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药业出口:浓缩异形片、浓缩丸、颗粒剂、饮片和中医药器具等
医疗资讯 我要投稿
环球健康资讯 一 2025年7月9日
来源:世界传统医药网 2025-07-09 [医疗] [医疗资讯]

环球健康资讯汇总 2025年 第28周

 

 

 

本网站定期更新环球健康新闻资讯,欢迎关注首页以阅读最新文章。

WWW.TMBOS.ORG

 

 

 

维生素C能促进皮肤再生

来源:科技日报

 

科技日报讯 (记者张佳欣)日本研究人员发现维生素C(VC)可通过激活控制细胞生长的基因使皮肤变厚。对于皮肤受损或逐渐变薄的老年人群,VC或是一种能够增强皮肤自我修复与再生能力的有效手段。该成果由东京都健康长寿医疗中心与北陆大学、乐敦制药合作完成。相关论文发表于新一期《皮肤病学研究杂志》。

皮肤是人体抵御外界威胁的第一道防线。然而,随着年龄增长,最外层的表皮逐渐变薄,保护能力减弱。表皮中约有90%细胞是角质形成的细胞,它们源自表皮的深层,并逐渐向表面移动,最终构成皮肤的保护屏障。

为验证VC的作用机制,研究人员使用模拟人类皮肤的实验模型,分别以1.0和0.1毫摩尔的浓度加入VC,结果发现,经VC处理的样本在第7天出现明显的细胞层增厚,至第14天表皮更厚,角质层则略有变薄,显示VC可促进细胞更新。此外,活跃的分裂细胞数量显著上升,表明细胞增殖活性增强。

进一步分析显示,VC通过促进DNA去甲基化激活细胞增殖相关基因。甲基化会抑制基因表达,而VC则通过维持TET酶活性,进而解除抑制,促进基因表达。

研究共识别出逾1万个去甲基化区域,12个关键基因表达水平提升了1.6—75.2倍。当研究人员使用TET酶抑制剂时,这些效果被显著逆转,进一步证实了VC通过TET酶介导的去甲基化机制发挥作用。

 

 

 

干细胞育出有完整血管网络的“迷你”肺

来源:科技日报

 

科技日报北京7月3日电 (记者刘霞)美国科学家首次利用干细胞培育出具有完整血管网络的肺类器官。这些“迷你”肺与人类肺部的发育过程高度相似。这项发表于《细胞》杂志的最新成果,不仅揭开了人类早期发育的奥秘,也为构建肠道和结肠等其他血管化器官模型奠定了基础,更为疾病研究、药物测试及个性化治疗提供了有力工具。

这项研究由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与辛辛那提儿童医院医疗中心合作进行。研究团队创新性地采用肺组织与血管同步培育的策略,使最终获得的类器官展现出四大优势:更丰富的细胞类型、更完善的三维结构、更高的细胞存活率以及更接近成熟的发育状态。

研究团队率先将这一突破性模型应用于肺泡毛细血管发育不良伴肺静脉错位的研究。这种由FOXF1基因突变引发的先天性肺病,因其主要损伤血管和支持细胞的特点,在传统类器官模型中始终难以模拟。借助新方法,研究团队从FOXF1突变患者身上提取干细胞,并生长出血管化的肺类器官,成功再现了原发性血管缺陷及其引发的继发性肺组织异常。

研究团队表示,这些肺类器官还可用于研究其他肺血管疾病,其标志着人类在利用真实人体组织模型研究疾病方面迈出关键一步,有望显著降低新药研发对动物模型的依赖。

鉴于当前培育的类器官仅相当于胎儿肺部发育水平,研究团队计划通过模拟呼吸时的机械拉伸和空气接触,促使类器官形成更成熟的肺部结构。

 

 

 

胆固醇平衡破坏“元凶”酶锁定

来源:科技日报

 

科技日报讯 (记者刘霞)美国得克萨斯大学阿灵顿分校研究团队发现IDO1酶在胆固醇代谢中扮演关键角色。实验证实,通过抑制该酶活性,可有效维持机体健康胆固醇水平,为治疗心脏病、糖尿病、癌症等多种重大疾病带来新希望。相关研究发表于美国化学会旗下《朗缪尔》杂志。

