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中医的问题在于不再中医!并不是中医原来的文化本身出了问题,不是中华文化或中医的文化过时了,不是中医不再适应中国的科学进步和市场经济,主要问题在于中医教育者和行医者的本身不再清楚什么是中医。
刘理想《试论近现代几项文化举措对中医传承的影响》认为:今天学中医都要借助于经过现代人“改造”的现代版本中医古籍来学习中医。中医古籍由文言文改为白话文,繁体字变为简体字,其间不知经过多少人的加工、再“创造”,曲解在所难免,但有的解释离原意不啻于十万八千里。很多点校中医古籍的人士要么古文功底难称人意,要么远离临床实践,如此情况下,今天中医古籍整理混乱、参差不齐也是不难想象的,误人子弟,以之指导临床,“关公战秦琼”的现象也就在所难免了。
显然,如此号称“中医”名不副实,已经失去了中道、中和等中医原始文化精神,是谓“中医”其实不再“中”医。美术家韩美林指出:“没有文化的文化是可怕的。”当前许多打着“中医”招牌的教授和医师们,恰恰陷于“中医越来越少”的窘境。由于功利思维,由于文化缺失,由于自以为是和本身素质差,有许多中药产品被大量掺水作假,有许多中医只关心赚钱和自保,甚至一点儿也没有中医的骨气和自豪感,“不中医”了,“不文化”了,只不过为了自己的眼前利益、忘不了以祖宗名义强求政府保护,不想生生不息,所以成为懒汉!
中医的问题在于不再中医根源在于“不自信”。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医药战略研究课题组《走出误区重铸中华医魂》指出:“据统计,民国初年,我国有中医80万人;1949年50万;现在27万人,而据我们对一些地区和县级中医院的调研估计,其中只有10%的中医开汤药处方,换句话说,真正能用中医思路看病的不过3万人,其他中医尚需进一步学习或温习四大经典。这期间,我国人口从4亿增加到今天的13亿,而中医却从80万人减少到3万人。中医发展走入了误区。”这样的统计数据令人震惊!中医都学过和考过如何开汤药处方,不开汤药处方说明中医传人对汤药处方没有信心!
当今的中医相当缺乏自信心和竞争力,还表现在呼吁别人来“解放中医”,还希望搞特殊设立各种中医药特区,甚至要求政府设立“中医部”、CCTV设立中医频道、等等。殊不知天道酬勤,天助自助者!如果中医不能自助,不能竞争,要靠政府靠政策和法律来拯救,即使苟延残喘又能坚持许久?拯救中医首先需要中医自己有自信!中医自己救自己!大陆中医有宪法保护,有政府的支持,政策的优惠,县市均有中医院,全国有32所中医大学,为台湾香港各地境外中医羡慕之极,需要的是自我“解放”!医药因为有中华文化特色就需要“中医部”,如此逻辑推论,文化则不更需要有“中文部”和“外文部”之分别设立?还有一些中医从一个极端滑到另一个极端,因缺乏自信所以承认中医不科学,月亮还是外国的圆,其中医研究和论文貌似“前卫中医”或“现代中医”,其实不伦不类,尽是西医的残羹剩饭,国人看不懂,外国人不愿意看。此外,常见的“死脑筋中医”背后也是对自己的不自信,所以只能抬出祖宗防止出错,言必论经,不敢变化,也使中医和文化缺乏创新,停滞不前,形式僵化,自我孤立。其实祖宗倡导的中医之魂是生生不息,强调人与天地互动变化无穷!
