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构建“双首席—多学科”旗舰型团队
在管理体制方面,由院长亲自挂帅,将旗舰建设纳入医院“十四五”规划与国家医学中心建设指标,并成立“中西医协同旗舰办公室”,由医务部进行考核,实行专人专班管理。
在中西协同方面,团队实行“双首席负责制”,由胃肠外科教授刘合利与中西医结合科主任医师熊新贵共同领衔,组建一支涵盖胃肠外科、中西医结合科、肿瘤内科、病理科、康复科、肝脏外科、放射科、药学部、心理科等多学科的协作团队。
在人才梯队方面,团队拥有固定成员27人,覆盖9个学科,运行制度上,团队每周三下午固定多学科协作讨论,实施联合门诊、联合查房、联合科研、联合教学的“四联合”模式,并将年度考核指标与绩效100%挂钩,筑牢中西医协同根基。
重塑“三件套—全病程”湘雅式路径
在协作诊疗方面,团队创新性地提出了围手术期的“湘雅三件套”疗法,包括固本培元针法、通腑导气贴和虚/实泻贴,有效缩短了术后首次排气时间,降低腹胀和呕吐的发生率。针对围手术期胃肠功能障碍、化疗不良反应等,团队制定了模块化治疗方案,全程中医中药干预,显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在患者管理方面,团队开设了胃肠肿瘤全程管理小程序,构建了含“中医证候量表”的胃肠肿瘤营养评估小程序,已完成2100例动态监测,为患者提供全程营养指导,对营养不良的患者进行营养干预,为围手术期和化疗期患者制定个性化康复处方。
在路径与共识方面,团队牵头制定了院内《胃癌围手术期中西医结合诊疗路径(2024版)》与《肠癌围手术期中西医结合诊疗路径(2024版)》,并将发布《胃癌中西医结合专家共识》和《肠癌中西医结合专家共识》。
实现“高水平—可应用”战略性成果
在医疗服务成效方面,2024年中医科胃肠肿瘤出院患者达1673人次,占全科76.43%,胃肠外科中医药使用率提升至43.6%,增长211%。
在科研创新方面,团队2024年获得国家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同时团队还建成了包含1800例胃癌和肠癌血清—组织—粪便—舌苔多组学样本库,探索建立“胃肠肿瘤中医证候—AI预测模型”。
在新药与制剂研发方面,院内制剂“参芪薏苓颗粒”预计2025年申报“国药准字”;通腑导气贴已启动Ⅲ类医疗器械注册。结合中南大学工科优势,围绕中医脑病优势特色方向,聚焦难治性出血性脑病,形成以“生物方剂分析—组分药效物质—组分纳米材料”为主的研究方向,研发大黄酸自组装纳米水凝胶等三个中医药创新产品,其中自组装水凝胶已获得国家发明专利。
展望未来,团队将启动“五个一”工程。一是开展一项高水平随机对照实验研究,即“湘雅围手术期胃肠功能恢复中西医结合真实世界研究”;二是建成一个智能平台,即“胃肠肿瘤中医证候—AI诊断与决策系统”;三是推动一套支付改革,将“胃肠肿瘤中医优势病种按疗效价值付费”纳入湖南省医保试点,降低患者自付比例;四是建立一个国际联盟,联合德国汉堡大学、日本国立癌研中心,建立国际多中心胃癌中西医结合研究联盟,输出中国方案;五是实现一批成果转化,包括完成“参芪薏苓颗粒”Ⅲ期临床并申报新药,通腑导气贴获批,以及新增发明专利5项。
湘雅中西医协同团队将以“旗舰”标准打造“诊断精准化、治疗个性化、康复全程化、证据国际化”的湘雅模式,为构建中国特色医疗卫生体系贡献湘雅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