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本次会议汇聚了全国各地的中医药专家、太极拳非遗传承人及运动医学学者,围绕太极拳的医学临床价值与现代化发展路径进行深入探讨,为太极拳的当代转化注入新动能。

关注:多方专家联动,共谋太极拳发展新篇
本次研讨会由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太极拳专业委员会、中国医学气功学会中医导引专业委员会、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中医运动医学中心联合主办。
中国非遗协会副会长、太极拳专委会主任姜继鼎,《中国中医药报》总编辑、中国医学气功学会副会长王淑军,中国医学气功学会中医导引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吴金鹏,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智慧化中心主任李全民,河南省省直第三人民医院党委书记曹晓强,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副院长郭现辉等领导专家,与来自河南、北京、广东、上海、福建等地的医学专家及陈氏、杨氏、武氏太极拳非遗传承人共同出席了会议。
与会专家围绕“太极拳传承发展的方向与重点”“中医导引与太极拳的基本关系”“太极拳的临床研究”等议题,从理论源流、实证研究与实践应用等多维度展开交流,为太极拳的现代化应用打下了学术基础。

会议伊始,姜继鼎开宗明义地强调了太极拳的文化属性:“太极拳以其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广泛的影响力,现已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符号。”
太极拳自17世纪中叶在温县陈家沟村形成以来,世代传承,在陈氏太极拳的基础上发展出以其他姓氏或姓名命名的多个流派。2020年12月17日,太极拳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从此翻开了太极拳保护传承的新篇章。
拥抱数字化:构建太极拳发展新生态
姜继鼎表示,申遗成功是责任的起点而非终点,中国非遗保护协会太极拳专委会的核心任务在于整合科研、医学、高校、企业及政府资源,构建面向未来的发展合力。太极拳的传承必须实现 “年轻化、时尚化、数字化、国际化” 的跨越式发展。
“开展‘循证太极工程’,是为太极拳传承注入生命力的关键。”姜继鼎表示,为避免其在飞速发展的新时代中逐渐消退,需构建面向未来的太极拳发展新生态。
面对数字化浪潮,姜继鼎认为,拥抱数字化是吸引年轻一代、开拓未来的必由之路,如今太极拳有着多项数字化工程进展。
“太极拳数字文化体验空间建设——基于三维人体姿态智能评估技术的太极拳测、练、娱解决方案”被列入腾讯2024探元自主项目。通过对太极拳非遗数字内容采集,构建全面的太极拳非遗数据库,同时打造太极拳AI文化空间矩阵,吸引年轻人用时尚的方式体验太极拳。
与网易合作推出的数字人“云曼曼”,让太极拳通过数字化 IP 形象塑造为一个时尚、年轻、幽默、睿智的亲民大使,从而宣传和弘扬太极拳文化和知识。帮助用户解决“太极拳是什么?”“太极拳学什么?”“太极拳去哪里学”的基本问题。
这些数字化进展,旨在通过“万物互联”,实现太极拳在全国范围的精准推广与线上练习。让太极拳以更科学、更现代、更时尚的姿态融入百姓生活。
协同发展:中医导引与太极拳需合力传承
会上,吴金鹏系统梳理了中医导引与太极拳的深厚渊源与基本关系。他认为,中医导引是中医药体系内传承发展的心身结合运动,是中医基本临床手段之一;太极拳是我国传统武术代表性流派,以太极阴阳理论凝练古代各家运动经验,具有健身祛病、技击御敌等多元功能。
“两者在历史传承中相互借鉴、并行发展,但互不从属。”吴金鹏表示正确认识这一基本关系是协同发展的前提。他追溯道,中医导引源于对动物仿生与人类本能动作的观察总结,如“五禽戏”“八段锦”等,在17部古代中医经典中,出现了100多种形体的仿生动作和30多种仿生的呼吸。
中医导引传承以古籍文献发掘为重点,以师承经验学习为辅助;太极拳传承以师承学习为主干,以古籍文献发掘为佐证。谈及传承,吴金鹏认为:“古籍文献和师承经验是两者传承的共同根基,在文化资源、传承方法、研究成果等方面,应建立共享机制,形成传承合力。”
在技术层面,吴金鹏分析了二者现存的特点与可互补的空间。“中医导引重动作描述而要领难辨,太极拳崇尚要领精准而动作变化无穷;当今太极拳锻炼重引体而轻导气,中医导引兼顾导气和引体。”他认为,“两类锻炼理法应主动互补,还原各自传承中遗失的技术内涵。”
