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药业出口:浓缩异形片、浓缩丸、颗粒剂、饮片和中医药器具等
中医百问
针刺深浅的原则与安全
作者:谢锡亮来源:中医杂志 2025-07-22 [医疗] [中医百问]
导读:针刺疗法的精髓,在于深浅分寸的精准把握。体质、部位是决定深浅的关键。医者务必深谙解剖,灵活施针,以“得气为度”。安全是最高准则,尤其在头、胸、腹等危险区域,务必严守分寸,摒弃盲目深刺。针刺之效,尽在分寸间的智慧与敬畏。

介绍:谢锡亮(1925-2018)男,出生于河南省原阳县,生前任主任医师、中国针灸专家讲师团教授、中国澄江针灸学派侯马针灸医学研究所所长等职。1948年4月至1950年5月,在原籍大裴寨开中药店;1951年投考苏州中国针灸学研究社实习研究班,拜著名针灸教育家承淡安先生为师。1956年7月至1958年8月,在原阳县举办中医进修班;1961年5月至1990年,在某医院中医科、针灸科工作,历任中医科主任,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主任医师,中医院院长。著有《谢锡亮灸法》《灸法(基础·临床·保健)》《家庭实用保健灸法》《针灸基本功》等多部著作,发表论文90余篇。

 

 

针刺深浅,各有分寸,书本上颇不一致,而且穴位繁多,亦不易记忆。

临床医生由于师承不同,经验各异。有人但求安全,如蜻蜓点水不及分寸,效果欠佳;有人要求速效,手重刺深,超过限度,不惟徒伤肌肉,而且容易发生医疗事故。

 

“ 《素问·刺要论》说:“病有浮沉,刺有浅深,各至其理,无过其道,……浅深不得,反为大贼。””

 

这是说针刺深浅要适度,如果深浅不恰当,反而有害。

 

“ 《灵枢·逆顺肥瘦》篇说:“年质壮大,血气充盈,肤革坚固,因加以邪。刺此者,深而留之。”“瘦人者,皮薄色少,肉廉廉然……刺此者,浅而疾之。”“婴儿者,其肉脆,血少气弱,刺此者,以毫针浅刺而疾发针,日再可也。” ”

 

这是说明针刺必须按体质强弱肥瘦的不同,来决定针刺的深浅和强度,对幼儿宜轻刺,如病情需要,一日针二次或几次也可以。

总之,刺胸腹部穴位,过深容易刺伤内脏而发生生命危险,过浅则找不到针感而效果欠佳,因此应精简针数,取穴准确,视患者体质胖瘦,肌肉厚薄,病位表里,穴位所在,有如重要脏器,而决定针刺深浅;同时要选针适宜,针刺稳准,手法巧妙,以知(得气)为度,不知再加,加至最深限度而止。再不得气,可向上提针,另找感觉,这是取得疗效,确保安全的重要一环。

  • 具体地说

针刺头部及胸骨体等部位的穴位,可用卧针平刺,针刺入皮下一寸左右,根据需要或再延伸,一针贯两穴亦无妨碍。如阳白、头维、率谷、百会、膻中等穴。

口颊区的穴位,不能刺透口腔,而应沿皮下针。治疗面瘫、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等平针2~3寸亦可,如颊车透地仓、透颧髎、透下关等。

后头部的穴位如风府、哑门可以直刺,但要小心,因为刺伤延髓会危及生命。一般取头正颈直的体位,针向鼻尖平刺(不能向眉间),1~1.5寸即可。“深刺风府”可达2~3寸深,是特殊技术,应专题研究,没有一定把握,切不可轻易尝试。

 

“ 《素问·刺禁论》上说:“刺头中脑户,入脑立死。” ”

 

确是经验之谈。曾见有人因治重精神病而“深刺风府”,伤及延髓,立即毙命者,因而不可不慎。

颈部诸穴,刺5分~1寸左右,但要当心切勿刺伤颈总动脉。

 

针刺胸、胁、背、肩上等处穴位,过深时都有可能刺进胸腔,伤及内脏,发生危险,所以针刺时要准确估计胸壁的厚度,采取正确姿势适当选针,直刺或平刺,针刺5分至1寸左右为宜。

胸部可以顺肋间隙平刺,背部从肋骨上缘向上一肋骨的下缘方向斜刺,容易得气,而又安全。

 

“ 总之,以不刺透胸腔为原则。 ”

 

凡在背部第十胸椎、侧胸第八肋骨、前胸第六肋骨以上及锁骨上窝等处穴位上扎针过深,都有刺伤肺脏的可能。在颈前窝针刺过深,可能刺伤主动脉弓。

屡见有针刺过深伤及肺脏发生外伤性气胸而死者,亦有刺中心脏而死者,并有刺伤肝、脾、胆囊、膀胱而发生事故者,但穴位不一,有肩上的肩井、缺盆;前胸的中府、乳根;胁肋部的大包、渊液;背部的肺俞、膏肓、心俞;季肋部的期门、日月;剑突下的鸠尾等,都曾发生过问题。

亦有原来针刺并不过深,因留针太久,疏忽大意,随着病人的呼吸而针尖进入胸腔发生事故的。

所以凡刺胸部的穴位,必须了解大体解剖,熟悉穴位下面的脏腑器官,不宜过深和久留针。

选针勿过长,必要时针不离手,手不离针,得气后即出针。同时要细心体会,凡胸部的穴位,大都在肋间隙,一定要根据病人身体的肥瘦具体情况,深浅适宜

 

腹部的穴位更为常用,针刺时要根据腹壁的厚度,以不刺透腹壁进入腹腔刺中内脏为原则。一般刺1~1.5寸。胖人的中脘、气海、天枢、大横等穴可深达1.5~2寸。

 

 

一般情况下,不可刺透腹壁,以免损伤内脏。 ”

 

腰骶部的穴位可根据肌肉厚薄针刺1~1.5寸。如肾俞、志室、大肠俞、八髎等穴。

 

“ 《灵枢·阴阳清浊》篇说:“刺阴者,深而留之,刺阳者,浅而疾之。” ”

 

这是说腹为阴,宜深刺久留,背为阳,宜浅刺少留或不留针。

 

上下肢穴位最为多用,其深度以不超过其总厚度的二分之一为原则,也就是把肢体分为阴阳两面,各占一半,除透穴外刺阳经勿伤阴经,刺阴经勿伤阳经。但在刺阴经某些穴位时,要注意避开动脉血管。

 

手掌、足趾部位血管神经韧带都很丰富,穴位多在骨缝、肌腱、韧带之间,针刺时要缓慢进针,寻找空隙、奥窍,不要乱刺乱捣,避免损伤过多。

指趾端的穴位,多用于点刺放血,一般一分深即可。

至于芒针、赤医针、过梁针等都是深刺,属于特殊针法,不在这里讨论。

以上分寸是大概范围,临床上仍需注意躯体胖瘦、肌肉厚薄、部位不同而决定深浅。

 

选针刺穴,尤其要注意针下感觉,已得气就不必再深,不得气也要适可而止,注意安全,灵活机动,妙在熟练,贵在用心,以取穴少而精,针刺深浅适度,多快好省的原则为病人服务。

 

明代汪机在他的《针灸问对》上说:“惟视病之浮沉,而为刺之深浅,岂以定穴分寸为拘哉。”这种说法是有道理的。

 

扫一扫即可下载客户端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