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本网站定期更新环球健康新闻资讯,欢迎关注首页以阅读最新文章。
来源:科技日报
科技日报11月5日电 (记者张梦然)《自然·医学》最新发表的一项长达14年的追踪研究表明,对于认知功能正常的老年人而言,每日步行超过5000步,可能成为延缓阿尔茨海默病进展的有效策略。该研究首次通过客观数据揭示,适度运动可显著降低临床前期患者大脑中tau蛋白的积累速度,并减缓认知衰退。这一发现为老年人提供了明确且易实现的运动目标,也为阿尔茨海默病的早期干预开辟了新方向。
缺乏运动是阿尔茨海默病的已知风险因素,亟需安全有效的方式来延缓疾病进展。美国学术医疗系统麻总百瀚团队分析了哈佛老化大脑研究中294名认知功能未受损的老年人(50—90岁)的数据,包括计步器记录的运动量、纵向淀粉样蛋白和tau蛋白的PET成像数据,以及最长达14年的认知评估。
团队发现,更大量的运动与淀粉样斑块相关认知衰退更缓慢相关,表明运动或有保护作用。这一益处与tau蛋白积累减缓有关,而非淀粉样蛋白的病理变化。在每日5001—7500步的中等活动水平下,tau蛋白积累和认知功能趋于平稳。令人鼓舞的是,即使是轻度活动(每日3001—5000步)水平也与tau蛋白积累和认知衰退明显减缓相关。
这些发现表明,增加运动量或有助于延缓阿尔茨海默病临床前期tau蛋白病理变化和认知衰退。此外,随着数字可穿戴设备,如智能手表等的普及,使这项研究提出的运动目标更容易实现,可激励久坐的老年人参与更多运动。
来源:科技日报 记者:刘霞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研究团队研发出一种可注射天线,仅沙粒大小,能够为植入人体深部组织的医疗器件,如心脏病患者的起搏器、癫痫或帕金森病患者的神经调节器等提供无线电力。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IEEE天线与传播学报》10月刊。

团队表示,这种微型天线无需电池,可通过针头植入体内,从而避免大型外科手术,是实现深部组织植入器件微型化的重要突破。
目前,深部组织植入器件通常依赖两种供电方式:一是通过手术植入数厘米长的电池,需定期更换;二是植入厘米级的电磁线圈,以无线方式获取电能。然而,线圈供电方式仅能在高频条件下有效工作,这会导致组织发热,限制了器件在亚毫米尺度下的安全供电能力。
团队表示,一旦尺寸超过限度,这些器件就可能损伤人体细胞。因此,开发尺寸小于500微米且能在低频高效运行的天线,成为一项技术挑战。
此次,团队研制出一种仅200微米的新型天线,可在109千赫兹的低频下工作。其核心技术在于采用磁致伸缩薄膜与压电薄膜的复合结构:当外加磁场时,磁致伸缩膜发生形变,压电膜则将这种形变转化为电荷。
测试结果显示,与依赖金属线圈、在吉赫兹频段工作的同尺寸植入天线相比,新天线的输出功率提高了4—5个数量级。
团队介绍,激活天线所需的磁场由类似无线手机充电器的器件提供,体积小巧,可作为皮肤贴片或置于浅表口袋中。而且,由于天线采用与微芯片相同的工艺制造,容易与现有微电子系统集成。此外,这种天线的制造工艺易于规模化,可同时注射多个天线与植入体,以治疗较大范围的病灶。
除起搏器与神经调节器外,该天线还可应用于体内葡萄糖传感等领域。现有的光学葡萄糖传感电路已较为成熟,结合这种无线供电技术,将大大推动其在体内的无创集成与应用。
来源:科技日报
科技日报北京11月5日电 (记者刘霞)美国康奈尔大学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科学家联合,在3日出版的《自然·电子学》杂志上发表研究论文称,他们研制出一种比盐粒还小的神经植入物,能够在活体动物体内持续无线传输大脑活动数据,时间长达一年以上。
这款名为“微尺度光电无绳电极”(MOTE)的设备,长度约300微米,宽约70微米。它采用砷化铝镓半导体二极管,通过穿透脑组织的无害红色与红外激光束获取能量。设备中的低噪声放大器和光学编码器,均采用日常微芯片中的成熟半导体技术制造,能够将大脑电信号编码为红外光脉冲,以无线方式传回。
