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动秽语综合征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神经发育障碍疾病,以抽动为主要临床表现,其主要症状如不由自主,反复性,无节律性眨眼,撅嘴,耸肩,缩颈,摇头,伸臂,扭动身体等。发声性抽动表现为清嗓子,咳嗽,吼叫声等发出奇怪的声音,甚至说出污语。
抽动秽语综合征的病因尚不完全清楚,但研究表明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和脑部神经递质失衡可能有关。抽动秽语综合征病人通常伴有如多动症,强迫症,焦虑症等等。目前没有根治方法,但可以通过药物治疗,行为治疗等多种方式来控制和缓解症状,一些患者在青春期后症状会自然减轻或消失,但是有些人持续到成年。抽动秽语综合征可能对患者的社交,学习和生活造成影响,因此早期诊断和治疗非常重要,可以有效控制和缓解症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抽动秽语综合征,中医称之为“抽搐”,“肝风”,“慢惊风”等。在中医理论中,其病因病机主要与肝、脾、肾功能失调,情志不遂,以及风、火、痰等外感六邪气内扰有关,病变以肝为主导,病理因素以痰火郁结,肝气疏泄太过为主,分为肝风内动,痰火扰神,脾虚肝亢等分型,在抽动秽语综合征中,常作为致病因素,互相影响,导致抽搐发作。中医治疗:根据具体证型,采用针灸、中药等方法进行调理.
病例:
男孩 16 岁,不停眨眼 4 年余,加重 2 年。有时摇头,有时发出”啊“的声音,不停的咬手指甲,大约 10 年左右从来没有剪过指甲。问诊时,双手食指不停地敲打大腿,食欲好,眠可,梦多,经常做奇怪的梦,但不记得是什么梦。眼睛无痒,无痛,曾看医生,做检查,只给眼药水没有告知患任何疾病。大便每天四到五次,便溏 ,味道臭,小便多,无腹胀,无头痛,无颈痛,易生闷气,平时少言寡语,10 多年没有笑过。
家族史:无,但姥爷,妈妈寡言少语,可以一天不说话,不见人。
查体: 肥胖,双上下眼睑红。舌像:舌质偏红,舌尖红,见红色芒点,苔白厚,根部明显,舌底静脉曲张,右侧明显。
脉象:弦细,肾,命门脉弱。
诊断: 抽动秽语综合症/抽搐
中医辩证:肝风内动,肝郁犯脾,脑神失宁。
治疗:以脑针为主,包括头针的头区,情感区,生殖区,中央区,足运感区,运动区下 2/5 快速捻针,督脉的风府和大椎穴导气,配合风池,督脉神道,灵台,至阳,脊中,命门深刺,下中髎穴,上巨虚,大陵,四关穴等。第二次,也就是第二天,在选取上述一些穴位基础上,加了腹部穴位,中脘围刺和膻中等。
因为这是我度假期间偶遇的一个病人,此病人仅治疗两次,3 个月后病情有反复,但是较之前有明显改善,父亲发现此患者开始有笑声。
总结:
随着针灸对抽动秽语综合征的研究日益增多,中医针灸治疗此病的优势逐渐显示出来,本次治疗主要是以头针和通督脉为主的脑针为治疗原则,配合局部对症治疗,取得了显著疗效。由于此病情常有波动性,时轻时重,有时可自行缓解一段时间,抽动部位、频度及强度均可发生变化。患儿在紧张、焦虑、疲劳、睡眠不足时可加重;精神放松时减轻,睡眠后可消失 ,所以针灸对此病的巩固治疗非常有必要。在对因对症治疗的同时,注意心理的治疗,帮助患儿家长和老师理解疾病的性质和特征,减缓或消除父母的担心和焦虑,合理安排患儿日常的作息时间和活动内容,避免过度紧张和疲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