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药业出口:浓缩异形片、浓缩丸、颗粒剂、饮片和中医药器具等
医疗资讯 我要投稿
环球健康资讯 一 2025年11月5日
来源:世界传统医药网 2025-11-05 [医疗] [医疗资讯]

环球健康资讯汇总 2025年 第45周

 

 

 

本网站定期更新环球健康新闻资讯,欢迎关注首页以阅读最新文章。

WWW.TMBOS.ORG

 

 

 

超微导管可安全穿行于最细脑血管

来源:科技日报

 

科技日报讯 (记者刘霞)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与加拿大多伦多西部医院科研团队合作,研制出一种超微型、高柔性的神经血管导管“MagFlow”。该导管可在血流驱动下,安全穿行于大脑中最复杂、最细微的血管,为治疗神经系统疾病提供了新工具。相关论文发表于新一期《科学·机器人》杂志。

微导管是一种医疗器件,可沿人体血管蜿蜒穿行,用于治疗动脉阻塞、止血,甚至阻断肿瘤供血或实施精准化疗。然而,目前医生在操作中仍需借助导丝,小心推动微导管在血管中行进,这一过程不仅费时,还可能损伤血管壁。更关键的是,现有导丝与微导管尺寸偏大,难以抵达大脑深处直径小于150微米、细如发丝的微小血管。MagFlow的尺寸仅为常规导管的一半,能借助血流动能行进,从而最大限度减少与血管壁的接触。

MagFlow的主体由两片黏合聚合物构成,可“像消防软管一样”自如膨胀,便于输送稀薄或黏稠的生物医用液体。团队还同步开发了机器人转向平台“OmniMag”,通过安装在机械臂上的磁场发生器引导微导管行进。该平台能够根据医生的触控移动,自动计算出引导MagFlow磁性尖端转向所需的最佳磁场方向。

在验证实验中,团队将MagFlow置入猪的头部、颈部和脊柱中极为狭窄且弯曲的动脉,快速安全输送了造影剂和栓塞剂,充分展示了其独特性能。

研究团队表示,这一成果将“流驱动导航”概念转化为可行的临床方案,未来有望为心血管疾病治疗开辟新途径,用于治疗出血性中风、动静脉畸形的成年患者,以及患有癌症的儿童。

 

 

 

可注射天线为医疗植入物安全供电

来源:科技日报

 

科技日报讯 (记者刘霞)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研究团队研发出一种可注射天线,仅沙粒大小,能够为植入人体深部组织的医疗器件,如心脏病患者的起搏器、癫痫或帕金森病患者的神经调节器等提供无线电力。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IEEE天线与传播学报》10月刊。

团队表示,这种微型天线无需电池,可通过针头植入体内,从而避免大型外科手术,是实现深部组织植入器件微型化的重要突破。

目前,深部组织植入器件通常依赖两种供电方式:一是通过手术植入数厘米长的电池,需定期更换;二是植入厘米级的电磁线圈,以无线方式获取电能。然而,线圈供电方式仅能在高频条件下有效工作,这会导致组织发热,限制了器件在亚毫米尺度下的安全供电能力。

团队表示,一旦尺寸超过限度,这些器件就可能损伤人体细胞。因此,开发尺寸小于500微米且能在低频高效运行的天线,成为一项技术挑战。

此次,团队研制出一种仅200微米的新型天线,可在109千赫兹的低频下工作。其核心技术在于采用磁致伸缩薄膜与压电薄膜的复合结构:当外加磁场时,磁致伸缩膜发生形变,压电膜则将这种形变转化为电荷。

测试结果显示,与依赖金属线圈、在吉赫兹频段工作的同尺寸植入天线相比,新天线的输出功率提高了4—5个数量级。

团队介绍,激活天线所需的磁场由类似无线手机充电器的器件提供,体积小巧,可作为皮肤贴片或置于浅表口袋中。而且,由于天线采用与微芯片相同的工艺制造,容易与现有微电子系统集成。此外,这种天线的制造工艺易于规模化,可同时注射多个天线与植入体,以治疗较大范围的病灶。

除起搏器与神经调节器外,该天线还可应用于体内葡萄糖传感等领域。现有的光学葡萄糖传感电路已较为成熟,结合这种无线供电技术,将大大推动其在体内的无创集成与应用。

 