研究团队表示,据目前所知,这是全球最小的神经植入设备,不仅能检测大脑电活动,还能实现无线数据传输。该设备采用脉冲位置调制编码技术(与卫星光通信技术相同),能以极低功耗实现高效光学数据传输。
团队先在细胞培养环境中测试了MOTE的性能,随后将其植入小鼠的桶状皮层——处理胡须感觉信息的关键脑区。在长达一年的实验中,植入物成功记录了神经元的电活动峰值以及更广泛的突触活动模式,而小鼠在此期间始终保持健康活跃。
团队的目标是使设备足够微小,以最大程度减少对脑组织的干扰,同时能以比成像系统更快的速度捕捉大脑活动,且无需对神经元进行基因改造。MOTE的另一大优势在于,它能在核磁共振成像扫描期间同步采集大脑电信号,这对现有大多数植入设备而言难以实现。此外,该技术未来还可拓展应用于脊髓等其他组织,甚至可与嵌入人造颅骨板的光电器件等创新技术结合使用。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11月10日电 国家疾控局10日举行新闻发布会。会上,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所研究员王大燕介绍,当前,全国整体进入流感流行季,流感活动水平明显上升,并整体呈现南方高于北方态势。随着各地陆续换季进入秋冬,急性呼吸道疾病更易高发,流感病毒预计是今冬明春我国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病原体。除了流感,其他多种急性呼吸道病原体也有传播风险。
王大燕指出,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多病原监测结果显示,当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疫情总体呈上升趋势,流感病毒、鼻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是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病原体。现阶段,检出的病原体均为已知常见病原体,没有发现未知病原体及其导致的新发传染病。
王大燕表示,冬春季是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的高发季节,公众要保持科学佩戴口罩、勤洗手、常通风等良好卫生习惯,当好自身健康第一责任人,及时就诊就医,遵医嘱科学安全用药。如身边出现呼吸道传染病患者,与其近距离接触时要做好个人防护。此外,接种疫苗是预防传染病最有效、最经济的手段,随着流感活动水平上升,未接种流感疫苗的适龄人群应尽早接种。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杭州11月6日电(张煜欢)如何让生命的最后一程,告别痛苦与仓促,充满安宁、温暖与尊严?6日,在杭州市西湖区举行的“夕阳静好”安宁疗护服务发布活动上,一个由真实案例改编的情景剧《向阳而生》,打动了在场的每一位观众,也提供了上述问题的一种答案。

图为安宁疗护病房。西湖区卫健局供图
患者小凡(化名)是一名50岁的智力障碍合并精神分裂症患者。当小凡被诊断为胆管癌晚期,生存期仅剩一个月时,她的家庭陷入了激烈冲突与巨大困境中。经济的压力、照护的疲惫与对治疗的无望交织,让这个家庭濒临破碎。最终,在得知西湖区转塘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有安宁疗护病房后,一家人抱着“让她少受点罪”的最后希望,选择了这条不同的路。
在安宁疗护病房,安宁疗护团队为小凡缓解疼痛、舒适照护、心灵疗愈、中医舒缓,全方位改善缓解她的症状,并为她召开生日会。那天,当小凡戴着向日葵花环,许下“要爸爸妈妈开心,要弟弟开心,要医生护士阿姨开心,要变成向日葵”的愿望时,现场无不为之动容。她的母亲与弟弟也在此过程中,完成了情感的宣泄与和解,实现了对患者的“道爱、道谢、道歉、道别”。
安宁疗护不追求无效的、创伤性的治愈性治疗,而是通过控制疼痛、舒适照护、心理支持和人文关怀,帮助患者及其家属在生命终期获得身体、心理、社会和精神层面的整体安宁,让生命有尊严地“谢幕”。
