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庆军医师,河南汤阴县人,毕业于河南医科大学西医临床专业。在自己独立行医过程中发现西医在治疗很多慢性病、疑难病上都是治标不治本。后专注中医研究与临床。多年来,经过对偏方秘方、验方时方、《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中医经典的潜心研悟和临床验证,在经方的基础上,悟出了病脉证治的经方治疗之道。以下是笔者整理的张庆军医师治疗过敏性鼻炎、鼻窦炎的核心辨证方法与治疗方案,供大家学习、参考、验证。
一、鼻窦炎(化脓性为主)
辨证要点
1. 典型症状:鼻塞、流黄脓涕(或白黏涕)、头痛(太阳穴或后脑勺)、头胀昏沉、记忆力下降。
2. 伴随问题:注意力不集中、失眠、高血压、咽炎等(可能被误诊)。
3. 检查:
- 鼻甲肥大(手电筒观察);
- 鼻窦区压痛;
- 必须拍鼻窦CT/CR片(脑CT/脑电图无效)。
治疗方案
核心方剂:肺痈大合方
(《金匮要略》肺痈方化裁:葶苈大枣泻肺汤 + 桔梗汤 + 千金苇茎汤,去巴豆)
基础方:
炒葶苈子30g、大枣45g、桔梗5g、甘草6g、川贝3g、浙贝12g、芦根30g、薏米30g、冬瓜子30g、桃仁6g
加减:
- 太阳穴痛:加柴胡10g、黄芩10g
- 后脑勺痛或颈椎病:加葛根40g
- 鼻甲肥大:加三棱、莪术、皂刺
外治法
1. 滴鼻液(成人):
- 仰卧垂头,每侧鼻孔滴1滴,每日2次;
- 连用5天→停5天→再用5天,后停用。
2. 苍耳子油(7岁以下儿童):
- 苍耳子20g炸黑取油,棉签涂鼻(软硬鼻交界处),每日3次。
3. 热敷:
- 荆芥5g煮水浸毛巾,热敷鼻额部10-30分钟(敷后避风寒)。
生活管理
严格忌口半年:禁烟酒、辣椒、生葱蒜、油炸零食(方便面、瓜子、花生等);
擤鼻涕方式:单侧交替擤(按左擤右→按右擤左),禁止双鼻孔同擤。
二、过敏性鼻炎
辨证要点
1. 发作规律:
- 定时发作(如晨起、春秋季)→ 属“往来寒热”,为少阳病(小柴胡汤证)。
2. 过敏本质:
- 与过敏原无关,核心是身体抵抗力差(过敏状态)。
3. 局部症状对应方:
- 眼痒 → 桂枝麻黄各半汤
- 鼻痒 → 小青龙汤(有热加石膏)
- 咽喉痒 → 射干麻黄汤
- 内脏痒(胃/腹)→ 化痒汤(柴胡9g+炒白芍30g+生甘草6g+炒栀子9g+天花粉9g)
分型治疗
1. 寒证类型
主方:小青龙汤合小柴胡汤合玉屏风散合麦门冬汤
麻黄6g、桂枝9g、柴胡24g、黄芩9g、红参6g、黄芪15g、麦冬63g、山药30g
加石膏指征:舌红、口干、咽痛、心烦,或清涕中夹黄涕。
2. 湿热类型
主方:麻黄连翘赤小豆汤(过敏性哮喘同用)。
善后:龙胆泻肝丸(禁用玉屏风散、金匮肾气丸)。
3. 燥证类型(秋季)
关键:环境加湿(加湿器)+ 食疗(梨、鸭肉)。
慎用麦门冬汤/玄麦甘桔颗粒。
4. 见冷加重/夜间发作(阳虚)
主方:阳和汤
必备指征:脉沉细无力 + 身体酸困感(鼻酸、头酸、四肢酸)。
根治善后
通用中成药:玉屏风颗粒 + 金匮肾气丸(非湿热型)。
三、特殊关联病症
1. 抽动症/清嗓子(咽喉不利):
病机:大逆上气(麦门冬汤证)→ 麦门冬汤主之。
2. 晨起乏力/上午加重:补中益气汤证。
3. 焦虑伴鼻病: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心烦+胆小)。
四、核心理论支撑
1. “关闭状态”用麻黄:
鼻塞、暴聋、暴盲、输卵管闭阻、二便不通等,均属“关闭”,需麻黄开启(如葛根汤治粉刺、续命汤治脑梗)。
2. 六经辨证简化:
太阳病:脉有力 + 怕冷 → 麻黄/桂枝剂
阳明病:脉有力 + 怕热
少阳病:脉有力 + 寒热交替/定时发作 → 柴胡剂
总结流程图
注:以上方案需结合严格辨证,尤其注意湿热与寒证、燥证的鉴别;外治法与忌口是根治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