 

 

新型基因编辑技术同时修复多个致病突变

来源:科技日报

 

科技日报讯 (记者刘霞)美国科研团队在新一期《自然·生物技术》杂志发表研究成果称,他们基于逆转录酶开发出一种新型基因编辑技术,能够更精准、更高效地同时修复哺乳动物细胞内的多个致病突变,为开发广谱基因疗法奠定了重要基础。

许多遗传疾病,如囊性纤维化、血友病等,往往涉及基因组中多个突变。更复杂的是,即使是同种疾病的不同患者,其突变组合也可能各不相同。这种多样性使得开发通用型基因疗法面临巨大挑战。

由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和犹他大学联合研发的这项新技术,不仅能同时修正哺乳动物细胞中的多种致病突变,还成功治愈了斑马鱼胚胎中导致脊柱侧凸的突变。这是科学家首次运用逆转录酶技术,在脊椎动物体内实现致病突变的精准修复,为人类疾病治疗开辟了新途径。

研究团队表示,现有基因编辑技术大多只能针对一两个特定突变,导致很多患者无法获得有效治疗。而新技术能用健康DNA片段整体替换缺陷区域,如同为基因“打补丁”,可修复该片段内的任意突变组合,不受个体遗传差异限制,让更多患者看到治愈希望。

相较于此前逆转录酶技术在哺乳动物细胞中仅1.5%的编辑效率,新技术将成功率提升至约30%。更值得一提的是,该技术可通过脂质纳米颗粒包裹的RNA递送系统实现,有效规避了传统基因编辑器在递送环节的难题。

目前,团队正运用该技术开发治疗囊性纤维化的基因疗法。这种疾病已知致病突变多达千余种。传统疗法往往只能针对最常见突变进行优化,而新技术能直接替换整个缺陷区域,有望让更广泛的患者群体受益。

 

 

 

研究:儿童规律且充足的睡眠可降低肥胖风险

来源:工人日报

 

新华社新加坡11月2日电 (记者舒畅)新加坡一项新研究显示,儿童若能每天规律睡眠不少于9小时,其肥胖风险比睡眠不足的同龄人更低,这种关联在男孩中更为明显。

新加坡科技研究局等机构研究人员日前在国际学术期刊《肥胖》上发表论文说,他们分析了638名儿童的情况,这些儿童平均年龄10.2岁,其中男孩占51%。

结果显示,每天规律睡眠不少于9小时的男孩,肥胖风险比睡眠不足的同龄对照者低51%。那些有规律地达到推荐睡眠时长的男孩,身体各部位脂肪含量均明显较低,他们血液中与慢性炎症及心脏病风险相关的炎症标志物水平也较低。

这项研究在女孩中也观察到类似情况,但关联性相对较弱,这表明睡眠对脂肪储存的影响可能会因生理或行为差异而不同。

研究人员表示,许多学龄儿童平日睡眠不足,往往寄望于通过“周末补觉”弥补,但这种做法不能有效降低肥胖风险。只有在工作日与周末都保持充足睡眠,才会对儿童有明显的健康益处。

 

 

 

中国:HPV疫苗进入国家免疫规划

来源:人民日报

 

本报北京10月30日电  (记者申少铁)国家疾控局、国家卫生健康委、教育部等7部门30日联合发布《关于将人乳头瘤病毒疫苗纳入国家免疫规划有关工作事宜的通知》,决定自2025年11月10日起,将人乳头瘤病毒(HPV)疫苗纳入国家免疫规划,组织各地为2011年11月10日以后出生的满13周岁女孩免费接种2剂次双价HPV疫苗。

宫颈癌是常见女性恶性肿瘤,严重威胁女性身心健康。2023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疾控局等10部门印发《加速消除宫颈癌行动计划(2023—2030年)》,要求各地促进HPV疫苗接种,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开展HPV疫苗接种试点,探索多种渠道支持资源不足地区适龄女孩接种。近年来,各地积极探索出台政策,为适龄女孩接种HPV疫苗。据统计,目前有18个省份在全省或部分地区通过民生实事项目等形式,为适龄女孩免费接种HPV疫苗或给予补贴,这为国家层面将HPV疫苗纳入国家免疫规划提供了实践基础。