研究揭示,当IDO1酶被阻断时,能显著抑制巨噬细胞的炎症反应。这种调控机制意义重大,因为慢性炎症正是心脏病、癌症、糖尿病乃至阿尔茨海默病等疾病的共同诱因。

作为免疫系统的重要防线,炎症本是机体对抗感染的天然武器。但现代医学研究发现,当人体长期处于压力、创伤或感染状态时,失控的炎症反应会像野火般破坏细胞功能。在此过程中,巨噬细胞对胆固醇的正常代谢能力也会受损,最终引发一系列慢性疾病。

研究发现,在炎症发生的过程中,IDO1酶会被激活,产生犬尿氨酸,干扰巨噬细胞处理胆固醇的方式。而使用抑制剂关闭IDO1酶后,巨噬细胞重新获得了胆固醇代谢能力。更引人注目的是,团队还发现一氧化氮合酶会与IDO1酶产生协同效应。这表明,靶向这两种酶有望为数百万炎症驱动疾病患者带来革命性疗法。

团队表示,当巨噬细胞内的胆固醇积聚过多时,会引发动脉堵塞、心脏病等一系列疾病,现在他们找到了“罪魁祸首”。

目前,团队正深入探索IDO1酶与胆固醇调控的网络关系,并筛选其他可能参与的酶。如果能够开发出安全有效的IDO1抑制剂,或将开启炎症相关疾病预防的大门。

 

 

 

新活检方法用RNA识别早期癌症

来源:科技日报

 

科技日报北京7月8日电 (记者张梦然)美国芝加哥大学团队开发了一种更为灵敏的液体活检技术,该方法利用RNA而不是传统的DNA来检测癌症。这一创新方法在使用患者血液样本进行测试时,识别出早期结直肠癌的准确率达到95%,显著优于现有的非侵入性检测手段。这项研究发表于最新一期《自然·生物技术》杂志。

当肿瘤细胞死亡并分解时,它们会将遗传物质释放到血液中。目前的标准液体活检技术主要依赖于这些漂浮的DNA片段,即循环游离DNA(cfDNA),来进行癌症检测。然而,在疾病早期阶段,由于肿瘤细胞仍在快速增殖,血液中的cfDNA含量往往较少,这限制了早期诊断的准确性。

与之不同的是,分析RNA可以提供关于基因活动的重要线索,因为RNA的存在,表明细胞正在积极地工作和构建蛋白质。

此次团队探索了使用循环游离RNA(cfRNA)而非cfDNA的可能性。通过对结直肠癌患者的样本进行分析,团队不仅检测出人类细胞cfRNA的修饰情况,还发现了肠道微生物群落产生的RNA。人体消化系统内居住着数十亿计的细菌,随着癌性肿瘤的发展,这些微生物的行为也会发生变化。研究表明,RNA修饰水平能够反映生物体的状态:越活跃的生物体,某些RNA的修饰就越频繁。同样模式也在结直肠癌样本中得到了验证。

进一步的研究揭示,癌症患者与健康个体之间,由微生物释放的RNA存在显著差异。随着肿瘤增长,其周围的微生物群落必须适应炎症环境,导致微生物群落更新速度加快,更多的细胞死亡并将RNA片段释放到血液中。这意味着,基于微生物RNA修饰水平的检测可能比依赖人类肿瘤细胞释放DNA的方法更早发现潜在的癌症迹象。

市面上现有检测粪便中DNA或RNA丰度的测试方法,检测晚期癌症的准确率约为90%,但检测早期癌症的准确率则降至50%以下。相比之下,基于RNA修饰的新方法总体准确率接近95%,并且对早期癌症同样有效。

传统液体活检主要检测肿瘤细胞死亡后释放的循环游离DNA。但在癌症早期,肿瘤生命力强,细胞死亡少,待到能检测出游离DNA时,肿瘤已经“安营扎寨”。RNA则是细胞合成蛋白质时的“工作指令”,癌细胞增殖时,也会持续释放RNA片段。因此,分析RNA可以更早揪出正默默增殖的癌细胞。实验表明,检测准确率高达95%。新技术仅需抽血即可发现早期肿瘤,能为患者争取治疗时间,为人类与癌症的持久交锋提供新的有力武器。

 

 

 

运动为何能抗衰老?中国科学家揭秘了!

