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后,《追我吧》节目组也发表声明,声明称,高以翔奔跑时突然减速倒地,节目现场医护人员第一时间展开救治,并紧急将其送往医院。经过两个多小时的全力抢救,医院最终宣布高以翔心源性猝死。
高以翔的死亡,让“猝死”又一次出现在大众的面前,这件让人非常痛心又遗憾的事情,又一次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关注健康,警惕猝死!
我国每年近55 万人死于心源性猝死
世界卫生组织(WHO)对猝死的定义则是:平素身体健康或貌似健康的患者,在出乎意料的短时间内,因自然疾病而突然死亡即为猝死。可引发猝死的基础性疾病可分为两类:心源性和非心源性疾病。
心源性疾病:主要包括冠心病、扩张型或肥厚型心肌病、风湿性心脏病、高血压、心脏病等心脏方面的疾病。
非心源性疾病:主要包括肺栓塞、支气管哮喘、急性脑血管疾病、主动脉夹层、严重的电解质紊乱等。
我国每年死于心源性猝死的人数近55 万,平均每天有上千人因为各种原因猝死。发生心源性猝死的人(特别是中青年人),生前大多有基础心脏病,如隐性冠心病、心力衰竭、遗传性心血管疾病等,只是他们不知道或不重视。很多人自认为身体很好,忽视体检,甚至有不适症状也想扛过去,其结果往往是后患无穷。
北京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汪芳指出,晚上11 点到凌晨这段时间,是肝脏代谢的重要阶段。熬夜时心脑血管的生物钟也会被打乱,导致体内过多分泌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进而引发血管收缩、血液流动缓慢、血黏稠度增加。因此,长期“黑白颠倒”的人患心脏病的风险会高于正常人。然而大城市生活压力大、节奏快,中青年群体正处于事业的黄金时期,不可避免会加班熬夜和饮食不规律,这也让他们的身体不再是想象中那么健康。
据资料显示,《追我吧》是浙江卫视推出的一档都市夜景追跑竞技秀,节目嘉宾组成两方在夜晚进行追逐战,节目项目包括70米爬楼、高空速降等。节目经常在夜间录制,嘉宾也要熬夜,对身体素质要求颇高,很容易吃不消。
心源性猝死发生前会有征兆
心源性猝死一旦发生,能挽救回来的概率非常小。若想避免悲剧,还需未雨绸缪。那么猝死到底能否预知呢?根据很多猝死患者家属的回忆总结来看,猝死者病发前数天乃至数月可出现胸闷、胸痛、气促、疲惫、心悸、肩膀疼等不典型症状(当然有的也毫无症状),有的人活动剧烈时会伴有心慌、气短,而以前没有胃病的老年人也会出现恶心、呕吐等消化系统等症状。
某些心跳骤停发生前会有一些警示信号,那就是“ 三痛”,即胸痛、腹痛、头痛。
胸痛:是一种常见而又能危及生命的疾病症状,造成胸痛的原因复杂多样,包括冠心病、肺栓塞和心肌梗死等能诱发心跳骤停的一些心血管疾病。
腹痛:腹腔血管及脏器疾病易诱发心跳骤停,同时它也是某些心肌梗死患者的起病表现。
剧烈头痛:常常是脑出血、脑梗死等脑部血管疾病的主要起病表现,这种情况下极易发生心跳骤停。
中、壮年应该谨防心脏病和过劳死,而老年人出现心跳骤停多是因为慢性疾病没有有效控制或者急性加重,故应该防控慢性病。
如果近期突然出现活动后胸闷,休息一段时间可缓解,这种现象提示可能患了冠心病,应先去医院做检查,早作干预。如果在胸部中心或手臂、背部、下巴、脖子或胃部感受到疼痛、压力或不适,并伴有至少持续五分钟的气短,请马上拨打急救电话。
掌握急救知识,在他人需要帮助时及时正确施救
公众在第一时间识别心跳骤停的发生尤为重要。在确保周围环境安全的前提下,关键点主要是“三停”,即意识停止、呼吸停止、心跳停止。
意识停止:常用的方法为用力拍打呼叫,观察患者是否有反应。
呼吸停止:如果没有意识,要迅速判断患者的呼吸情况。常用方法是,用手指置于患者鼻前感受是否有气流,侧头平视患者胸廓,观察是否有起伏。
心跳停止:判断心跳骤停最为重要。常用方法是用手指触摸气管正中部旁开两指的凹陷处有无脉搏搏动,判断时间6~10秒。
一般情况下,如果发现有人突然跌倒或没有反应,可用力拍打他(她)的双肩,大声询问:“喂,你怎么啦?”如果患者还是没有反应,且呼吸停止(胸廓没有起伏)或异常超过5秒钟,就可以认定为心跳骤停。
猝死的黄金救急时间在发病10分钟内。如果一旦发生心跳骤停,在通知120急救的同时,应将晕倒的患者摆放至适当的体位,如果患者摔倒时面部朝下,应在呼救的同时小心转动患者,使患者全身各部成一整体转动。尤其要注意保护颈部,可以一手托住颈部,另一手扶着肩部,使患者平稳地转动至仰卧位。然后再反复进行心肺复苏术并给予患者人工呼吸,直至救护人员到来。
如何进行心肺复苏?
姿势:在患者胸骨下半部,即两乳头连线中点,用左手掌跟紧贴患者的胸部,两手重叠,左手五指翘起,双臂伸直。
按压:用上身力量连续用力按压30次,按压频率为100~120 次/分,按压深度为胸骨下陷5~6 厘米,按压后保证胸骨完全回弹,胸外按压时最大限度地减少中断。
持续心肺复苏、胸外按压与人工呼吸比为30:2,以此法周而复始进行,直至复苏。(本报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