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本网站定期更新环球健康新闻资讯,欢迎关注首页以阅读最新文章。
来源:科技日报 记者:张梦然

Neuralink脑机接口的目标是实现全脑接口,打造生物大脑与外部机器之间的“高带宽连接”,甚至让人类与AI集成。图片来源:美国纽约城市大学官网
埃隆·马斯克的Neuralink公司在最新一次发布会上展示了其脑机接口(BCI)研究成果和发展愿景。此次令人瞩目的不仅是他们的现阶段成就,还包括其未来3年的科幻式蓝图。人们惊呼BCI技术似乎已迈上了一个新台阶。但与此同时,这项技术可能伴随而来的风险与困惑,也引起了相当广泛的探讨。
更多通道连接更多神经元
截至目前,已有7名志愿者接受了Neuralink的N1植入体手术。这一设备为那些因脊髓损伤或渐冻症等疾病而失去行动能力的人提供了重新与世界互动的能力。例如,艾利克斯,一位前机械零件制造工人,在脊髓损伤后无法用手,但接受手术后已能够使用脑电波操作CAD软件设计零件;巴德,患有渐冻症已6年,现在可以通过新的沟通方式表达自己,极大地改善了他的生活质量;迈克,同样是渐冻症患者,现已可以继续从事户外测绘的工作。
Neuralink的技术创新,集中在增加可连接神经元的数量,以及扩展到大脑的任意部分。通过微加工和光刻技术,团队正在改变单个通道连接更多神经元的方式,并通过混合信号芯片设计增加了物理通道数量,从而提高了可以交互的神经元数目,使得更多信息可以从大脑流向外部世界。
最终目标是构建全脑接口
根据Neuralink发布的“三年路线图”,他们将在2025年第四季度实现言语皮层设备植入,直接从大脑信号中解码词语并转换为语音;2026年则将电极数量提升至3000个,使首位盲视参与者恢复视觉,尝试达到超人级别的多波段视觉;2027年,通道数将进一步增至10000个,首次实现多设备植入,覆盖运动、言语和视觉皮层;到2028年,每个植入接口将拥有超过25000个通道,能够访问大脑的任何部分,可治疗精神疾病、疼痛和其他失调状态,甚至更惊人的——让人类与AI集成。
最终构建的全脑接口,将能“监听”脑中任何位置的神经元,能向任何位置的神经元写入信息,能快速实现数据无线传输,打造生物大脑与外部机器之间所谓的“高带宽连接”。
技术挑战、数据隐私与自我认同
尽管这一蓝图看似前景光明,但Neuralink距离创建一个真正的全脑接口依然存在诸多挑战和潜在风险。
首先是技术实现的实际可行性。部分神经科学领域的专家对该团队提出的2028年实现人类与AI意识层面互联的目标表示怀疑。他们认为,当前人们对于大脑如何产生意识的理解仍然有限,而通过局部大脑区域的电极插入来解码复杂的人类意识,可能无法达到预期效果。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神经科学家表示:“尽管Neuralink的技术进展令人印象深刻,但我们对于大脑的工作原理,特别是涉及高层次的认知功能,了解得还不够深入。”
其次是数据隐私与安全顾虑。随着Neuralink等脑机接口技术的发展,个人隐私保护成为一个重要议题。考虑到脑电波数据的高度敏感性,一旦泄露就可能会导致严重后果。而一个“致命问题”目前还无法解决:如果人们的思想可以直接转化为数字信号,该如何确保这些信息不会被滥用?这不仅涉及到技术层面的措施,更触及到了法律框架和个人权利保护的问题。
最后则是身份认同与自我认知难题。这项技术究竟会不会影响到个体身份?当一个人的思想可以通过技术手段增强甚至被修改时,这是否意味着个体的身份也发生了改变?这种变化对社会结构和个人关系可能造成的辐射,目前尚无人能说清楚。