来源:光明日报  记者:崔兴毅

 

运动有助于健康和抗衰老。但究竟是什么让运动有这种奇效呢?我国研究团队历时6年,首次系统解析了人体对急性单次运动与长期规律运动的分子-细胞动态响应谱,揭示肾脏是运动效应的关键应答器官——其内源代谢物甜菜碱作为衰老延缓的核心分子信使,通过靶向抑制天然免疫枢纽激酶TBK1,协同阻遏炎症并缓解多器官衰老进程。

这项研究由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刘光慧、曲静,联合国家生物信息中心研究员张维绮、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宋默识及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研究员王思团队共同完成。日前,相关论文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细胞》上。

在之前的研究中,研究团队已经在这方面取得很多成果。例如,系统刻画了年轻及年老小鼠14种器官组织对长期有氧运动的细胞分子响应特征,在时空尺度上解析了器官间协同响应的动态网络,精准阐明了运动通过重塑节律因子调控网络、激活血管新生信号、抑制多器官慢性炎症等核心通路从而延缓机体衰老的整合机制,为理解运动系统性延缓衰老提供了新视角。

但是,小鼠研究的结论,在人类身上同样适用吗?

在这项研究中,团队招募了13名健康男性志愿者,开展了设计严格的自身对照试验。试验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45天的“静息”基线期,利用严格标准化流程控制运动变量及饮食/睡眠等混杂因素;第二阶段为一次性40分钟5公里跑步的急性运动期;第三阶段为25天的长期规律运动期,从隔天一次逐渐过渡到每天一次的5公里跑步。

研究人员通过采集志愿者在不同时间阶段的血液和粪便样本,并结合健康体检数据,运用多组学分析手段,构建了多模态数据耦合分析框架。

借助这一框架,研究人员首次将运动适应性反应这一复杂的系统生物学问题解构为一个可量化的多组学动态网络,系统解析了单次急性运动与长期规律运动后的生理适应表现与机制。

那么,运动究竟是如何延缓衰老的呢?科学家们有了三个重要发现。

其一,急性与长期运动效果是不同的。急性运动激发“生存应激型”代谢风暴与氧化损伤,而长期运动则驱动健康导向的代谢-免疫稳态重塑,并建立以代谢重编程、免疫年轻化、表观遗传维稳及抗氧化能力提升为支柱的多维适应体系。同时,长期运动同步重塑肠道菌群结构,抑制病原共生菌丰度,协同调控机体能量代谢。

其二,长期运动能重塑T淋巴细胞年轻态。从增强外周免疫细胞基因组与表观遗传稳定性,激活NRF2通路抑制炎症因子及免疫抑制受体表达,促进T细胞存活、增殖与分化能力延缓三方面,延缓T细胞衰老。

其三,长期运动能诱导肾脏甜菜碱内源合成,而小鼠实验中发现,甜菜碱能延长小鼠健康寿命,并显著改善代谢能力、提升肾功能、改善运动协调性、改善抑郁样行为和提升认知能力五大功能指标。而病理组织学与单细胞转录组的整合分析,进一步证实甜菜碱具有延缓多器官衰老的功效,尤以肾脏与骨骼肌为著。同时,科学家们还解析了甜菜碱延缓衰老的奥秘——它能直接作用于天然免疫激酶TBK1,有效减少免疫细胞浸润并抑制促炎因子释放。

这一研究开创了“内源性代谢物介导运动效益”的研发新范式,将复杂的生理效应转化为可量化、可操作的化学语言,为基于代谢重编程的衰老干预开辟了新的路径。

同时,在临床转化上也很有前景——科研人员正在加速老年慢病人群甜菜碱药代动力学研究,搭建体液水平与衰老表型的定量关联桥梁;通过多中心临床试验,验证干预的普适性,并整合TBK1磷酸化等标志物,构建精准评估体系;此外,探索甜菜碱协同用药策略,开发高选择性衍生物,以增强抗炎抗衰功效。

尽管仍有一些关键科学问题亟待攻克,但这些发现已深化了对运动健康益处的认知,为推进健康老龄化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科学已经证实了长期运动的好处,你还等什么?动起来吧!