他进一步阐释,中医导引以“导气令和、引体令柔”为特征,为形体运动赋予“气文化”内核;太极拳以“阴阳生化”为主线,为柔缓运动注入“尚武”精神。二者践行传统文化之路殊途同归,融合后将能共同提升基层群众的健康运动能力和水平。
10月24日,中共中央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和解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任、党组书记雷海潮表示,党的新时代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提出,要“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人民共建共享”。《建议》明确实施健康优先发展战略,健全健康促进的政策制度体系,提升爱国卫生运动的成效,提高人均预期寿命和人民健康水平。这就要求我们在今后五年要在规划、公共投入、治理以及绩效方面都要落实优先发展的战略要求。
吴金鹏认为,随着中医导引从医疗服务向全民健身拓展,太极拳也从武术健身向临床疗法转型,两者聚焦时代健康需求相向而行,有望构建出具有中国特色的运动健康方案。
让太极拳从“人类非遗”到“生活刚需”
李全民从非遗保护角度,剖析了太极拳在申遗成功后面临的挑战与机遇。他认为,入选人类非遗名录是对太极拳价值的国际认可,但也意味着保护工作步入体系化、规范化新阶段。
在肯定保护成果的同时,李全民也指出了当前存在的隐忧:一是传承出现“内卷化”与“表层化”,注重套路传授而忽视文化内涵;二是研究与应用存在“两张皮”现象,未能形成有效闭环;三是品牌共建与利益分享机制缺失,制约了产业化发展。
为应对这些挑战,他提出应凝聚共识,构建“天下太极是一家”的公共品牌,并利用区块链等数字化技术建立公平的利益分享机制,形成“太极拳命运共同体”。
同时,李全民认为,当代太极拳的价值重心应从“教拳”转向“授业”,用现代科学与中医理论赋能教学。他建议在传承人培训中增加相关理论知识,培养“文武医兼修”的教练人才,并鼓励传承人与医疗机构合作,开发定制化练习方案。
“我们的研究可以复杂,但应用一定要简单再简单。”李全民表示,让太极拳以更接地气的方式融入日常生活,是实现其从“人类非遗”转变为“生活刚需”的关键。
“太极拳运动处方”亮相研讨会
本次研讨会中,郭现辉针对太极拳防跌倒、情志病处方编法研究做了专题报告。发布了针对防跌倒和情志病(如焦虑、抑郁)的“太极拳运动处方”。
郭现辉通过系统分析近十年国内外文献,运用数据挖掘技术,明确了处方的核心动作、最佳运动剂量与分级干预方案。对太极拳处方中动作进行关联性分析,按照支持度降序排列。其中搂膝拗步-云手、揽雀尾-搂膝拗步、野马分鬃-搂膝拗步、倒卷肱-搂膝拗步、白鹤亮翅-搂膝拗步的联合使用位于前5名。
郭现辉表示,太极拳干预不仅关注跌倒发生率的降低,还重视平衡能力、肌肉力量和功能活动能力的综合改善,体现了整体观和个体化相结合的干预思路。太极拳不只是“老年人专属”,还可作为成人、儿童等群体增强体质、锻炼平衡能力的运动方案,也可作为帕金森病、脑卒中后遗症患者等特殊人群康复治疗的辅助手段。
会议现场,陈氏太极拳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郑冬霞演示了太极拳运动处方核心动作,并解读了练习要领与适用人群。
太极拳作为一种融合传统养生与身心锻炼的运动方式,在老年人跌倒预防领域展现出显著的临床应用潜力。郭现辉认为,临床可以将太极拳纳入多学科跌倒预防计划,与其他干预措施相结合,更全面地降低老年人的跌倒风险。
郭现辉还发现,太极拳强调“以意领气、以气催形、以形固意”,意静则气和,气息深长细匀,以促进气血充盈,调整呼吸节律,实现“内外合一”的身心状态。因其独特的“身、息、心同调”特性,在调节情绪和缓解情志病症状方面展现出显著效果。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太极拳的医学临床研究是传统中医药文化与现代健康需求的精准对接,既传承了“治未病”理念,又创新了慢病管理与康复治疗模式。
会上同步启动了《太极拳临床研究报告》,围绕太极拳临床应用实际,联动国内外太极拳专家和医学专家,前瞻性谋划太极拳参与医疗服务的总体部署,助推太极拳高质量服务健康中国建设。
此次研讨会为传统运动疗法的现代化发展指明了创新方向。随着太极拳运动处方的推广应用,这一承载千年智慧的养生实践,有望为全民健康贡献更大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