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药业出口:浓缩异形片、浓缩丸、颗粒剂、饮片和中医药器具等
快乐养老 我要投稿
老人摔跤防不胜防?从自身到环境五大措施“稳住”晚年生活
来源:搜狐健康 2025-06-03 [健康] [快乐养老]
作者 | 顺义妇儿医院内科护士长 贾立涛

跌倒导致的骨折及其并发症,是老人致残、致死的最大威胁。跌倒易引发骨折、颅脑损伤,增加长期卧床风险,严重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顺义妇儿医院内科护士长贾立涛介绍,老人跌倒受生理功能、疾病、药物、环境、疾病多个因素影响。如何预防老年人跌倒?贾立涛给出了五个方面的建议。

 

1、补充营养,锻炼身体

为了预防跌倒,老年人需要从多方面入手,强化身体机能。

(1)营养筛查与补充

定期检测骨密度,遵医嘱补充钙剂。中国营养学会推荐50岁以上人群每日钙摄入1000毫克,蛋白质摄入约1.2克/千克,维生素D800IU,预防肌少症。

(2)改善关节灵活性

每日20次踝泵运动可有效预防足部僵硬,瑜伽或拉伸运动时重点活动髋、膝、踝关节可有效改善关节灵活性。

(3)平衡力锻炼

太极拳、八段锦等健身功法是比较适用于老年人,坚持每周3次,每次30分钟,可以有效增强平衡能力,降低跌倒风险。

(4)力量锻炼

靠墙深蹲、弹力带抗阻练习可以增加老年人的肌肉力量。 重点训练下肢肌群,进行平衡训练,如单腿站立,扶椅背,每侧从10秒逐渐延长至30秒。

 

2、警惕因病增加跌倒风险

(1)控制慢性基础疾病

身患高血压、糖尿病的老年人,应定时监测血压、血糖,避免波动过大引发头晕。帕金森或脑卒中的老年人,使用科学的康复方法制定步态等训练计划并遵照实施是非常重要的,必要时需使用助行器。老年人应定期检查视力,花眼、白内障等情况较为多见,发现异常及时处理,同时要避免在昏暗环境活动。

(2)预防低血压

老年人起床或久坐后起身,遵循“三部曲”,躺30秒、坐30秒、站30秒再行走,谨防体位性低血压步态不稳导致跌倒。长时间站立的人群可穿戴弹力袜改善血液循环,保证心脏、脑部血供。

 

3、保障环境安全

(1)居家环境改造

卫生间地面铺设防滑垫,马桶旁安装扶手。

老人起夜次数较多,可在房间、卫生间等墙角安装声控小夜灯,并移除通道上的障碍物,保障夜间视野清晰行走安全。

家里选用带扶手、稳固性好的椅子,老人坐下或起立时有坚固的支撑物。

将床的高度调整到和膝盖一样高,这样,上下床的时候就会坐得更稳。

将常用物品放置在易于拿取的位置,勿放置过高或角落等处。

(2)注意出行安全

外出避开湿滑、不平整路面,上下楼梯抓牢扶手。

步态不稳可酌情使用助行工具如四脚拐杖、步行车等。

穿合脚、防滑的鞋(鞋底沟纹深、后跟包覆性强),避免穿拖鞋或高跟鞋。

 

4、正确用药

一些药物使用后可导致头晕或失衡等副作用,易引发跌倒。药物管理可遵循“2—3—4”法则:

“2”是指服用易致晕眩药物后,2小时内避免独自活动。

“3”是指每3个月整理药箱,由医生评估药物服用的必要性及相互作用,同时查看药品的有效期,近效期药品做好醒目标识,避免过期服用影响药效。

“4”是指避免同时使用4种及以上药物,尤其慎用镇静安眠药(如地西泮)、降压药。

 

5、心理调适

正确且适当的心理调适能够让老年人正确面对自身身体变化和实际情况,避免出现过度自信或恐惧跌倒的两极化心理反应。其最终目标在于让老年人接受身体变化,主动使用拐杖、助行器等辅助工具。同时应让老年人主动参与社交活动,避免因恐惧跌倒而长期卧床

家属支持也是助力老年人健康心态的关键,鼓励老人适度活动,避免过度保护或指责,建立积极生活心态。

预防老年人跌倒需多管齐下,通过锻炼强健体魄,改造环境消除隐患,规范用药减少风险,定期进行跌倒风险评估,做到早发现、早干预,共同守护老年人的安全与健康。

扫一扫即可下载客户端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