 

 

 

一次脑部扫描就能估算衰老速度

来源:科技日报

 

科技日报北京7月2日电 (记者张佳欣)美国杜克大学、哈佛大学与新西兰奥塔哥大学团队在最新一期《自然·衰老》杂志发表论文,公布了一项基于脑部扫描图像的新工具,其不仅能在中年阶段判断一个人是否“加速衰老”,还能预测他未来罹患痴呆、心血管疾病、肺病甚至早逝的风险,有望成为健康风险预警和干预的新手段。

为更精准地衡量衰老过程,科学家一直在努力开发各种“衰老时钟”。此次,团队利用了新西兰“达尼丁研究”的数据。该研究自1972年至1973年间,对1037位出生于达尼丁的人进行持续追踪。参与者自出生起每隔数年就接受健康检查,包括心血管、代谢、免疫、认知等多方面指标的评估。

在此基础上,团队利用860名参与者在45岁时采集的脑部核磁共振图像,训练出一种人工智能模型,名为“DunedinPACNI”(达尼丁图像脑龄模型)。该模型只需一张脑部扫描图像,即可估算个体的衰老速度。

为了验证模型的普适性,团队又将其应用于来自英国生物样本库42583名参与者及阿尔茨海默病神经影像计划(ADNI)中1737份脑图像数据。结果发现,该模型在不同人群中均表现出良好的预测能力。

按照DunedinPACNI的标准,衰老得更快的人在认知测试中的表现更差,并且海马体萎缩得更快,更容易在未来几年内罹患痴呆症,并更早出现记忆力与思维能力下降症状。研究还发现,“加速衰老者”不仅大脑功能下降明显,整体健康状况也更糟。他们罹患心脏病、中风、慢性肺病等老年常见病的概率显著升高,在几年内被诊断为慢性病的风险高出18%,死亡风险则高出约40%。

团队表示,这一工具离临床应用仍有一段距离。未来需进一步验证模型在不同年龄层、种族和设备环境下的稳定性与准确性。

 

 

 

中国:全国高温健康风险预警让公众防护更精准

来源:北京青年报

 

近日,国家疾控局与中国气象局携手发布了一项开创性举措——首个国家级高温健康风险预警。这一预警系统的推出,标志着我国在公共健康服务领域迈入了精细化、预防性的新阶段。它不仅超越了传统单纯气温预报的范畴,更将气象信息与健康风险紧密相连,为公众提供了更具针对性和实用性的防护指南。

此次预警最为显著的特点在于其五级风险分类体系。这一体系并非简单依据温度高低划分,而是综合考量了高温对人体健康可能产生的多重影响,如热射病、慢性疾病恶化等健康问题,都被纳入了评估范畴。这种分类方式不仅体现了公共卫生服务从粗放式管理向精准化服务的转变,更为不同地区、不同人群提供了更加个性化的防护建议。例如,预警发布当天,江苏北部、山东中东部等地被划定为极高风险区域,系统为这些地区的居民提供了详尽的防护指导,有效增强了公众的自我保护意识。

与传统天气预报相比,此次预警展现出鲜明的区域性特征。它充分考虑了不同地区人群对高温的适应差异,打破了以往统一标准的预报模式。这种因地制宜的评估方法,为各地提供了更加符合实际的指导建议,体现了公共服务理念的深刻变革。不仅有助于提升公众对高温天气的认知,还能引导各地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更为有效的应对措施,从而提升公共服务的品质。