Neuralink正逐步接近其实现全脑接口的目标。这项技术成果,一方面在医疗应用层面意义巨大,另一方面有潜力彻底改变人类与计算机及其他数字设备之间的交互方式。甚至从长远来看,促进人类意志与AI的融合也可能进一步推动人类文明的发展。但这也意味着,人们必须更加谨慎地处理随之而来的各种复杂的社会、法律和道德议题。
这是一场即将到来的变革。社会各界不得不加紧思考,如何确保这项革命性技术能够安全、公平地服务于全人类。
来源:环球网
【环球网报道 记者 李青云】帕金森病是一种神经退行性疾病,仅次于痴呆症的第二大常见神经系统疾病,目前尚无治愈方法,现有治疗手段也非常有限。近日,悉尼大学的一项突破性研究或许为帕金森患病患者带来了新希望: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种与帕金森病发展有关的新型脑蛋白,并找到了一种可以对其进行调控的方法,为未来帕金森病的治疗铺平了道路。
该研究团队由悉尼大学大脑与心智中心的凯·多布尔教授(Professor Kay Double)领导。早在 2017 年,该团队在《神经病理学学报》上发表论文,首次在帕金森病患者的大脑中发现了一种异常形式的SOD1蛋白质。在最近发表于《神经病理学通讯》的新研究中,同一研究团队进一步深入探索并证实,通过药物治疗靶向该异常 SOD1 蛋白,可以改善患有帕金森样症状小鼠的运动功能。
SOD1蛋白质通常对大脑具有保护作用,随着研究人员对帕金森病认识的加深,发现多种因素可能导致其发生和发展,其中 SOD1 蛋白的功能异常很可能是其中之一,因为在帕金森患者体内,它会发生功能异常,聚集成团并损伤脑细胞。为此,研究人员对比了两组患有帕金森样症状的小鼠,一组接受了为期三个月的特殊铜补充剂治疗,另一组则接受安慰剂。实验过程中,安慰剂组的小鼠运动症状持续恶化,而接受铜补充的小鼠则未出现运动障碍。
“我们原本希望通过处理这个功能异常的蛋白质来改善小鼠的帕金森样症状,没想到干预效果如此显著,接受治疗的所有小鼠在运动能力方面都出现了显著改善,这表明该方法可能对人类帕金森病患者也具有疗效。”多布尔教授说。他表示,一旦后续研究得到验证,这种治疗方法可能有望在人类中减缓帕金森病的发展。
不过,多布尔教授也进一步指出,就像 HIV 研究一样,帕金森病同样复杂,可能需要多种治疗方式联合干预。单一疗法的效果可能有限,但多种手段结合使用,就可能带来明显的健康改善。而研究团队的下一步是找出最有效的方式,在临床试验中靶向异常 SOD1 蛋白,这有望成为减缓帕金森病发展的新型疗法起点。
来源:科技日报
科技日报广州6月25日电 (记者叶青)记者25日从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获悉,该中心曾木圣、钟茜教授团队发现了EB病毒感染细胞的“通用钥匙”,颠覆了“EB病毒感染B细胞与上皮细胞受体截然不同”的传统认知,为理解EB病毒感染机制和新型EB病毒高效疫苗靶标确认提供了科学依据。该研究成果近日刊发在国际期刊《自然》上。
据介绍,EB病毒是一种γ-疱疹病毒,主要感染B淋巴细胞和上皮细胞,与多种疾病相关。科学家虽然早就发现了EB病毒感染B淋巴细胞的关键受体,但EB病毒如何感染上皮细胞仍一直是个谜团。
传统观点认为,EB病毒利用截然不同的受体感染B淋巴细胞和上皮细胞。研究团队利用早期建立的EB病毒高效感染鼻咽上皮细胞模型进行筛选,首次发现R9AP蛋白质分子在EB病毒进入此两类细胞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
“这犹如找到了一把‘通用钥匙’,它可打开B淋巴细胞和上皮细胞的门,让EB病毒进入。”钟茜说,他们发现通过基因沉默或敲除技术把R9AP这把“钥匙”藏起来,或者用R9AP衍生肽或抗R9AP单抗把“锁”或“钥匙”挡住,均能显著抑制EB病毒感染。如果产生过多的R9AP,则会促进EB病毒感染。
