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药业出口:浓缩异形片、浓缩丸、颗粒剂、饮片和中医药器具等
针灸临床 我要投稿
左右面瘫的针灸治疗区别
2025-09-09 [针灸临床]
面瘫虽然都表现为口眼㖞斜,但病发于左侧或右侧,其蕴含的病机、气血状态及治疗策略的侧重点存在微妙的差异。这并非说病变本质完全不同,而是中医整体观和阴阳理论的体现。

 

一、共同基础:经络所过,主治所及

     首先,无论左右,面瘫的核心病位都在于循行于面部的阳经:

  足阳明胃经:主司口眼、面颊、口唇区域(如承泣、四白、地仓、颊车)。

  手少阳三焦经:循行于耳后、侧头面,联系耳部(如翳风、耳门)。

  足少阳胆经:循行于侧头面部(如上关、听会、风池)。

  手太阳小肠经:循行于颧部、耳前(如颧髎)。

     因此,局部取穴的基本原则是相同的,即都会在瘫痪侧的面颊部选取上述经络的穴位,如地仓、颊车、迎香、四白、翳风等,以“疏经通络,调和气血”。这是治疗的基础,不分左右。

二、左右之别:阴阳气血的偏重

     人体的气机运行有左右的规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 后世医家(如朱丹溪)也提出“左主血,右主气”的观点。虽然对此各家学说有不同见解,但在临床辨证中,左右确实常作为判断气血偏盛偏衰的参考依据。

1. 左侧面瘫(口眼㖞斜向右):

    常与 “血分” 的关系更为密切。左属阴,阴血行于左。左侧面瘫可能提示血虚或血瘀的因素更重。脉络空虚,风寒之邪乘虚而入,更易损伤阴血,导致血行不畅,筋脉失养。

     在疏通局部经络的基础上,治疗会更注重 “养血活血”。

     会更强调配伍肝经的穴位,因“肝藏血”(如太冲);或配伍脾经穴位,因“脾生血”(如血海、三阴交)。

     多采用补血或活血的手法。

 

2. 右侧面瘫(口眼㖞斜向左):

    常与 “气分” 的关系更为密切。右属阳,阳气行于右。右侧面瘫可能提示气虚或气滞的因素更重。卫气不固,风寒之邪侵袭,更易阻滞气机,导致经气不通。

    在疏通局部经络的基础上,治疗会更注重 “补气行气”。

   更强调配伍大肠经的原穴合谷(“面口合谷收”,是调气的要穴)和胃经的足三里(补益全身气血阳气),以强大气血运行的动力。

   更注重激发经气,使用行气导滞的手法。

 

三、病侧与健侧:泻实与补虚的辩证关系

    这是针灸治疗面瘫的一大特色,即“巨刺”与“缪刺”法的应用。

    病侧(瘫痪侧):表现为肌肉弛缓、功能丧失,属于 “虚” 的状态(气血不至则为虚)。因此,对病侧局部的治疗,虽然用针刺刺激,但其目的是为了引导气血过来,补充其虚,本质上是 “补法”和 “通气”。

    健侧(未病侧):表现为肌肉紧张、将面部向自身牵引,属于相对 “实” 的状态(气血壅滞于此)。在病变初期,尤其是患者感觉健侧有牵拉紧张感时,有时会采用 “泻健侧” 的针法。

 

    大部分情况下,以取病侧穴位为主,用补法或平补平泻法,以激发本侧经气。

    在某些特定情况下(如病程初期、健侧拘紧感明显),可能会短暂地针刺健侧一二穴,用泻法或强刺激,以缓解其过度紧张,平衡左右两侧的气血张力,为病侧的恢复创造更好的条件。这是一种“以泻为补”、“调衡左右”的高阶思路。

扫一扫即可下载客户端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