建立高温健康风险预警,还体现了多部门协作的优势。疾控部门与气象部门的联合行动,打破了以往各自为政的工作格局,实现了信息共享和资源整合。这种跨部门合作不仅存在于预警发布环节,更贯穿于信息传播、公众教育等多个方面。通过12379预警系统、社交媒体等多渠道传播,预警信息能够迅速触达不同群体,特别是建筑工人、老年人等重点人群。这些群体由于工作性质或身体条件,往往更容易受到高温天气的影响。因此,预警针对这些人群提供了更为细致的防护建议,如保持室内凉爽、合理调节空调温度、避免高温时段外出等,体现了公共健康服务的温度与精度。

从社会层面看,高温健康风险预警回应了公众对于高温天气健康防护的现实需求。近年来,极端高温天气频发,对公众健康构成了严峻挑战。传统的天气预报已经无法满足公众对于健康风险信息的需求,而高温健康风险预警系统的推出,有助于降低高温天气对公众健康的影响,引导公众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健康意识。

从被动应对到主动预防,从单一部门管理到多系统协同,说明了我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工作思路的转变。这种转变不仅体现在技术层面,更体现在治理理念的革新。高温健康风险预警作为一项创新实践,为未来应对各类气候相关健康风险提供了范例。它的成功实施,将为我国在应对气候变化、保障公众健康方面积累宝贵经验,推动公共健康服务向更高水平发展。

尽管这项预警机制刚刚起步,其效果仍有待实践检验,但它的出现本身就是一个积极的信号。在气候变化加剧的背景下,这样的创新举措将为守护公众健康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相信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治理理念的持续革新,我国的公共健康服务将迈上新的台阶,为公众提供更加全面、细致、有效的健康保障。

 

 

 

宣布消灭该病25年后,美国麻疹病例激增至历史新高

来源:澎湃新闻  记者:南博一

 

 

在宣布彻底消灭麻疹这种疾病25年之后,美国的麻疹病例激增至有记录以来的历史新高。

根据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疫情应对与创新中心发布的最新数据,截至7月1日,美国38个州累计报告麻疹病例1277例,这已经超过了2019年全年1274例的数据,全美38个州报告了麻疹确诊病例。同时,今年以来,得克萨斯州有2名儿童和新墨西哥1名成年人因麻疹相关病症死亡,而过去25年里美国也只有3人因麻疹死亡。

据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7月5日报道,传染病专家表示,今年美国的麻疹的严重程度可能会被低估,“因为有很多病例没有报告”。报道称,美国今年发生的绝大多数麻疹病例都发生在得克萨斯州,有750多例病例与今年1月暴发的一场疫情有关。此外,新墨西哥州和俄克拉荷马州的数十例病例,以及堪萨斯州报告的病例,也都与得克萨斯州的疫情有关。得克萨斯州卫生部门称,该州大多数病例发生在盖恩斯县,那里的疫苗接种率远低于推荐水平。在 2024-2025 学年,盖恩斯县近1/4的幼儿园儿童没有接种所需的 MMR 疫苗,是该州疫苗接种率最低的地区。

麻疹会引起发热、呼吸道症状和皮疹,严重时可能导致肺炎、脑炎等并发症,造成重大后遗症甚至死亡。美国儿科传染病专家保罗·奥菲特今年5月接受法新社采访时就警告称,“这是全球传染性最强的疾病,现在正呈燎原之势蔓延。”

免疫学家一直表示,接种疫苗是预防麻疹等高传染性疾病最有效的方式,但近年来,美国持续的反疫苗运动和反疫苗谣言的传播,造成包括MMR疫苗在内的疫苗接种率持续走低。

CNN称,今年美国的绝大多数病例都是未接种疫苗的人,只有8%的患者是接种了一剂或两剂疫苗的人。美国卫生与公共服务部曾设立过一个目标,即为至少95%的幼儿园儿童接种两剂麻腮风三联疫苗(MMR疫苗),以预防麻疹这种高传染性疾病,但美国已经连续4年未能达到这一门槛。

