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第三届中医药文化传承与高质量发展座谈会现场
2005年,小柴胡颗粒首次收载于《中国药典》,其质量与疗效获国家认可,并成为百姓家中常备之良药。此后,白云山光华制药产品质量持续引领行业标准,建立的小柴胡颗粒指纹图谱检测方法已载入《中国药典》2025版,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实现了小柴胡颗粒从传统经方向现代标准化的重要跨越。
“我们依托大院大所,推进产学研用一体化,与张伯礼院士领衔的现代中医药海河实验室将小柴胡颗粒打造为全国首个在研究型药店开展真实世界研究的示范产品;联合清华大学中医药交叉研究所,构建‘生物网络+人工智能’的中医药研究新范式等,用现代科学解析中医药的丰富内涵,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的健康服务。”广药集团广州白云山光华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孙东介绍。
广药集团广州白云山光华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广东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马蓉从文化探源、非遗实践、价值体现等方面作了专题报告。她表示,小柴胡颗粒严格遵循医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小柴胡汤方和“去滓再煎”古法工艺,曾在抗击“非典”、新冠肺炎疫情等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中发挥重要作用,彰显使命与担当。
座谈会上,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馆长、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蓝海红,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党组成员、总工程师李若岚,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非遗处处长、一级调研员何菲,广东文史馆文化遗产研究院名誉院长张春雷,仲景文化学者、张仲景博物馆馆长刘海燕,广东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文化遗产研究院副院长蓝韶清等多位专家分别从文化探源、科技创新、产业发展、非遗传播等多角度建言献策。
蓝海红建议,加强非遗传播,以有高度、有温度、有厚度、有广度四个维度,讲好非遗故事,提升中华文明传播力和影响力。把握机遇,创新非遗传播载体和方式,推动非遗融入现代生活,为健康中国建设发挥积极作用。
何菲总结了近年来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情况与成效,对广药集团大力传播传统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表示肯定。她认为,本次活动是政企联动的生动实践,是非遗与产业结合的范例,也是对创新性发展的生动诠释。
张春雷认为,“小柴胡制剂方法”非遗实践案例系统阐述了中医药提质增效的发展路径,是守正与创新并进、质量与效能协同的系统工程,为传统中医药现代化提供了可借鉴的参考。
刘海燕表示,小柴胡汤的非遗传承对文化进步、品牌保护、企业发展、产业振兴和药品疗效提升五方面具有重要推动意义。深入挖掘小柴胡汤的文化与临床价值,对促进中医药守正创新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蓝韶清指出,中医药传承需融入现代话语体系。在增强中医药文化自信的同时,需用现代语言清晰阐释其核心价值,推动文化与实践的深度融合。
“广药集团一直致力于传承和弘扬以仲景医圣为代表的中医药文化。未来,将积极响应国家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的目标,以文化传播推动国际更深入理解中医药智慧。”广州医药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李小军说。
李小军表示,未来集团将依托已有专利与科研基础,把握AI等现代科技机遇,系统推进南药国际化布局。同时,充分发挥广药等老字号企业的主体作用,通过产业建设与跨界协作,将中医药出海与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紧密结合,展现中国医药发展的全球竞争力。

非遗传承队员们在进行拜师仪式
座谈会结束后,与会人员来到医圣张仲景雕塑前。随着庄重的《医圣颂》奏响,医圣张仲景雕像正式落地揭幕,现场人员纷纷向雕像敬献鲜花。在医圣雕像的注视与见证下,非遗传承队员们进行了拜师仪式。
这座由广药集团白云山光华制药敬立、广州雕塑院创作的雕像,以张仲景执卷而立的形象为核心。仲景像身后的竹简镌刻着小柴胡汤方,象征着小柴胡汤方“第一经方”地位。
“这座雕塑的落成,不仅是对医圣张仲景的缅怀与致敬,更是对中医药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它静静伫立在这里,将成为一座桥梁,连接起古老的中医药智慧与当代的健康需求;也将成为一面旗帜,推动中医药文化在新时代绽放更绚丽的光彩。”广州雕塑院院长陆增康说。

医圣张仲景雕塑揭幕仪式现场
本次活动由广州医药集团有限公司、广州市文化馆共同主办,广州白云山光华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广州白云山医药销售有限公司承办,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提供学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