小凡的故事,是西湖区安宁疗护服务理念的缩影。近年来,西湖区卫健局全域一体化推进,构建起一张“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主体、上级综合性医院为支撑、民营医院与其他社会资源为补充”的安宁疗护服务网,并通过机制创新、数字赋能与社会协同,形成立体化、多层级的安宁疗护服务体系,让更多“小凡”和他们的家庭能够受益。
西湖区卫健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围绕老年健康需求为主导,当地建立健全“住院+居家”“公办+民营”的安宁疗护服务网络。为破解三甲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民营医疗与养老服务机构之间的服务壁垒,当地还建立不同机构间高效协同的转介服务渠道,确保医养结合和安宁疗护患者能获得连续、无缝的医疗照护服务。
目前,西湖区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皆为养老机构、日间照料中心的老年人提供医疗健康、保健咨询等服务,为行动不便且病情相对稳定的居民提供家庭病床或上门护理等服务。当地还联合民政部门创新推动“家庭病床”与“家庭养老床位”的“两床融合”服务,通过贯通数据、整合需求、打通服务供给,让失能老年人在家中即可同步获得生活照料与专业的医疗健康或安宁疗护服务,该项目已为761位失能老年人建床,让居家安享晚年更具医养保障。
此外,西湖区还为有需求的老年人及其家人拓展“在线居家健康服务”申请途径,方便居民和医务人员灵活便用,在主城区率先试点开展家庭病床上门结算服务,试点配备远程互联居家健康服务设备,提升居家医养服务的便捷性。今年以来,已建立家庭病床1181张,开展居家健康服务9100余人次(其中通过线上发起并提供上门服务6900余人次),居家安宁疗护服务48例。
活动当天,西湖区卫健局、区民政局、团区委、区慈善总会四部门共同签署共建协议,标志着当地安宁疗护事业从单一部门推进转向多部门协同发力、深度融合的新阶段。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本报北京电(申奇)近日,由中华预防医学会、国家卫生健康委百万减残工程专委会等单位联合主办的2025中国脑卒中大会在北京举行。据悉,截至目前,全国已建成三级医院卒中中心718家、二级医院卒中中心1550家,覆盖320个地市、1622个区县。高原地区卒中中心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新增三级26家、二级97家、基层21家,共计144家新卒中中心落成,达成“高原卒中中心百家”建设目标。
脑卒中具有发病率高、致死率高、致残率高和复发率高的特点,是我国成年人致死、致残的首要病因。近年来我国采取多项举措,建设国家卒中中心和卒中急救地图,成立中国卒中专科联盟……2021年,国家卫生健康委等10部门联合启动实施脑卒中防治“百万减残工程”,计划到2030年实现减少100万新发残疾的目标。为此,各地加快建设卒中中心,打造1小时黄金救治圈。
国家卫生健康委百万减残工程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院校长吉训明介绍,目前,全国已有20个省份成立减残工程专委会,8个省份正在积极推进。14年来,我国累计完成1700余万例高危人群卒中筛查和干预。从筛查结果看,脑卒中高危人群中,高血压患病率近80%,是首要威胁因素,其次为血脂异常,此外缺乏运动、糖尿病、肥胖、吸烟等因素也位居前列,这些均与运动习惯、饮食结构、生活方式密切相关。2021—2024年全国脑卒中高危因素筛查与干预项目数据显示,脑卒中高危人群比例呈逐年上升趋势。其中,40—49岁人群的高危比例增速尤为显著,在各年龄段中相对增长率居首,提示加强中青年群体的卒中防控与早期筛查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司副司长李大川表示,下一步将重点推进30岁及以上居民血压检测行动,通过加强高血压危害科普宣传,引导30岁及以上居民每年至少进行1次血压检测,切实提升高血压知晓率。