2019年,美国曾一度出现大规模麻疹疫情,时任美国卫生部长亚历克斯·阿扎和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CDC)主任罗伯特·雷德菲尔德都呼吁民众尽快接种MMR疫苗。然而现在,美国总统特朗普至今没有任命新的CDC主任,而现任卫生部长小罗伯特·肯尼迪长期以来对疫苗和医疗机构持批评态度。他在今年6月9日下令解除CDC免疫实践咨询委员会(ACIP)全部17名成员的职务,并于11日重新任命了该委员会的8名新成员。ACIP负责审查疫苗数据并提出建议,以确定美国哪些人需要接种哪些疫苗,以及保险公司是否应该承担相应的疫苗接种费用等。

免疫学家们一直担心,由于小罗伯特·肯尼迪宣扬关于疫苗的误导性说法,破坏了公众对疫苗益处的信心,威胁了一些疫苗的获取渠道。“小罗伯特·肯尼迪过去20年一贯如此。他是一个反疫苗活动人士。他否认科学,是个阴谋论者。”奥菲特说。

美国于2000年宣布消灭麻疹,这意味着在当时,美国已经连续12个月没有发现任何一例本土发生的麻疹病例。CDC当时宣称,这是一项“历史性的公共卫生成就”,并表示这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疫苗的研发。CDC的数据显示,自2000年以来,美国平均每年报告180例麻疹确诊病例,但如果今年这种情况持续下去的话,到明年1月美国将失去“消灭麻疹疫情”这一地位。

 

 

 

美医疗界反对“大而美”法案 警告或将伤害数千万民众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记者:刘骁骞

 

当地时间7月3日,多个美国医疗组织对总统特朗普推动的“大而美”税收与支出法案表示强烈反对,警告其中涉及的医保条款将对数千万美国人造成严重影响。

该法案将大幅调整联邦医疗补助项目。该项目目前覆盖约7100万低收入人群,根据国会预算办公室(CBO)估算,新法案中加入的强制就业要求等规定预计将导致近1200万人失去医保。

美国医学会会长博比·穆卡马拉警告称,此举将使数百万人失去医保,严重阻碍他们获得及时诊治,“这种后果令人失望、愤怒,且不可接受”。

服务业国际工会医疗分部主席格雷格·凯利称该法案是“一种道德上的失败”,将威胁医保可及性、医疗岗位稳定及整个系统的正常运转。

 

 

 

凯特王妃:“回归正常”需要时间

来源:参考消息网

 

参考消息网7月8日报道英国《泰晤士报》网站7月2日刊发题为《威尔士王妃:患癌后找到新常态需要时间》的报道,记者是露西·班纳曼。内容编译如下:

威尔士王妃近日谈及癌症治疗与康复期间“强装勇敢”的压力。

目前处于缓解期并逐步回归公众生活的凯特说,人们往往希望患者“振作起来,回归正常”,但这种“令人害怕和恐惧的经历”不会随着治疗结束而结束,患者需要很长的时间去找到自己的“新常态”。

凯特王妃看望了英国科尔切斯特医院癌症健康中心的患者,并在为病人打造的康复花园里亲手栽下玫瑰。

她把确诊癌症称为“改变人生的转折点”,形容治疗与康复过程如同“过山车”,“所有人都盼着你好起来……但事实根本不是这样”。

她说:“治疗期间,你假装坚强,默默承受痛苦。治疗结束后,就想着‘这下总算能恢复正常了’,可实际上后续阶段才是真的难熬。你可能不再需要临床团队的直接照顾,却又无法像从前在家中那样正常生活。”

她说:“实际上,我认为如果有人能陪你谈谈心,帮你度过治疗后的阶段,这是非常难得的。你必须找到属于自己的新常态,而这需要时间。”

