射病具有很高的病死率。
中暑的发生与环境因素、个体因素及训练因素(体力活动)均密切相关。一旦发生中暑,应立即脱离高温高湿环境,尽早降温,补充水、盐电解质,维持循环和内环境稳定,避免重要脏器损伤。绝大部分的中暑可能都是轻症,经过现场救护可以恢复正常。
1.转移
当患者出现早期症状时,应及时撤离高温现场,将患者移到通风、阴凉、干燥的地方,如走廊、树荫下。同时解开患者衣物,将双脚抬高,使其平躺休息,如果病人有呕吐现象,则让其侧躺,保证呼吸畅通。
2.降温
在现场想尽一切办法尽快为患者进行物理降温,如用凉湿毛巾或冰袋冷敷头部、腋下及大腿根部等。每10分钟测一次体温,旦体温低于38°C,应停止一切冷敷降温措施,以免导致低体温。可在中暑者额头、太阳穴处涂抹清凉油、风油精,或服用人丹、十滴水、藿香正气口服液等。
3.补水
如果患者意识清醒,可以让其饮用淡盐水或含盐清凉饮料,不要急于补充大量水分,以免出现严重的电解质紊乱。
4.送医
患者病情严重应立即拨打120尽快送往医院。运送途中用冰袋、湿毛巾敷于病人额头、枕后、胸口、肘窝及大腿根部,积极进行物理降温,以保护大脑、心肺等重要脏。
内容来源于对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急诊科主任医师杨军的采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