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种过后雨量增多
开启最易“湿”身模式
湿邪致病成为这个季节常见诱因
生活中很多人有脂肪肝、哮喘
高血压、心脑血管等,其实都跟湿邪有关
湿邪有哪些特点?
湿性重浊
重:意思是沉重。只要人体出现了全身或局部的沉重感,中医都算湿。因为湿性类水,水的比重比较大。比如关节痛,假如是游走性的,我们叫作风痹;假如有的人关节痛不是游走性的,而是有沉重感,于雨天加重,我们一般叫作湿痹。
很多人可能会误会,直接把疲倦当作了气虚。这不一定对,因为疲倦感其实有两种,一种是无力感,一种是沉重感。假如疲倦是无力感,一般是偏气虚;假如疲倦是偏沉重感,一般就偏湿。
湿性黏滞
黏:黏腻,是指表现的黏腻性。
如:
▶妇女的带下量多,这个带下通常是具有黏腻性,也有浑浊性,符合浊和黏。
▶男子的慢性前列腺炎,小便到了最后,会带一点黏液,这种黏液的黏也是湿。
▶大便擦不干净,很废纸的黏算湿。更严重的,就是里急后重,拉完又想拉,拉不干净。
▶早上起来眼屎很多,眼屎是黏性的,这是湿。
▶面部有油垢感,油垢的感觉是黏的,是湿。
▶头发油性,属湿。
我们可以自己对照一下,凡是分泌物、排泄物是浑浊的,通通都可以用湿来命名,或是用湿来概括。
滞:是指问题持续时间长
只要问题带了湿滞,这个问题周期持续的时间就比较长。
!
湿性趋下,易袭阴位
湿性趋下:指的是致病有往下走的特征,这可以跟风邪相鉴别。伤于风者上先受之,因为风邪易袭阳位;而伤于湿者下先受之,因为湿邪易袭阴位。
易袭阴位:简单理解就是水往低处流。上面列举的很多表现,要么是小便,要么是大便,要么就是外生殖器,要么就是一些隐蔽的部位,所以湿为阴邪,易袭阴位。
如何判断体内有湿气呢?
看舌苔,一般湿气重的人舌苔都比较厚腻。如果湿邪瘀久了化热,就变成了黄厚腻苔。如果吃饭时食欲不佳,洗漱时面色灰暗,如厕时大便粘滞不爽,工作时萎靡不振,睡前四肢肿胀,且舌苔厚腻,都说明您的体内可能存有湿邪。
另外,在夏天热与湿同时侵犯人体,湿热可以导致很多种疾病,比如湿疹、脚气、阴囊湿疹、带状疱疹、手癣、脚癣、下肢急慢性湿疹、皮炎、肛门搔痒、酒糟鼻。还有妇科的白带异常(各种阴道炎导致)、急慢性泌尿系感染、月经不调、盆腔炎。内科的腹泻、痢疾、肠炎、黄疸、肝炎、胃炎和胃溃疡(湿热型)。最后还有外科的足膝红肿热痛、风湿性关节炎(湿热症)、下肢静脉曲张兼湿热者、下肢溃疡、糖尿病足、下肢丹毒、坐骨神经痛(湿热证)、湿热腰痛等等。
湿气产生跟这些坏习惯分不开
1
冷饮喝得多
现在无论冬天夏天,大家都喝冷饮,即便是很冷的冬天,到超市里面一看,很多饮料还是放在冰柜里呢。很多人觉得买饮料没买凉的吃亏了,同样是一块钱一个饮料,在冰箱里放过的饮料包含着电费呢,我一定不拿那个常温的,一定给我拿那个凉的。这样把冰凉的水都灌进肚里了。
古代没有这事,古代要想喝凉的,要挖地窖挖好深的,然后储冰,基本是皇上才有这个条件。那么,我们把这么冰凉的饮料喝下去会伤什么?伤脾阳,一下把阳气给伤了,阳气是控制水湿的,结果水湿控制不住,湿气越来越重。
男性喝冰啤酒,干杯,咕咚咕咚下去了。现在我看好多人冬天都要喝冰啤酒,一定要冰的,下去了一下把脾阳伤了。脾阳伤了,伸舌头一看,舌头水湿特别重,舌体边有齿痕,舌苔满布,舌体胖大,舌苔上面唾液特别明显,这都是水湿重的舌象。很多经常喝凉啤酒的人,都会有慢性腹泻的毛病,一吃凉的就腹泻,其实这就是脾肾阳虚了。
所以我们学习中医要学习什么?要学习生活智慧,像喝冷饮这种习惯,从小就要教给孩子不要这么做,养成习惯,这样他长大了绝对不会吃亏的,因为有智慧了。
2
空调吹得多
中医最重要的原则是天人相应,我们的身体会随着季节不同有变化。本来夏天应该是热了,皮肤开泄了,肺主皮毛,毛孔开张,汗就出来,肺气会使得津液往外走。中医说,夏天这个季节阳气在外,这个时候我们如果开空调了,一下汗出不来,喝的水都没有地方出了,会伤到肺,把肺的阳气给伤了,肺主水,结果它又没办法运化水了,水湿很多。
现在,一到夏天,好多人到办公室都要把空调设置得再冷点,实际上最后很多朋友都会伤到。我建议,夏天千万别使劲开着空调冷风,当时觉着舒服,但回头会伤到肺的阳气。
3
锻炼身体少
要晒太阳,要出汗。现代人运动的机会太少了,长期坐在办公室里面,空调吹着,下班在车里,然后回家休息,很少有户外活动的机会。我们现在很多人怕出汗,其实出汗正是身体气血运行,排出湿气的一个途径。
另外,现代人容易消耗过多,这会导致肾气不足,则气化不利;肥甘厚味,饮食不节,损伤脾胃,会导致脾的运化能力下降,无法顺利排出湿气;情志不畅,导致气机阻滞,也会引起水湿内停;甚至饮水过多等等,这些都是导致湿气重的原因。
该怎么祛除水湿呢?
想要去除水湿,最关键的是要改变我们不良的生活习惯,不然即便暂时用药物等方式去除了水湿,如果生活习惯不改变,水湿还是会再来的。
如果是湿气很重之人,也是需要用一些药物来扭转局面的,中医里面有很多祛湿的方子,《伤寒论》里面就有苓桂术甘汤、真武汤、五苓散等很多祛湿的方子,后世也有平胃散、参苓白术散等等非常经典的方子。
这些祛湿的方子,主要的思路都是通过健脾的方式使得水湿得以顺利去除,因此,我们平时就可以多吃一些健脾祛湿的食物,比如,经常喝点冬瓜、薏米、赤小豆做的汤,可以祛湿,经常吃点怀山药、莲子肉、芡实熬的粥,可以健脾等等。用食疗的方式来调理身体,这是我一直在给大家推荐的。
总之,希望大家掌握思路,调整生活习惯,去除湿气,保护脾胃,顺利度过这个夏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