这家中心提供癌症治疗、互助组织和包括反射疗法在内的全面调理方法。凯特在与治疗师阿曼达·格林交谈时坦言,自己尚未尝试过反射疗法,但曾接受过针灸调理。

这是她迄今为止对个人经历最深入的分享,她在与患者及家属交谈时多次提及自己的健康状况。

在与患者交流时(其中包括癌症复发者以及一名因癌症痛失丈夫的患者),凯特认真询问该中心如何为他们提供帮助。“初次确诊的经历令人恐惧。”她感慨道。

如今,科尔切斯特医院很多新确诊患者会第一时间前往该中心寻求建议。凯特说:“在这本就令人惶惶不安的经历中,向过来人倾诉,从中获得希望与力量,是非常有意义的事。”

除了互助组织,该中心还为患者提供按摩、反射疗法、家庭医生、假发选配建议等服务,并成立了一支“癌症合唱团”。

凯特表示:“这些富有创造性的疗愈方式非常了不起。这不仅仅关乎癌症的护理、治疗与康复,更关乎全身心——也就是思想、身体与精神的兼顾。如今我们已经认识到,这三个维度在康复过程中同样重要。”

在聆听患者们讲述中心给予的支持后,凯特说:“真正难能可贵的是这里的个性化关怀。适合某人的疗法,比如针灸,未必适合其他人。有些人需要不同形式的支持,比如倾诉的机会。”

她以自身经历为例:“亲历过这一切后,我更能体会寻求支持的艰难。有些人不仅得不到帮助,甚至不清楚如何获得支持。为患者和家庭‘串联起各个环节’至关重要——即便社区工作很出色,但若资源零散、缺少统一机构整合支持网络,人们在需要的时候也很难获得帮助。”(编译/王栋栋)

 

 

 

英媒:更多英国年轻男性接受“轻医美”

来源:环球时报

 

英国《泰晤士报》6月28日文章,原题:数据表明,英国人正痴迷整容   如今的英国人正越来越沉迷于肉毒素注射、玻尿酸填充、光子嫩肤等各类“微整形”项目。最新数据显示,英国民众在该领域的消费已经超过足球赛事、健身房和主题乐园的总和。

英国美容协会近日发布的《2025美丽价值报告》指出,英国美容行业的整体规模已达304亿英镑,年增长速度是整体经济的4倍。美容服务及非手术类治疗项目增速最快,2024年增长达15%。该行业对英国GDP的直接贡献已超过体育与娱乐行业,占英国经济总量的1.1%。美容行业的迅猛发展也带动就业。2024年,美容行业新增就业岗位4.8万个,主要集中在美容院、诊所,总体直接就业人数达49.6万,超过英国公共事业和电信行业。

社交媒体与名人效应在这一趋势中发挥关键作用,越来越多年轻男性开始接受所谓“轻医美”项目。一项调查显示,18至34岁的英国男性中有23%曾尝试肉毒素注射、玻尿酸等,比例甚至略高于同龄女性(21%)。不少公众人物也不再忌讳谈论自己的“微整日常”。英国美容医学院称,近两年来,接受面部注射的男性数量增加了70%。

然而,英国美容行业并非全线飘红。2024年,英国美容产品的出口额跌至43亿英镑,远低于2010年左右的高峰。英国美容协会首席执行官米莉·肯德尔指出,这一下滑在脱欧及全球贸易壁垒增加的背景下并不意外。她呼吁政策制定者积极缓解对欧盟以外市场的出口压力,助力行业全球增长。尽管行业基本面依然强劲,但2025年英国医美行业增速预计将放缓至3%左右,因家庭在美容消费上的支出趋于谨慎。(作者安德鲁·埃尔森,立夏译)

 

 

 

韩智库:韩国人口百年内或锐减85%

来源:环球时报 记者:黎枳银

 

【环球时报综合报道】韩国智库“韩半岛未来人口研究院”周三发布报告称,若当前超低生育趋势持续,韩国总人口到2125年或将锐减至现有规模的15%,即约753万人,跌幅高达85%。