要解决当今的中医问题,关键是要抓内因这个主要矛盾,需要各路“中医”认识和恢复本来的“中”医面貌。我第三次学中医,开始懂得“中”医的核心是中道和中和。“中道”就是承认客观,适应变化。太极阴阳图中描绘天地人万物发生发展无穷变化的那条反S曲线,是生生不息和阴阳变化无穷,是人与万物、与社会、与环境的系统和谐与统一平衡。在科学昌明,知识进步的今天,遵循中道的中医也应该承认西医发达技术高明的客观,适应现代科学的进步和开放要求,不忘发挥自己的特色,追求与21世纪健康时代的医学发展和人民需求的和谐统一。“中和”就是和为贵,就是与不同医学体系互补互通,互相学习和提高,而不搞互相封闭排斥、互相攻击和争斗。文化在精神价值上承认人类共通,在具体表现形态上则承认差异和互赏。在这两方面我们不能搞颠倒了:和而不同,君子之道;同而不和,小人之争。张功耀、方舟子可能已经不认同中国“和文化”的价值,更喜欢西方的“斗文化”,所以他们幻想把学术差异,把文化形态的客观差异升级为“用西医消灭中医”的你死我活的争斗。如果“中医”对本不是西医,更不能代表西医的张功耀、方舟子也以牙还牙,企图用中医反对西医,则背离了中和客观之本,也算不上是中医,更不能代表中医。置身在“和为贵”价值传统之中,却说狭隘民族主义的话语,会降低“中医”自己,又被“西医”和别人孤立化了。其实,中医西医都是医学,有统一的医道:团结一切力量,全力为了人类的健康!
中华文化儒道释并存,是以包容和学习为特点的文化。古代中医能将乳香没药安南子入药归经,现代当代中医为什么不能将西医精华同样吸收和光大?中国传统民族乐器胡琴有二胡、京胡、高胡等,胡琴古代原本来自西域,最后光大在中国。佛教早在印度灭亡,与中华文化交融得到了新的生命。我以为,中医是中华文化的正传,只要中华文化不倒,中医就有信心。“基于文化的优势,是最根本的、最难替代和模仿的、最持久的和最核心的竞争优势。”中医本来有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中医中药应该有竞争优势!应该在国内在国外逐步兴盛!应该成为政府弘扬中华文化的“强者”!
中医应该尊重科学,树立信心。张超中在《发挥中医药的整体性科学价值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指出:“与世界上其他感染SARS的国家相比,我国取得胜利的意义具有特殊性。这种特殊性表现为:我国的SARS感染人数最多,达到5327人,而死亡率最低,为7%(广州仅有4%),远低于11%的世界平均死亡率(香港更高,为17%)。在国家重视程度、技术支持力度和经济保障能力均相差无几的情况下,独有中国成功降低了死亡率,避免了人员和财产的更大损失。调查显示,这一结果与中医药参与SARS防治而发挥的作用分不开,这也是中国政府和世界卫生组织(WHO)均给予中医药以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的原因。由此可以推测,如果能够深入研究中医药的参与所取得的特殊性成就,创造发挥其特殊性的环境,使其变成普遍性的决定因素,那么,我国所相应取得的政治、文化、科学与经济优势将是不可估量的。同样,一旦中医药衰亡了,损失也是不可估量的。“SARS”事件提醒我们,我国尚存在潜力巨大的中医药资源。”贾谦《中医药战略地位研究总报告(2)》则进一步指出:“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一院治疗50余名SARS患者,无一例死亡,平均退烧时间3天,平均住院时间9天,且医护人员无一人感染。二附院至4月初收治112例患者,平均退热时间7天,平均住院18天;二附院甚至纯用中医药治好了15例SARS患者。钟南山院士所在的医院到5月份共收治117名病人,10人死亡;收治病人中,中医介入治疗71例,仅一例死亡。北京仝小林教授治疗小组收治16名SARS病人,纯用中医药治疗,全部治愈,平均退热时间仅4.5天。广州中医介入SARS治疗最早最深,病死率全国最低,不到4%,低于全国的7%。北京有关权威人士称,北京中医介入抗SARS斗争虽然较晚,成效显著,介入后的死亡率是介入前死亡率的五分之一。”;