 

 

 

合力避免未成年人误入“医美陷阱”

来源:人民日报

 

最近,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指出,未成年人生理发育没有成熟,审美观处于形成阶段,易受外界宣传等因素影响,过早医美容易造成身体和心理的创伤,也容易出现效果与预期不一样的情况。因此,不建议未成年人做医美。

随着医美行业快速发展,一些不良商家和机构利用消费者渴望迅速变美的心理,通过虚假宣传、发布医美广告、非法行医等手段牟取暴利,甚至有的机构鼓吹“白幼瘦”等畸形的审美观,给消费者带来较大的健康风险乃至经济损失。尤其是一些未成年人为了追求“高颜值”,盲目冲动整容,往往造成终身遗憾。

医疗美容的本质是医疗行为,提供医疗美容服务的必须是医疗机构。所谓医疗美容,是指运用手术、药物、医疗器械以及其他具有创伤性或者侵入性的医学技术方法,对人的容貌和人体各部位形态进行的修复与再塑。而生活美容只是在皮肤的表面进行美容,其特点是“不针刺、不开口、不流血”。生活美容机构开展医疗美容服务,是法律法规明令禁止的。然而,不少美容机构故意模糊概念,违规开展医美项目。例如,宣称“轻医美”不开刀、恢复快、费用低,属于“快餐式美容”,可以让“变美像喝咖啡一样简单”。这样的说法淡化了潜在医疗风险,容易让消费者产生错觉,认为“轻医美”就是“美容护理”。其实,很多“轻医美”也属于医疗行为。所谓“微针”“微创”等概念,不过是营销噱头。

值得警惕的是,网络上一些错误观点正在侵蚀未成年人的审美观和价值观。例如,有的社交媒体故意制造“容貌焦虑”,贩卖“锁骨放硬币”“A4腰”“精灵耳”等畸形审美标准,引发部分未成年人盲目效仿追捧;有的机构鼓吹“变美要趁早,莫等红颜老”“颜值即正义,美貌即成功”等观点,诱导青少年盲目跟风整形,导致“美容不成反毁容”。一些医美机构为了吸引未成年人做医美,甚至推出“医美贷”“零首付变美”等套路,让一些孩子深陷债务漩涡、痛苦不堪。事实上,按照有关法规,未经监护人同意,执业医师不得为无行为能力或者限制行为能力人实施医疗美容项目。然而,一些机构却常常“打擦边球”,在未征得监护人同意的情况下,随意为未成年人提供医美服务,导致医疗纠纷时有发生。

医美行业的发展,既承载着人们对美的追求,也肩负着守护健康的责任。强化对未成年人的保护,避免未成年人误入“医美陷阱”,不仅关系到医美行业的健康发展,也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幸福。有关部门应加强源头治理,建立常态化联动执法机制,通过“行业禁入”“巨额罚款”等方式提高违法成本,严厉打击不具备资质的机构和人员从事医美行为。同时,为了最大限度保护未成年人,有关部门应将涉及未成年人整容规定中的“监护人同意”进一步细化,防止“监护人同意”沦为形式。例如,医美机构为未成年人实施整形,应由监护人亲自到场,签署知情同意书;医美机构对涉及未成年人的整形行为要主动上报,接受监管部门定期监督检查。

爱美是人之常情,人人都有追求美的权利。但是,如果追偏了、求过了,就会适得其反、深受其害。尽管美的标准千差万别,但健康美、自然美是人类的“最大公约数”。在追求美的路上,安全与健康永远是第一位的。希望全社会共同行动起来,倡导和培育健康自然的审美追求,帮助未成年人建立正确的审美观,拒绝“外貌焦虑”,让孩子们健康、自信、快乐地成长。

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也许,那些与众不同的“小瑕疵”,恰恰是最珍贵的生命印记。“最小干预,最大尊重”,才是对待自己容颜最温柔的方式。

 

 

 

英国今年流感季“异常提前”

来源:新华网

 

