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从2024年1月起,山东省药监局食品药品审评查验中心纪委副书记张兵,派驻担任泗水县星村镇姜家村第一书记以来,便依托派出单位职能优势与资源禀赋,打破“输血式”帮扶惯性,锚定生物医药产业,串联“种植-加工-流通-研发”全产业链,助力这座山区农业县的资源优势转化为可持续发展动能,在乡村振兴与县域医药经济提质增效间架起坚实桥梁。
泗水作为山区农业县,中药资源家底丰厚——普查收录261种药用植物,“鲁十味”道地药材中有7种在此扎根,却长期受困于“产业散、链条断、变现难”的发展瓶颈。“单纯资金‘输血’只能解一时之困,唯有依托省药监局职能优势培育本土优势产业,才能让乡村振兴有持久内生动力。”这是张兵驻村后的坚定信念。
立足省药监局行业监管与资源整合优势,张兵精准对接“泗郎返乡”企业,以商招商成功引进总投资1.5亿元的医疗器械研发生产及智慧医药仓储物流项目,该项目入选省发改委2025年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重点项目。为推动项目快速落地,他创新“提前介入+精准指导+流程优化”服务模式,争取派出单位技术力量全程跟进,助力山东圣晨现代医药物流于2024年12月顺利取得《药品经营许可证》,实现“当年建设、当年运行”。针对企业许可到期换证需求,他“一对一”指导优化申报材料,将20个工作日的审批流程压缩至5个,时限压缩75%,保障企业经营平稳衔接。

为填补县域中药饮片生产空白,张兵在派出单位支持下全程主导山东鲁方药业建设,从商标注册、品种筛选到车间布局、工艺验证层层把关,严格对标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25年10月,企业顺利获批《药品生产许可证》并通过GMP符合性检查,涵盖7类生产范围、主营38个品规道地药材饮片,实现泗水道地药材“本土加工、提质增值”。目前,省药监局帮扶落地的三家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已带动300余人就业,2025年前十个月缴纳增值税超1000万元,成为泗水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龙头支撑。
产业“造血”的关键,在于让产业链条活起来、资金流转起来。依托省药监局行业影响力,张兵主动牵线搭桥,促成山东圣晨现代医药、鲁方药业与“品质鲁药”示范企业山东凤凰制药达成合作,构建“生产-流通-消费”闭环联动模式。
按照合作协议,鲁方药业生产的丹参、金银花等道地中药饮片向凤凰制药供货,验收后支付40%货款,剩余60%以凤凰制药的中成药、化药“以药材易成药”兑换,再由圣晨现代医药通过3000余家客户资源批发变现。这一创新模式既破解了鲁方药业资金周转难题,又拓宽了圣晨医药经营品类,还降低了凤凰制药货款压力,实现三方共赢,成为行业资源赋能县域医药产业内循环的生动实践。
种植端同样多点开花。张兵借助省药监局协作渠道,指导星村镇打造1000亩标准化丹参种植基地,其中圣润丹参种植基地于2025年10月入选全省标准化道地药材生产基地。通过“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模式,企业无偿提供技术、保价收购,彻底打消农户“种得出、卖不掉”的顾虑,预计带动农民增收360万元。此外,他通过“党支部+合伙人”引进的羊肚菌种植项目,流转土地110亩建设大棚280个,为村集体增收10万元,常年吸纳50余名村民务工,让大家实现“家门口就业、田间地头增收”。
“造血”能力的可持续,离不开科技支撑与人才培育。张兵发挥省药监局行业纽带作用,推动泗水县企业与山东中医药大学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创新“高校+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模式,在中药材GAP种植、验方转移、产品开发等方面深度合作,助力鲁方药业开发九蒸九晒熟地黄等特色产品,推进医药电商推广。
为让“造血”技能留在乡村,张兵组织开展县级高素质农民培训、农机安全培训等各类专业技术培训7场次,培育本土实用人才队伍。同时推动生物医药产业园建设,借助省药监局产业规划经验,发挥园区集聚效应,助力高校“嵌入式”产学研融合,布局中药康养、智慧医疗器械等新兴赛道,推动泗水生物医药产业从“基础加工”向“高附加值”转型。

党建引领是“造血”振兴的根本保障。在派出单位领导下,张兵建强村“两委”班子,规范组织生活,落实“三务公开”200余条,建立网格包联机制,组建志愿服务队和“乡村议事会”,让基层党组织成为产业发展“主心骨”。他统筹省派资金60万元改善民生,铺设沥青道路2145平方米、硬化路面180余平方米,安装维修路灯240盏;协调80万元低压线路改造项目,推动村集体建设泉水井、修复农田排水沟渠6750米,切实解决村民出行、用电、用水等难题,让大家共享产业发展成果。
从“输血式”帮扶到“造血式”发展,山东省药监局以第一书记为纽带,将职能优势、行业资源转化为泗水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如今,生物医药产业已成为泗水县域经济核心增长极,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在泗水大地上徐徐展开,彰显着省药监局扎根基层、服务群众、助力乡村振兴的责任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