研究团队设定了多种总和生育率情境,其中在最悲观情境下,人口将锐减至753万;即便在最乐观的情境下,届时人口也仅剩1573万,不足当前的1/3。

报告称,韩国人口减少不仅速度惊人,还将进一步加剧老龄化危机。在最悲观情境下,到2100年,韩国每100名劳动年龄人口需负担赡养140名65岁以上老人,韩国社会将呈现“倒金字塔式”结构,对养老金、医保和消费支出将构成深远冲击。此外,劳动力萎缩将削弱生产力基础,投资与消费双双承压,长期恐拖累整体经济增长。企业将面临人手短缺与成本上升的双重难题,区域发展不均、产业空洞化风险加剧。        

为遏制人口减少趋势进一步恶化,研究院提出多项关键政策方向,包括大幅强化育儿支援政策,减轻家庭生育养育负担;推动工作与生活平衡机制落地;延迟退休年龄并扩大继续雇用制度;改革移民政策引进海外人才,补充劳动力缺口。

 

 

 

苏丹新一轮霍乱疫情已致超2100人死亡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记者:赵远方

 

当地时间7月3日,联合国人道主义事务协调厅发布报告称,自2024年7月苏丹暴发新一轮霍乱疫情以来,该国已累计报告8.3万多例感染病例,其中超过2100人死亡。

报告中表示,苏丹霍乱疫情还在继续扩散,今年以来已报告超过3.2万例感染病例,目前有超过3350万人面临感染风险,其中包括570万五岁以下儿童。此外,已有报告显示疫情已扩散至乍得和南苏丹。

报告还警告称,联合国机构需要5000万美元资金应对苏丹霍乱疫情,但当前仅募集到所需资金的16%,如果没有更多资金支持,疫情的继续蔓延将加剧苏丹本已严峻的人道主义局势。

2023年4月15日,苏丹武装部队与苏丹快速支援部队在首都喀土穆爆发武装冲突,战火随后蔓延至其他地区,并持续至今。两年多的冲突给苏丹医疗卫生系统造成严重破坏,再加上冲突引发的严峻人道主义状况以及季节性暴雨引发的洪灾,导致霍乱、登革热等传染病在苏丹大规模传播。

 

 

 

中国援莱索托医疗队深入山村开展义诊

来源:人民网-国际频道

 

人民网莫霍特隆7月3日电 (记者邹松)中国(湖北)第19批援莱索托医疗队近日赴莱索托波利哈利输水隧洞项目展开义诊,为项目员工及当地社区居民提供免费医疗服务,以实际行动践行中非友好合作精神,受到当地民众热烈欢迎和赞誉。

由中国电建主要承建的波利哈利输水隧洞项目位于莫霍特隆偏远山区,高处海拔逾3000米,时至冬季,群山披雪,冰霜道旁,山区民众出行困难,难以获得基本医疗服务。为此,由湖北武汉多家三甲医院专家组成的中国援莱索托医疗队携带便携式医疗设备、常用药品等医疗物资,从马塞卢驻地驱车6小时抵达莫霍特隆山区,为项目员工及当地居民提供内科、外科、骨科、妇产科、针灸康复、麻醉、影像等多学科诊疗服务。此次义诊共接诊患者200余人次,发放药品150余份。“我们这里山路难行,去最近的医院要走一整天。中国医生不仅上门看病,还免费送药,太感谢了!”一位带着孩子前来就诊的母亲感激地说。

除了现场诊疗,中国医疗队对高血压、糖尿病、关节炎等常见病、多发病患者进行了健康宣教。医疗队队长吴辉主任表示:“我们不仅希望帮助当地居民缓解病痛,更希望通过技术交流和科普,传播中医药文化,提升非洲当地医疗水平,让健康服务惠及更多人。”

中国湖北自1997年开始向莱索托派遣医疗队,20多年来累计派出19批医务人员,接诊患者超30万人次。皑皑雪山见证真情,中国医生的白大褂成为莱索托山区最温暖的风景。此次山区义诊是中国援莱医疗工作的缩影,展现了中方对莱索托公共卫生事业的一贯支持,跨越山海的健康守护,再次诠释了中非命运共同体的深刻内涵。

中国医疗队为当地居民诊疗。人民网记者 邹松摄

项目员工体验针灸治疗。人民网记者 邹松摄

扫一扫即可下载客户端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