“当前,我国脑卒中防治工作已进入防治结合、预防为主的阶段。”吉训明说,未来将深入实施卒中防治强基工程,推进卒中防治医联体建设,重点强化基层卒中防治体系建设,着力提升一级预防和卒中早期识别能力,切实筑牢人民群众健康防线。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11月7日电 据中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网站消息,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局、国家疾控局7日联合印发关于《医务人员互联网健康科普负面行为清单(试行)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聚焦当前互联网健康科普中存在的问题,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规定,提出了十条负面行为清单。
一、不得发布与国家法律法规政策相违背,损害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损害卫生健康行业形象的内容。
二、不得以健康科普形式违法违规发布各类广告、导流导诊,或通过直播带货等形式推销和销售医药产品、养生课程、保健食品等牟利。
三、不得泄露患者个人信息,或未经患者授权同意,展示可识别个人身份的影像、图片或文字。
四、不得宣传推广与岗位不匹配、超出本人专业领域的内容。
五、不得发布未经科学验证、虚假错误内容,不得断章取义曲解专业指南、行业标准等,误导公众对科学知识的理解。
六、不得夸大病情和疾病治疗效果,不得以“神医”“神药”名义进行宣传,不得通过虚构病例、杜撰故事等手段误导公众,特别是在涉及高风险诊疗技术、尚处于研究阶段的诊疗手段等方面。
七、不得滥用人工智能技术,发布未经核准真实性、科学性,或未添加显著人工智能生成合成标识的健康科普内容。
八、不得发布违背伦理道德和公序良俗、违反医德医风的内容,不得在健康科普中出现低俗、“擦边”、哗众取宠、话题炒作等不良内容吸引流量。
九、未向医疗机构报告,不得以该医疗机构及其职能部门名义或个人职务身份(含存在可推断单位及身份的相关标识及提示内容)开展互联网健康科普。
十、不得在离职后沿用原单位和职务信息开展互联网健康科普。
来源:新华网
新华社洛杉矶11月9日电(记者谭晶晶)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8日发布通报称,近期美国多州报告婴儿肉毒杆菌中毒病例,初步流行病学证据显示,这些病例可能与食用受肉毒杆菌污染的婴儿配方奶粉有关。涉事企业已启动两批次产品召回。
据美疾控中心介绍,截至8日,全美已有10个州共报告13例婴儿肉毒杆菌中毒病例。所有患儿均曾食用美国婴儿配方奶粉制造商ByHeart公司生产的“全营养婴儿配方奶粉”。这些病例发病时间集中在今年8月中旬至11月间,患儿年龄介于16天至157天之间。目前所有患儿均已接受住院治疗,并接受了BabyBIG(婴儿肉毒杆菌免疫球蛋白静脉注射)治疗,目前尚无死亡病例报告。
美疾控中心、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及多州公共卫生部门正对事件展开联合调查。多州公共卫生部门已收集部分剩余奶粉样本送检,相关实验室检测仍在进行中,预计未来数周会有结果。
美药管局表示,鉴于本次病例数量、病情严重程度以及明确的流行病学关联,已建议ByHeart公司召回相关产品。该公司已同意召回两批患病婴儿曾食用过的奶粉。目前对污染源的调查仍在进行中,不排除后续发现更多受影响产品的可能性。
美药管局还表示,ByHeart“全营养婴儿配方奶粉”在美国婴儿配方奶粉市场占比不足1%,本次事件不会影响全美婴儿配方奶粉的供应。
据介绍,婴儿肉毒杆菌中毒的早期症状包括便秘、头部控制能力下降和吞咽困难等,严重时可能导致呼吸困难甚至呼吸骤停。该疾病通常需由临床诊断确认,症状往往在摄入受污染食物后数周才会出现。