新华社伦敦10月30日电 英国卫生安全局30日发布报告说,英国今年流感季“异常提前”,各年龄段病例数持续攀升,特别是未成年人感染病例激增。

10月20日至26日这一周流感等疾病监测报告显示,2025/2026年度流感季的流感病毒正在社区广泛传播,活跃度已高于基线。医院检测数据显示,5岁至14岁未成年人流感病毒阳性率升至30.8%,较前一周的20%显著上升。

数据显示,全英流感检测阳性率有所上升,截至26日的一周平均阳性率为8.2%,而前一周为6.1%。此外,因流感住院人数也有所上升。

英国卫生安全局流行病学顾问亚历克斯·艾伦指出,今年流感季开始之早非同寻常,未成年人感染人数急剧上升,其他年龄段人群感染率也呈增长趋势,这表明病毒已开始在社区中更广泛扩散。这位顾问还建议符合条件者预约接种流感疫苗。

 

 

 

英国约有350万罕见病患者 政府将大幅改革监管框架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伦敦11月2日电 (记者 欧阳开宇)英国政府11月2日发布消息称,将对罕见病治疗的监管框架进行大幅改革,旨在加快从研发到患者可及的全链条进程。这一举措是英国政府推进生命科学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据英国药品和医疗产品监管局介绍,英国目前约有350万罕见病患者,仅有不到5%的罕见病拥有获批治疗方案,患者平均确诊耗时5.6年,30%的患病儿童在5岁前夭折。

英国药品和医疗产品监管局称,罕见病不仅给患者家庭带来沉重负担,也对英国经济造成每年约149亿英镑(1394亿元人民币)的经济损失。

为此,英国政府将主导成立一个新机构—罕见病治疗联盟,该联盟成员包括患者及其代表、学术界和产业界人士等,以共同应对罕见病挑战。

与此同时,英国药品和医疗产品监管局提出多项创新监管思路。其中最引人关注的是探索“早期单一批准”机制——即在临床证据有限但极具前景的情况下,一次性批准临床试验与上市许可,并辅以严格的实时安全监测和评估,这将大幅简化审批流程。

英国药品和医疗产品监管局表示,这项改革还将推动英国与全球范围内的证据共享,助力英国打造全球罕见病治疗创新标杆。

多家患者组织和行业机构对此表示欢迎。英国基因联盟首席执行官尼克·米德表示,对许多家庭来说,罕见病确诊往往意味着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此项改革是改变现状的关键一步,也将增强在英国罕见病治疗方面的国际竞争力。

 

 

 

享年101岁,全球最长寿奥运冠军离世

来源:环球时报 作者:董铭

 

【环球时报驻法国特约记者 董铭】据法兰西24电视台11月2日报道,全球最长寿的奥运冠军、巴黎奥运火炬手夏尔·科斯特于10月30日去世,享年101岁。法国体育、青年和社团生活部长费拉里在社交媒体上哀悼称,他是“毅力的典范”,并赞扬他留下了“庞大的体育遗产”。

图源:央视新闻

报道称,科斯特1924年出生于法国南部,曾在1948年伦敦奥运会上与队友夺得场地自行车团体追逐赛金牌。此后他转战公路赛场,赢得1949年“万国大奖赛”、1953年巴黎-利摩日自行车赛和1954年环摩纳哥自行车赛冠军,直至1959年退役。

在2024年巴黎奥运会开幕式上,百岁高龄的科斯特坐在轮椅上,作为倒数第二棒火炬手,在雨中将圣火传递给柔道名将里内和田径名将佩雷克,这一幕感动了无数观众。巴黎奥组委主席托尼·埃斯坦盖称:“他对体育的热情与善良令人难忘。”

 

 

 

新加坡媒体:禁学生电子烟,新加坡不止于重罚

来源:环球时报

 

新加坡《联合早报》10月24日文章,原题:双管齐下让学生远离电子烟害   新加坡政府今年8月向电子烟宣战,宣布从9月1日起加强跨部门协作,全面加大对电子烟滥用者和供应商的执法力度,依托咪酯(被添加在电子烟中的麻醉药物)正式被列为C级毒品。随着对抗电子烟行动雷厉风行展开,新加坡教育部也宣布,各级学校将相应实施更严厉条规。

