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随着中医药科技创新能力快速提升,科技成果转化速度日益加快,影响群众健康的重大疾病预防、诊断和治疗研究持续取得成效,更多成果为群众所及、所享、所用。尤其是近年来,中医药科技创新不断取得突破,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和科技计划的统筹部署下,创新资源已呈现聚集态势,极大地推进了中医药理论科学内涵阐释、中医药临床疗效和效率提升、中药优良品种育种和新药研发等方面的进步与突破,科技创新全链条赋能中医药理论创新、疗效提升、产业发展,成果也呈现出“量质齐升”的良好态势。
深究其内在原因和发展规律,我们认为,除良好政策环境和科研人员努力钻研外,就科研活动本身而言,“研究问题有价值、科研攻关有组织、成果转化有市场”应为中医药科技创新不断推进、科技成果不断涌现的三个关键因素。
01 有价值的问题
是中医药科技创新的根本条件
提出问题是开展研究的“出发点”,解决问题是成果产出的“落脚点”。近年来,中医药领域的问题研究水平持续提升,外部影响力不断增强,如2021年上海交通大学与《科学》杂志将“中医的经络系统有科学依据吗”作为125个全世界最受关注的科学问题之一。中华中医药学会自2019年以来连续开展“中医药领域重大科学问题、工程技术难题和产业技术问题”的遴选发布工作,在国家、地方、科研机构各级科技规划部署、国家重大科技项目遴选培育以及创新基地建设等重要科技工作中均有应用体现。
中医药领域研究问题的价值可以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尚无明确结论的关键科学问题。针灸领域的第一个“973计划”项目“基于临床的经穴效应特异性基础研究”,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第一个中医药类重大项目,都是围绕“穴位是否存在”这一关系到针灸学科发展的关键问题而启动,最终研究成果科学地回答了国际学术界对穴位效应特异性的质疑。
二是制约行业发展的重大技术难题。濒危药材资源供给不足和利用方式不善,已成为我国中药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面临的关键问题,“人工麝香研制及其产业化”、白木香“通体结香技术”以及人工熊胆粉成功研制等,均通过技术突破,有效解决了部分濒危药材资源不足的问题。21世纪初,中药材质量参差不齐、以假乱真的现象日渐严重,成为影响中药质量及临床疗效的重大难题。“中草药DNA条形码物种鉴定体系”即通过DNA条形码鉴定技术精准鉴定中药材物种信息,破解了中药材真伪鉴定这一技术难题。
三是患者需求未被满足的临床问题。尚无有效治疗方案的难治性疾病、新发突发传染病,以及重大慢性疾病发展阶段中的用药或治疗方案空白,都是临床亟须解决的问题,如青蒿素抗疟药的诞生、三氧化二砷成功治疗白血病等医学科学成就均是典型代表。尤其在近几年的研究中,针刺对于偏头痛、功能性消化不良、慢性前列腺炎/慢性盆底疼痛综合征、抑郁症失眠、慢性自发性荨麻疹、妊娠呕吐等疗效的临床研究获得一系列高质量临床证据,丰富了多种难治性疾病的治疗手段。
02 有组织的科研
是中医药科技创新的有力保障
有组织的科研强调科研活动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能够集中优势资源,对重大科技问题进行攻关。充分发挥科技计划引导、科研团队整合、科技成果互认等有组织科研优势,通过跨领域、跨学科的资源汇聚,形成合力,可大大提高科研效率和质量。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是当前我国最高级别的研发项目,以新型举国体制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领域提供持续性的支撑和引领。“中医药现代化研究”(“十三五”期间)和“中医药现代化”(“十四五”期间)重点专项(以下简称专项)作为中医药领域有组织科研的主要形式,有力地推动了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其部署主要体现以下三个特点。
一是调动全国科研资源,开展大规模、大样本研究。如专项支持开展的中国中风病中医药注册登记研究项目(CASES-TCM),是中国目前首个也是最大规模的中医药治疗中风病注册登记研究,纳入2万名住院患者进行干预和观察,规范和优化了中风预防和治疗的中医干预措施;专项支持建立的中国中医风湿病注册研究信息平台数据库(CERTAIN)通过对11764例登记患者长期随访,收集并记录了人口统计学、疾病特征、并发症、治疗和不良事件等重要数据。
二是以全链条设计、一体化研究的思路组织立项,推动成果转化。专项以中医药现代化研究为主线,聚焦中医药优势领域和国家重大需求,从基础前沿、重大共性关键技术到临床应用进行全链条设计和一体化研究。在各个项目的设计中,将中医药领域的理论传承创新、关键技术突破、临床方案制定,服务于现代提升和推动产业发展整体规划、统筹兼顾、分步实施,打通从“书架”到“货架”,从“实验室”到“生产线”,从“田间地头”到“病房床头”等研究路径。
三是多学科交叉融合,汇聚智慧开展联合攻关。专项着重引导整合不同学科、不同领域的科研资源,形成合力共同开展中医药现代化研究,其特点在历年的项目申报指南中尤为明显。如2022年度“道地药材源流的本草考古研究”方向中要求综合本草考证、本草考古等多学科交叉研究方法,探明相应历史时期药物的基原,溯源道地产区;2023年度“中医药应对重大新发疫病的防治一体化研究”方向中要求针对重大新发疫病,结合气象学、流行病学、人工智能等学科,进行多地域、多季节的动态证候演变规律研究等,在中医药研究中引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以及考古学技术、气象学技术等,有助于利用“他山之石”突破技术瓶颈,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
03 有市场的转化
是中医药科技创新的动力源泉
科技成果需要通过市场的检验和认可才能实现其应用价值,既考验着科技成果产品化、工程化、产业化的能力,也体现着将产品和服务推向市场并获得经济效益的能力。在科技创新的驱动下,中医药与科技融合催生新业态,中药新药研发、中成药二次开发、智慧诊疗、数字化服务等领域吸引大量资本投入,不仅促进了中医药科技创新的持续开展,也推动了中医药产业的快速发展,不断形成良性循环,为中医药科技创新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一是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成果需求前景广阔。我国常用中药材生产体系已基本建立,年销售过亿元的中药大品种增加到500余个;2023年,中药工业营业收入达7095.2亿元,在医药工业主要经济指标同比下滑的情况下,中药饮片营收和利润仍能保持2位数增长。中医药大健康市场规模已增至4800余亿元,其中药食同源市场规模同比增长22.3%,尚有广阔的增长空间;食疗滋补在消费市场中需求迫切,市场涨势迅猛,中国营养健康食品行业规模预计在2027年将超过8000亿元。
二是通过科技创新可大幅提升产品价值。组分中药研究成果应用于国家重大新药创制和中成药大品种二次开发,将年销售额过亿元的中成药由48个增加到500余个,过10亿元的达60多个,大大提高了中药大品种的科技含量和经济社会效益;脉络学说营卫理论指导系统干预心血管事件链研究结果先后发表于《美国医学会杂志》等期刊,验证了上市中成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对于提高临床疗效、改善预后等方面具有广泛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