来源:环球时报 作者:丽莎·贾维斯,李林译
美国彭博社11月8日文章,原题:FDA混乱局面威胁美国医疗创新及患者健康 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近期因多重因素深陷纷争,遭受各界的尖刻批评。这种混乱状态可能让迫切需要新药和新疗法的患者等待更长时间,甚至威胁美国作为全球生物医学创新领导者的地位。
“有毒”的职场文化
近日,担任FDA药物评估与研究中心主任的乔治·蒂德马什在接受该机构对其社交媒体帖文的一系列调查后离职,该中心负责确保美国民众使用的药物安全有效。在受调查的帖文中,蒂德马什暗示一种已获FDA批准的治疗红斑狼疮的药物具有“显著毒性”。
销售这款药物的公司董事长凯文·唐是蒂德马什的前商业伙伴,曾将蒂德马什从多家生物技术公司赶走。凯文·唐提起诉讼,指控蒂德马什存在一系列报复行为。但蒂德马什在接受采访时否认这些指控,并强调自己是因为对FDA一项加快药物审批流程的新项目提出质疑而遭到报复,最终被迫离职。
然而,蒂德马什并非唯一一位深陷争议的FDA领导人。美国健康医疗媒体“STAT新闻网站”此前发表文章,揭露了FDA疫苗和生物制品部门负责人兼首席医疗官、首席科学官维奈·普拉萨德在办公室营造了“有毒的职场文化”。
报道称,普拉萨德至少因私人纠纷逼走了该中心的7名高管,遭受不公对待的员工们正试图调到其他部门,或者另谋FDA以外的工作。员工们形容普拉萨德靠“恐吓来统治下属”。“这里时刻都弥漫着被报复的恐惧阴霾,”一名最近离职的FDA前员工说道。普拉萨德今年早些时候曾因受到右翼活动家劳拉·卢默的批评而离开FDA,但几周后又重返该机构,此事一度成为新闻头条。
离开的优秀人才
管理混乱导致FDA士气跌至谷底,员工可谓饱受煎熬,甚至动摇了美国在医疗创新领域的地位。今年4月,美国卫生与公众服务部长小罗伯特·弗朗西斯·肯尼迪首次访问FDA时,就指责员工是行业的“傀儡”。在美国总统特朗普第二次上台初期,FDA雇用了近2万名员工,后来其中数千人因美政府缩减联邦政府规模而被迫卷入了一股“不分青红皂白”的裁员潮。然而,每次裁员之后,当FDA急需用人时,他们又会被召回工作。与此同时,高层科学家的职业操守也在持续受到质疑。
负责审查新药和医疗器械的FDA人员告诉笔者,他们已经没有任何晋升机会。同时,一旦有人离职,职位的空缺往往难以填补。FDA局长马卡里甚至难以找到人来填补蒂德马什留下的职位空缺。
即使FDA能够招到替代者,一些高层也会刁难他们:为什么这么有才华的科学家会选择在FDA工作,而不是选择其他可能更赚钱的出路?
留下来的员工承受着越来越多的工作。一位离职员工告诉笔者,他经常接到前同事的电话,他们声泪俱下地讲述自己因为工作痛苦不堪。“我们看到的不是流程管理的哪个环节出了问题,而是流程本身就非常混乱,这一现状对任何人都没有好处。”FDA前首席科学家杰西·古德曼说道。
“优秀的人才会离开,另一个问题是,FDA招聘新员工变得更加困难,”前FDA副局长、公共利益医学中心主席彼得·皮茨表示,“招聘人才从来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敲响的警钟
除了人才流失,FDA的混乱局面也让投资者们望而却步,资金的流失同样不利于创新发展。制药和生物技术行业依赖于科研机构的可预测性和可靠性,稳定的机构才能吸引数百万美元的投资。“当制药公司、金融公司及其风险投资合作伙伴,发现FDA的动向愈发不可预测时,他们可能会撤回针对新药研发的投资,转而投向其他领域。”皮茨表示。
有分析师在10月中旬的一份报告中指出,FDA今年迄今为止批准的32种药物审核速度低于2023年和2024年。人员短缺将给寻求FDA批准的医药公司带来重大挑战。FDA 可能面临两难选择:要么大幅放慢审批流程,要么降低审查的严格程度,而这可能会危及公众健康。
人们开始担忧FDA混乱局面对美国作为全球生物制药创新领导者的地位产生何种影响。FDA对制药公司的敌意、联邦政府人员的裁减以及研究经费的削减,都已在整个研发领域敲响了警钟。随着这场闹剧的展开,人们希望看到美国相关部门积极参与,帮助FDA重回正轨。