“基于新发现,我们已基本完成EB病毒疫苗的靶标设计,有望最快于明年年底进入临床试验阶段。”曾木圣表示,希望能够研发出针对EB病毒的通用型疫苗,使健康人群通过接种疫苗就能够预防病毒感染,从而预防鼻咽癌等多种与该病毒相关的疾病。
来源:科技日报
科技日报北京6月25日电 (记者张佳欣)有些一次性电子烟和烟弹释放出的有毒金属含量,竟然超过了老式电子烟,甚至比传统香烟还高。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的研究人员在最新一期《ACS中央科学》期刊发表的研究称,一次性电子烟在一天的使用中释放的最高铅含量,相当于抽了近20包传统香烟。
研究人员强调,尽管大多数一次性电子烟在美国属于非法产品,但市场上仍然广泛流通。其主要使用者是青少年和年轻人,而他们也正是对铅暴露最敏感的人群。吸入某些金属元素会显著增加癌症、呼吸道疾病和神经损伤的风险。
此次研究分析了来自三大主流品牌的7种一次性电子烟。研究人员利用仪器模拟吸入500至1500次,并检测烟雾中金属浓度。他们发现随着吸入次数的增加,烟气中铬、镍和锑的浓度也随之升高。
此外,研究人员还拆解了这些设备,发现部分有毒金属来自烟油本身,也有不少是从加热元件、合金部件中浸出。含铅铜合金组件释放的铅和镍,加热线圈释放的镍,以及原始烟油中高浓度的锑,都是污染来源。
研究人员进一步评估了健康风险,发现有三种设备中镍的暴露水平、两种设备中锑的暴露水平超过了癌症风险限值;四种设备中镍和铅的释放量也超出了非癌症疾病的健康阈值。
来源:科技日报
科技日报讯 (记者雍黎)记者日前获悉,2025年重庆市智慧医疗装备与前沿技术专项项目启动会近日在重庆大学举行,首批十大重大装备研制和十大前沿技术研发专项项目(以下简称“‘双十’项目”)在会上签约。项目计划在未来3年到5年通过自主创新突破,带来新产品,推动重庆市智慧医疗装备产业高质量发展。
据了解,重庆市科技局围绕重大医疗装备实现国产化的目标,紧扣智慧医疗装备“高端化、智能化、精准化”发展趋势,聚焦重大产品开发和前沿关键技术突破,编制形成了《重庆市2025年智慧医疗装备技术创新实施方案》。该方案围绕重点领域,以快速响应机制启动实施智慧医疗装备与前沿技术专项,每年分别组织十大重大装备研制和十大前沿技术研发。
其中,重大装备研制项目突出产业化,每个项目支持500万元到1000万元,重点支持研发高端化、智能化等重大产品与装备;前沿技术研发项目突出产品化,每个项目支持100万元,重点支持预期3年至5年可转化、产品化的新兴技术项目。
此次启动的首批“双十”项目,主要聚焦高端医疗装备、高效体外诊断、高值医用耗材、人工智能医疗器械四大领域,进一步凸显企业创新主体。
“我们将针对现有5T及以下磁共振成像系统分辨率不足、信噪比低、功能成像灵敏度有限等问题,开展超高场强磁体技术、超高清成像、多模态神经成像、高速成像与实时处理等关键技术研究,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7T颅脑磁共振成像系统。”项目负责人、重庆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教授徐征表示,7T颅脑磁共振成像系统是目前全球脑科学研究和临床神经影像诊断的最先进设备之一,能够实现对脑功能定位,推动脑科学研究。
“专项紧跟前沿领域,瞄准高端引领和国产化方面的产品,旨在推动产品提档升级,助力产业发展。”重庆市科技局副局长蒲骥介绍,专项任务涵盖侵入式脑机接口、多模态多光子原位体外诊断等行业前沿和热点方向,大部分技术指标处于国际先进、国内领先水平。