“在世界卫生组织(WHO)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于2003年10月联合主办的‘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非典国际研讨会’上,专家一致认为,中医抢救了大量非典患者的生命;在预防和恢复期治疗方面,迄今西医尚无针对性治疗方法,中医有其独到之处。专家一致建议,治疗非典要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尽可能早期全程、合理使用中医药;应将中医纳入公共突发事件临床救治体系,中西医配合治疗非典经验可作为其他国家防治传染病的参考。2003年4月13-15日,我们课题组赴广州调研中医治疗SARS疗效之后,写出了《中医完全可以解决非典问题》。”
同时,我注意到张功耀在博客中发表的王澄文章《中医能治非典?鬼扯!》王澄对WHO统计数字并没有异议,只是对中医疗效好的客观现象分析提出了“不可比”的各种质疑。对于王澄张功耀的质疑和攻击,中医专家、研究中医的硕士博士们应该有信心证明自己,令人信服地拿出进一步科学的回应。摆事实讲道理,去伪存真去粗存精,是西医和中医的科学大同,是文明和进步的根本途径。我希望中医找回“中”医,为差异和互动互补感到自信!我想用余秋雨先生在《中国处于“文化孤立”之中吗?》的一段话为本文结尾:“文化以差异并存为美,以消除差异为丑。文化上的差异,绝大多数构不成冲突,正如我心中的欧几里德、黑格尔、康德,遇到我心中的孔子、苏东坡、王阳明,是互相欣赏、互相补充,而不是互相冲突、互相取消。小小的灵魂能这样,大大的世界为什么不能这样?因此,我不赞成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而赞成南非大主教图图所说的那句话:我们为差异而欣喜。”
扩展阅读:
西医解决不了的很多问题,中医解决了!我们不能把老祖宗的东西丢掉!
几年前,国外抢注中医古方的新闻曾引起不少热议,2001年,日本一家公司向美国申请了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专利,明确对以芍药为活性成分的包括加味逍遥散、当归芍药汤、芍药甘草汤、桂枝茯苓丸4个复方进行保护,并且获得了授权。日本还无偿商业化开发中国《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方》中的210个古方。
在这些古方被别人逐渐申请专利、针灸被很多西方国家接受的同时,国内很多人还在纠结中医是不是真的管用?
四位院士力挺中医
根据公开报道和演讲,
国内四位现代医学大家力挺中医!
中国科学院院士:韩启德(分子药理与心血管专家)
中国科学院院士:钟南山(呼吸内科专家)
中国科学院院士:汤钊猷(肿瘤专家)
中国科学院院士:樊代明(消化外科专家)
韩启德院士:中医不科学不代表不正确
我不太同意中医是科学。中医是人的艺术,是我们要大力推崇的,中医能看好病,无可非议;中医要大力推广,要继承发扬,毫无问题。中医凭感觉、凭经验,但是说有没有经过实证?有。经过两三千年绵延不绝,中华民族繁荣昌盛,大量的病都看好了,这是事实。
我在农村当医生的时候,也学了中医,我给人看病,学了九个月就用中医,后来找我看中医的人不比找我看西医的人少。
中医是好的,但不一定是科学的。科学并不在于正确,不科学不说明它不正确,不好。
我们对科学要有正确的理解,不要把科学跟绝对正确联系起来。
科学只是我们人类文明发展到公元1500年以后,在这几百年里面,一部分地球人所认定的一种体系。而中医是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所认定的体系,为什么一定要把两个体系去完全等同起来呢?我们应该有这个自信,也应该吸收互相之间的长处。
要学习中医的接诊之道
现在的西医几乎已经不碰病人了,裘法祖先生在世的时候提到一个故事,说一个病人肚子疼,找到他,他让到检查床摸了一下他肚子,这个病人就感动得掉眼泪,说你是我看的第六个医生,前面五个医生都没有碰过我一下肚子。我们西医已经到了这个地步!