美国卫生与公众服务部发言人艾米丽·希利亚德表示:“FDA 将继续以美国人民所期望的严谨性和独立性履行其保护公众健康的使命。FDA 审查、批准安全有效医疗产品的工作仍在全面运作。”
来源:环球时报 作者:甄翔
【环球时报综合报道】加拿大公共卫生署10日发表声明确认,由于境内同一毒株的麻疹病毒持续传播超过一年,美洲区域国际卫生机构——泛美卫生组织已正式通知加拿大,该国失去“麻疹消除国”地位。据加拿大广播公司报道,该国已报告5100余起麻疹病例,并有两起死亡案例。
报道称,加拿大早在1998年就宣布成功消灭了麻疹疫情,这要归功于该国当年大力推进疫苗接种。专家认为,美洲地区通过推进麻疹疫苗接种,在2000年至2023年间成功避免620万人死亡。今年加拿大麻疹疫情卷土重来同疫苗覆盖不足有密切关联。数据表明,加拿大88%的病例患者未接种疫苗,仅有5%的患者完成两剂或更多剂次疫苗接种。
在泛美卫生组织官宣加拿大“麻疹消除国”地位丧失后,美国布朗大学传染病专家努佐直言:“此事让人感到失望和担忧,像加拿大这样资源雄厚的国家根本就不该丧失‘麻疹消除国’地位。”
美联社根据近期麻疹疫情趋势判断,美国在未来极有可能丧失“麻疹消除国”地位。数据显示,今年美洲地区共出现近1.26万个麻疹病例,较去年飙升30倍,疫情主要集中在加拿大、美国和墨西哥。美国疾控中心统计,今年美国共出现44波麻疹疫情,共涉及1600多个麻疹确诊病例。目前全美只有9个州尚未出现麻疹疫情。
美洲地区的麻疹疫情此前就出现过反复。2018至2019年,委内瑞拉和巴西曾暴发大规模麻疹疫情,直到2024年,美洲才重新成为“无麻疹地区”。泛美卫生组织主任巴博萨10日再次强调推广疫苗接种的重要性,“去年美洲地区疫苗接种率为79%,尽管这个比例较前些年有所提升,但还是太低了”。
来源:新华网
新华社北京11月8日电 日本厚生劳动省7日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11月2日的一周内,日本全国数千家定点医疗机构共报告流感病例逾5.7万例,新确诊病例数较前一周翻番。

5月15日,在日本东京,行人通过东京站附近的一处人行横道。新华社记者贾浩成摄
最新数据显示,10月27日至11月2日,日本全国数千家定点医疗机构总计报告流感病例57424例,平均每家报告14.9例,每周新增病例数已连续11周增加。
根据日本的标准,平均每家定点医疗机构一周报告流感病例数超过1,就标志着进入流感流行季,如果这个数值超过10,就达到“注意”级别,比“警报”低一级。照此标准,日本全国47个都道府县中已有25个达到“注意”级别。
从地域来看,宫城县、神奈川县和埼玉县流感疫情较为严重,平均每家定点医疗机构一周报告病例数均接近30,即“警报”级别。
受流感扩散影响,截至11月2日,日本全国共有2307所保育园、幼儿园、中小学全校停课或部分年级、班级停课。
日本厚生劳动省于10月3日宣布全国进入流感季,较去年提早约一个月。今年该国流感季开始时间为1999年启用现行统计方法以来的“第二早”。(张旌)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吉隆坡11月9日电 (记者 陈悦)北京大学马来西亚校友会主办的“阳光医行关爱社区”活动8日走入雪兰莪州巴生市,为当地民众开展急救教学和医药咨询。
当天活动中,主办方面对当地各界民众以中英文、马来语开展心脏骤停急救教学;同时,多位北大医学部马来西亚校友面向当地低收入群体,全天开展健康检查和医药咨询。

北大校友为民众提供体检和医药咨询服务。 记者 陈悦 摄
北大马来西亚校友会会长赖贞瑝告诉记者,这已是北大校友会连续第三年开展相关活动。活动获得北大校友、当地青年志愿者积极响应,马中友好协会和当地中资企业人力、物力的大力支持。
北大马来西亚校友会医学委员丘桦真介绍,“阳光医行关爱社区”活动开展以来,感受到基层民众对健康服务的需求,活动规模不断扩大,活动的内容也日益丰富,今年服务民众预期将超过300人。
出席当日活动的雪兰莪州州议员梁德志致辞时表示,此项活动有助于增进社区凝聚力,希望未来活动范围能不断扩大并吸引更多民众参与,增进民众健康意识。赖贞瑝亦表示,希望通过活动,促进马中之间民心相通,增进两国民间友谊。