根据相关规定,新加坡中小学、初级学院(新加坡两年制高中)以及高等学府学生若有涉及电子烟的违例行为,除了面对卫生科学局更严厉的处罚,校方还会施以纪律处分。例如,中小学、初院和励仁高中(新加坡3年制大学预科)学生如果吸电子烟,初犯者的操行等级将下调,并留堂或者停学1天至3天,或两者兼施,男生还可能被鞭打。

烟草业宣传电子烟比香烟危害更小,但实际上却利用新的尼古丁产品瞄准年轻人,导致青少年上瘾。因此,在对抗电子烟的战线上,包括学生在内的年轻人是最重要的群体,他们是烟草公司推销电子烟的主要对象。中小学生是当中最为脆弱的群体,因为他们的心智仍处于发展阶段,很容易受到诱惑与误导。

世界卫生组织最近警告,电子烟正在引发新一轮令人担忧的尼古丁成瘾潮,数以百万计的青少年现已染上电子烟瘾。该组织本月初发布的最新烟草趋势报告显示,目前全球电子烟使用者已超过1亿,包括主要来自高收入国家的至少8600万成年人,以及约1500万年龄介于13岁至15岁的青少年。青少年使用电子烟的可能性平均比成年人高出9倍。

虽然新加坡政府早在2018年就禁止电子烟,但过去几年来电子烟仍通过各种非法渠道进入该国,这促使当局决定全面加大取缔力度。对中小学生群体而言,除了要有严厉的取缔措施作为吓阻,更重要的还在于教育、辅导和指引。学生抽烟的原因有多种,包括纯粹为了耍酷、叛逆、好奇、无知以及受朋友的影响等,也有学生反映是为了排解某种生活上的压力。

10月22日,新加坡教育部安排媒体到宏茂桥的长老会中学参访,了解学校在科学课和品格与公民教育课程中如何向学生讲解电子烟对身心健康的危害,并引导他们学习拒绝电子烟的方法。此举也向外界传递一个信息,教育部采取的是双管齐下的做法,除了取缔和处罚,也因时制宜,着重于教育学生正确认识电子烟之害,避免因受误导或错误认知而堕入烟海。中学生在科学课上学习烟草制品的有害影响以及关于电子烟的常见误区;品格与公民教育课程则帮助学生认识冲动与上瘾行为对身心健康的危害,并学会自我控制、寻求帮助及应对朋友压力的策略。     

新加坡长期抗烟的努力已取得显著的成绩,染上烟瘾的人有减少的趋势。根据调查,新加坡18岁至74岁成年人每天的吸烟率已从2007年的13.3%降至2022年的9.2%。我们不应让电子烟破坏已取得的成果,教导广大学生群体远离电子烟之害的工作,更是只许成功,不许失败。

 

 

 

全球首个!马尔代夫正式实施“世代禁烟令”

来源:环球时报 作者:王逸

 

【环球时报综合报道】据《马尔代夫独立报》11月1日报道,以豪华旅游业闻名的马尔代夫当日正式实施“世代禁烟令”,成为全球首个践行这一政策的国家。根据新规,2007年1月1日及以后出生的人,在马尔代夫境内一律禁止购买和使用任何烟草制品,该禁令适用于本国公民及外国游客。

马尔代夫卫生部表示,零售商在进行烟草交易前必须核实购买者的出生日期,严禁向禁售群体销售烟草制品,违规者将被处以5万马尔代夫拉菲亚(100马尔代夫拉菲亚约合46元人民币)的罚款。与此同时,该国还维持对电子烟的全面禁令,明确禁止电子烟的进口、销售、持有和使用,这一禁令覆盖所有人群且不设年龄限制,使用电子烟设备者将被处以5000拉菲亚的罚款。

这项“世代禁烟令”由马尔代夫总统穆罕默德·穆伊兹于今年早些时候提议颁布,核心目标是维护公众健康,保护后代免受烟草危害。

《马尔代夫独立报》报道称,为庆祝禁烟令正式实施,马尔代夫卫生部于1日组织了一场为期24小时的“全国火炬跑”活动,不少政府官员对该举措表示高度赞扬。

近年来,多国尝试推行类似的“世代禁烟令”。法新社称,新西兰曾于2022年12月通过类似法案,但不到一年后就被废止。(王逸)

 

 

 

中国援博茨瓦纳医疗队在当地开展义诊活动

来源:新华网

 