完全靠设备,完全靠人为确定的指标来解决问题。尽管有它很好的能解决问题的地方,但是确实离开病人越来越远,这就容易造成矛盾。
不说别的因素,中医来说首先要把脉,医生的手搭到了病人的手,如果再加上一个笑容,病人的感觉跟我等了几个小时,看到医生头都不抬,化验单一开检查去,感觉很不一样。
我看中医的体会就是中医容易跟病人搞好关系。西医来问你怎么不舒服?我也不知道怎么不舒服,就是难受。西医看所有检查都没有问题,然后说你没病,病人不生气吗?我要你干吗?我就是难受,你说我没病?中医不会这样,我当中医,病人刚走进来我就知道他大概是什么问题,然后坐下来,在农村的时候,妇女坐下来给你一个胳膊,什么也不说,我就知道她要我把脉是不是怀孕了。
中西医不要互相排斥
西医因为是现代科学,确实解决了很多问题,跟一百多年前比解决了很多很多的问题。
但是,一方面离解决人类所有的疾病,预防、治疗还差得很远。
另一方面,整个现代医学有点忘记了医学的最根本是人,我们开始把人当作机器,当作局部,忘了人是会思想的,什么东西都看片子,看化验,所以现代技术的发展使我们开始远离人文,这是非常危险的倾向。
中国人应该有这个志气,得天独厚的是我们有中医这个宝库,尽管它很不完善,需要有现代科学不断使它更好的发展,但是就现代医学方面,我们跟现代西方国家有什么差别呢?我们有自己独特的东西为什么不能应用呢?
我们中国人应该有志气,把中医和西医里面最优秀的成份给它结合起来,创造出真正的现代医学,什么东西都要往前发展,如果不发展,不管是现代医学还是中医都是没有出路的,都要往前发展。
樊代明院士:中医比肩现代医学且不可替代
中医不用“挺”,它自己“挺”了几千年,需要我们好好去学。学中医不是否定西医;就像说西医好,一定不要随便说中医不好。对此,我有四句话:
◆一是在人类历史上,中医药学从未像今天这样受到强调和尊重;
◆ 二是在世界医学领域中,中医药学已发展成唯一可与现代医学(西医药学)比肩的第二大医学体系;
◆ 三是中医药解决了很多西医解决不了的问题,显示其不可替代性;
◆ 四是中医药学必然成为未来医学发展和整合医学时代的主要贡献者。
第一句话,屠呦呦研究员获2015年诺贝尔医学或生理学奖,是当今国际主流医学界对中医药学价值的认可,这种认可程度前所未有!
第二句话。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各种医学不断产生又不断消亡,唯有中医药学有完整的理论基础与临床体系,历经风雨不倒,不断发展完善,为中华民族繁衍壮大做出巨大贡献。即使在西医占主导地位的当下,中医药依然以其显著疗效和独特魅力,在越来越多国家掀起了经久不息的“中医热”。
甚至在有的领域,中医药学远远走在了现代医学的前面。比如,对于顽固性腹泻,西医一直没有什么有效手段,直到近几年在国外兴起的用肠菌移植治疗法,才明显提升了疗效。而在几千年前的中国医学典籍如《肘后方》《黄帝内经》,甚至更早时期,即有记载“口服胎粪”等类似疗法。
再如,现代医学认为,人的生命力中午12点最强,夜里12点最弱。我年轻时当住院医生值夜班时就发现,半夜去世的病人最多。这不就是国际上已经认可的我们中医的“子午流注”么?
