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药业出口:浓缩异形片、浓缩丸、颗粒剂、饮片和中医药器具等
针灸临床 我要投稿
针灸治疗痛经,用这几个穴位效果好!
来源:医生界 2025-07-22 [针灸临床]

痛经的概述与病因病机

 

概念:女性在经期或经期前后发生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至剧痛难忍,或伴有恶心呕吐的病证。

 

病因:本病发生与受寒饮冷、情志不调、起居不慎、先天禀赋、久病体虚等因素有关。

 

病机:实证基本病机为冲任瘀阻,气血运行不畅,胞宫经血流通受阻,不通则痛;虚证基本病机为冲任虚损,胞宫经脉失养,不荣则痛。

 

 

 

痛经的辩证与针灸治疗

 

(一)实证

 

主证:经前或经期小腹疼痛剧烈,痛处拒按。基本病理因素为瘀血。

 

主穴:中极、地机、三阴交、次髎、十七椎

 

中极穴:肚脐下四寸

地机穴:在小腿内侧,当内踝尖与阴陵泉的连线上,阴陵泉下3寸。

次髎穴:髂后上棘与后正中线之间,适对第2骶后孔。

十七椎:位于第五腰椎棘突下凹陷中,俯卧取穴。注意针尖要斜向上刺入

 

 

实性痛经的分证论治:

 

寒凝血瘀:小腹冷痛,可放射到股内侧及肛门,得热则舒,经血量少,色紫暗有血块,舌淡胖苔白,脉沉紧。

 

取穴:主穴+关元、归来(艾灸)

 

归来:脐中下4寸,距前正中线2寸。

 

气滞血瘀:小腹胀痛,可放射到胸胁、乳房,经行不畅,经色紫黯有血块,快下后痛减,舌紫暗或又瘀斑,脉沉弦或涩。

 

取穴:主穴+太冲、血海、次髎(走罐)

 

 

(二)虚证

 

主症:经期或经后小腹或腰骶部绵绵隐痛或空痛,痛处喜按。基本病理因素是虚,尤其是阳虚。

 

主穴:关元、足三里、三阴交、次髎、十七椎

 

关元:脐正中下三寸

 

足三里:犊鼻穴下3寸,胫骨前棘外一横指

 

 

虚性痛经的分证论治:

 

肾气亏虚:腰骶部隐痛,经行量少,色红,伴头晕耳鸣,舌淡苔薄,脉沉细。

 

取穴:主穴+太溪、肾俞(艾灸)

 

气血不足:小腹绵绵作痛,空坠不适,月经量少,色淡,伴神疲乏力,头晕眼花,心悸气短,舌淡苔薄,脉细弱。

 

取穴:主穴+气海、脾俞(艾灸)

 

脾俞(艾灸)

 

 

(三)虚实夹杂

 

痛经中虚证、实证可单独出现,但更多是以虚实夹杂的情况发病,如气虚血瘀、肾虚寒凝、肾虚血瘀等。临床症状为虚证与实证的复合表现,可参考实证、虚证临床表现进行辨证。

 

主穴:关元   中极   地机   足三里   三阴交   次髎   十七椎

 

分证论治配穴:

 

气虚血瘀:主穴+气海、血海、脾俞(艾灸)

肾虚寒凝:主穴+太溪、肾俞、关元(艾灸)、归来(艾灸)

肾虚血瘀:主穴+太溪、血海、肾俞 (艾灸)

 

 

 

痛经发作期的止痛

 

取穴:三阴交

 

操作:大幅度提插捻转,要求有强针感,以疼痛消失为度,痛止出针而不需要留针。

 

 

痛经针灸治疗的注意事项

 

1. 针灸针对原发性痛经效果良好,对继发性痛经需在明确诊断的基础上综合治疗。

 

2. 针灸治疗应在非经期,意义在于减少发作频率及减轻发作强度;发作期可在远端穴治疗,意义在于即刻止痛。

 

3. 治疗期间注意避免情志刺激,少食生冷,适当运动。

所以,在平时尽量减少熬夜的时间,每晚保持7小时以上的睡眠即可。


 

 
扫一扫即可下载客户端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