中国驻马来西亚大使馆教育参赞赵长涛等出席当日活动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记者:姚瑞昕
当地时间11月5日,孟加拉国卫生服务总局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当天上午八时,在过去24小时,该国新增10例登革热死亡病例,今年以来该国登革热累计死亡病例达302例。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孟加拉国累计确诊登革热病例达74992例。
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发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蚊媒传播,多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流行,典型症状包括持续发热、头痛、肌肉痛、关节痛等,严重时可致死。
来源:新华网
新华社苏瓦11月5日电(记者郭鑫惠)阿皮亚消息:第10批中国援萨摩亚医疗队日前在萨摩亚国立医院成功实施耳显微外科手术,填补了当地该项医疗技术空白。
患者塔法是一名年逾六旬的萨摩亚居民,长期患有慢性化脓性中耳炎、传导性耳聋,导致多年听力下降与反复耳痛耳流脓。
医疗队影像科医生王静对患者中耳影像资料进行三维重建,以便对患者进行更精准的临床诊断和手术规划。医疗队提前一周与当地医院医护人员开展多轮病例研讨,同时结合模型教具讲解耳部解剖结构与手术关键步骤。
手术当天,医疗队耳鼻喉科医生张岩在显微镜下精准完成病灶清除、听骨链修复等操作,全程耗时2小时,术中出血量不足5毫升。当地5名医护人员全程观摩学习,医疗队医生同步讲解操作要点。病人在耳痛症状完全消失后顺利出院。
队长丛晓强告诉记者,最近一次复诊结果显示,患者鼓膜愈合良好,听力较术前明显改善。后续,医疗队将持续通过“手术带教+专题培训+日常查房”的模式,向当地医护人员传授耳鼻喉科常见病、疑难病的诊疗技术,助力萨摩亚构建更完善的本土医疗服务体系。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天津11月6日电 (江莹 周亚强)第32批援刚果(布)、第27批援加蓬中国(天津)医疗队出征仪式6日下午在天津举行。56名医护人员庄严宣誓,整装待发,将奔赴非洲执行为期一年的国家援外医疗任务。

图为出征仪式现场。(天津市卫生健康委供图)
据了解,此次派出医疗队医务人员来自25家三级医疗机构,涵盖内科、中医、眼科、妇产科、儿科、外科、麻醉、放射、护理等多个专业领域。
“全体队员要弘扬中国医疗队精神,积极发挥‘白衣外交官’和桥梁纽带作用,扎实做好各项工作。”天津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副主任李洁在动员讲话中指出,援外医疗工作是我国对外交往的重要名片,是服务国家外交大局、推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重要实践。
李洁向医疗队提出四点要求:一要心怀“国之大者”,坚守援外初心,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外交大局;二要精研医术,精益求精,既传播先进医疗理念,也虚心学习适应,以精湛医术为受援国民众带去健康与希望;三要凝聚团队合力,发挥整体优势,团结协作攻克难关;四要坚持安全第一,遵守当地法规习俗,展现中国医务工作者的良好形象。
仪式上,李洁为两支医疗队授旗,全体队员面向国旗郑重宣誓。医疗队队长代表表示,将带领团队不辱使命,在中非卫生合作中展现天津作为、贡献天津智慧。派员单位与家属代表承诺,将全力做好后勤保障,为前方队员解除后顾之忧。
据悉,天津市作为全国首批承担援外医疗队派遣任务的省市之一,62年来已累计派出医疗队(组)59批1645人次,救治受援国患者近840万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