再看第三句话,临床中这方面例子不胜枚举。比如,西医急腹症手术能解决急症救人性命,但术后肠胀气有时很难解决,严重影响手术效果。针灸就能搞定!当年尼克松访华,有一位美国记者来华打前站,不巧突发阑尾炎,在协和医院做了手术。手术本身很成功,但术后肠胀气解决不了,后来是针灸给解决的。这位记者回国后写了篇报道反响很大,直接推动了针灸进入美国等很多西方国家。
第四句话,中医药学必然成为未来医学发展和整合医学时代的主要贡献者。现代医学发展之路有些走偏了,离“科学”越来越近,离“病人”越来越远;医学研究越来越纠结于微观,离整体越来越远。现代医学需要向中医药学学习,来帮助自己“纠偏”。在此基础上,两者整合可以形成一个从整体出发、重点关注“人”的、真正有效保证人类健康的新的医学体系。
我们西医不能也不应该看不起中医!至于有些既不太懂科学、又不太懂医学的议论,不要太在意。有人说真理越辩越明,我看还要以实践说话、疗效说话!
钟南山院士:中医药可贵之处在于治未病
中医药最可贵之处是“治未病”,调节改善全身的功能状态,最突出的是注重整体的理念,广东的国医大师邓铁涛是我的老朋友,他100岁了,每天还在打八段锦。中医保健是很可取的。
不过中医保健要多做临床观察,举个例子,不少人喜欢广东新会的陈皮茶,认为喝这种茶有助于将吸入体内的灰霾排出,它是否真的有用?我们最近在做动物实验,观察它们服食前后气道反应和分泌物的情况,从而进行对比。这样的临床观察既有趣,也能促进药物研发。
现在越来越多的西医开始临床使用中医药,相信这是一个有效的治疗方法,在某些方面,可能比西医要好。
中医药在呼吸系统疾病中的作用体现在两方面,一个是慢性阻塞性疾病,如气道阻塞、哮喘病,一个是病毒感染性疾病。对慢性气道阻塞,有不少传统的很好的中药,即使到现在,许多西药提取基本上来自两个中药,其中一个是麻黄,另外一个是曼陀罗,也叫洋金花,目前已发展出很多化合药物。
我们在研究中发现,中药单方也好,复方也好,像板蓝根、连花清瘟胶囊,作用不是单纯的抗病毒。中药可以预防病毒进入体内,进入细胞内,如果病毒进入细胞内,中药可以预防它繁殖。中药跟西药的抗病毒概念不一样,中药还有一个全身性调节作用,这是中药的特色和长处。现在有比较多的西医相信中药,因为中医药研究在方法、技术和思维上,更多地采用了现代科研方法。
社会上常有所谓的灵丹妙药,打着中医药的幌子,骗了不少人,对中医药声誉是严重损害。同时,也要看到中医药研究在一些方面仍缺少现代科研方法支持。
汤钊猷院士:西医临床40年,一直同步用中医
中医学从大量实践出发,不断修正,经历了千百年考验,是祖先留给我们后人的宝贵财富和深刻启示。作为一名西医,我在40多年的临床诊疗生涯中,一直在使用中医,并不断总结着应用中的得失,如使用攻补兼施的“消积软坚方”和六味地黄丸补法等。
中医西医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是可以互补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癌症,前景非常值得期待。在治癌方面,中医有不少思路已经被西医所证实,比如“清热解毒”,现代医学越来越多的证据提示癌症与炎症有着密切关系,而且已证明抗炎药(如阿司匹林等)有助治癌。
我一直在思考有没有可能建立 “中国特色的医学”。过去我出国,还有癌症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可以说说,如果没有这些,在国际会议上我们就没有多少话语权了。我们说的搞医学规范,这规范是谁定的?都是外国人。有没有我们自己的东西加进去?基本没有。但是我们中国的东西,比如说中医,它是不符合西方“规范”的,但实践证明,中西医结合对治疗癌症确实是有效的。
要想提高,就得出奇招。我觉得,这就是用辩证的眼光来看规范。规范只是相对一个时期内有用的,而变化、发展才是绝对的。毛泽东早在上世纪50年代就提出“中西医结合,创立我国新医学派”,我觉得这是我国医学发展值得长远思考的问题和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