新华社哈博罗内11月1日电(记者郭春菊)第17批中国援博茨瓦纳医疗队1日在博茨瓦纳首都哈博罗内西南18公里的莫科洛迪村开展义诊活动。博茨瓦纳司法与惩教事务部长拉马奥特瓦纳表示赞赏。

活动由博茨瓦纳一家老年关爱协会主办,中国援博茨瓦纳医疗队、博茨瓦纳华人慈善基金会协办,内容包括专家义诊,以及老年人贫血防治、肿瘤预防、健康生活科普讲座等。

拉马奥特瓦纳在致辞时说,在博政府面临财政挑战、物资短缺之际,中国医疗队带来了医学专长和慢性病预防知识,有助于当地民众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博方对此表示赞赏。

中国驻博茨瓦纳大使范勇说,中国从1981年开始向博茨瓦纳派遣医疗队,至今已累计派出17批医疗队、500多名医护人员。他们在哈博罗内和博第二大城市弗朗西斯敦工作,诊治病患300多万人次,还带来了医疗新技术和设备。

 

 

 

南非成为首个批准使用新型长效抗艾注射剂的非洲国家

来源:新华网

 

新华社约翰内斯堡10月28日电(记者白舸 蒋国鹏)南非医疗卫生产品管理局27日宣布,正式批准新型抗艾药物来那卡帕韦在南非注册使用。这标志着南非成为非洲首个批准这款长效注射剂的国家。

这款由美国吉利德科技公司研发的长效注射药物每年仅需注射两次,每次注射可提供长达6个月的免疫保护,将有效降低艾滋病病毒感染风险。这种药物通过靶向艾滋病病毒的衣壳蛋白起效,能够干扰艾滋病病毒衣壳蛋白侵入细胞核,阻止病毒复制,还能干扰病毒的组装和成熟过程。

南非卫生部长阿伦·莫措阿莱迪说,这一药物填补了现有艾滋病预防手段的关键短板,政府计划于2026年3月正式推出该药。通过与吉利德等7家药企达成协议,该药的年治疗费将大幅降低。

南非医疗卫生产品管理局首席执行官博伊图梅洛·塞梅特-马科科特莱拉说,来那卡帕韦是迄今最有效的艾滋病预防药物,在艾滋病病毒感染率高的南非,其注册具有颠覆性意义。

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今年已批准来那卡帕韦用于艾滋病预防。吉利德公司此前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时透露,该药在美国市场的标价为每人每年2.8万美元。

 

 

 

中国在非洲疾控中心启动实验室技术海外培训班

来源:新华网  记者:刘方强

 

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办的实验室技术海外培训班3日在非洲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总部开班。来自中非双方政府和卫生领域的专家以及16个非洲国家的30名学员出席了开班仪式。

非洲疾控中心总部位于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该中心主任让·卡塞亚在致辞时表示,培训课程为非洲地区的公共卫生能力建设开启了新篇章。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学员们将参加集中培训,旨在提升技能,为非洲大陆培养未来公共卫生领域的领军人物。

这是11月3日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拍摄的非洲疾控中心总部大楼。新华社发(迈克尔·特韦尔德摄)

“我们非常荣幸地迎来了中国疾控中心杰出的教授和专家,他们慷慨地与我们分享专业知识。他们对这一培训的投入让我们深受鼓舞。”卡塞亚说。中国驻非盟使团团长蒋烽说,中国和非洲是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由中国援建的非洲疾控中心总部大楼已经顺利投入使用。中国将继续提供技术援助,派遣公共卫生专家前往非洲疾控中心,携手共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

11月3日,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来自中非双方政府和卫生领域的专家以及16个非洲国家的30名学员在非洲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总部参加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办的实验室技术海外培训班开班仪式。新华社发(迈克尔·特韦尔德摄)

据悉,此次培训班将持续3周,由非洲疾控中心协办。培训内容覆盖病毒、细菌、寄生虫、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检测、高通量测序、生物信息学、耐药监测等关键领域。培训班旨在为非洲疾控中心和非洲国家培养实验室专业技术人员,通过对非方学员开展系统化的理论和实操培训,为中国援建的实验室储备相关人才。

扫一扫即可下载客户端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