首批“双十”项目将研发智能仿生类器官芯片、智能高精度手术导航定位等前沿技术10项,开发超低场高分辨率电磁检测、多模态多光子原位体外诊断等智慧医疗产品6个,突破共振成像、侵入式脑机接口等关键技术12项,研制全光谱流式细胞仪、多模态眼功能成像分析系统等重大装备10台(套),相关产品装备拟在50个医疗机构应用示范。
来源:北京青年报
强制性国家标准《一次性使用卫生用品卫生要求》7月1日起实施。新国标明确“一次性使用卫生用品”主要包括妇女经期卫生用品、排泄物卫生用品(不包括厕所用纸)和卫生湿巾、抗菌剂、抑菌剂等其他卫生用品。根据一次性使用卫生用品不同产品的健康风险,按风险等级增加了pH值、可迁移性荧光增白剂残留量理化指标,同时调整了微生物污染指标和毒理学安全性要求。
来源:环球时报
【环球时报综合报道】号称“硅谷钢铁侠”的美国富豪马斯克6月27日展示了旗下脑机接口公司Neuralink的最新成果。孟加拉国《金融快报》28日称,该公司透露目前已经有7名失去活动能力的受试者接受了脑机接口植入手术,并“最快在2026年有望让盲人复明”。
报道称,Neuralink的目标是通过在人体植入特制电极,能够实现“人脑与机器交互”。在27日发布的相关视频中,该公司展示了最新成果。据介绍,目前已经有7名因为损伤或疾病失去活动能力的受试者接受了脑机接口植入手术。该公司使用定制的机械臂在他们的头骨上钻孔并植入代号N1的芯片,并利用微电极收集脑信号,解码后再通过蓝牙连接到计算机,允许受试者在不移动任何四肢或手指、完全依靠神经信号的情况下移动光标、选择要输入的单词、浏览网页,甚至玩电子游戏。报道描述称,演示视频中的受试者面带微笑,毫不费力地完全依靠思维选择命令、键入消息和移动光标。该公司透露,随着时间的推移,N1芯片显示出持续的神经活性、稳定性和生物相容性,这是长期应用的关键因素。
除此之外,按照Neuralink的计划,最快将在明年尝试为受试者植入“盲视”装置。据介绍,Neuralink为此研制了能够直接植入大脑视觉皮层的微型芯片,其原理是绕过眼睛和视神经,直接向大脑中负责处理视觉信号的区域发送刺激,从而“欺骗”大脑,使其产生视觉感知。此前该公司已经成功用这种装置让一只实验猴子“看见”了现实中并不存在的虚拟影像,如果相关技术成熟,未来有望让盲人复明。
Neuralink的规划不限于此。马斯克表示,目前的测试重点仍然是医疗应用,但长期目标是完全的人机结合。预计到2028年,Neuralink植入人脑的电极数量将超过2.5万个,能够触及更深层脑区,用于治疗精神类疾病、神经性疼痛等,并开始探索与AI的深度融合。未来甚至可以利用这种技术,让人类直接控制人形机器人的行动。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仍然有很多批评者对Neuralink的脑机接口技术持谨慎态度,认为需要更多的临床数据和同行评审研究。(陈山)
来源:环球时报 记者:周扬
【环球时报综合报道】英国官员建议,体重超标的英国人每天应少喝一瓶碳酸饮料,这一做法既能让民众的肥胖率降低一半,每年还能为国家医疗服务体系(NHS)节省高达50亿英镑(1英镑约合9.8元人民币)资金。目前,近2/3的英国成年人超重,超过1/4的人患有肥胖症。
据英国《每日邮报》29日报道,2024年发布的数据显示,尽管英国政府在治疗和预防肥胖方面投入了数十亿英镑资金,但该国的肥胖危机仍在加深。为进一步落实改善国民整体健康状况的计划,英国卫生大臣斯特里廷撰写了一份报告,提出了为期十年的解决方案。
根据该报告,英国超市可能会被迫对货架作出调整,将有益于健康的水果和蔬菜放在货架显眼处,取代薯片和巧克力等高热量食品,以确保消费者作出更健康的选择。
斯特里廷表示,不健康的饮食习惯每年给NHS造成约114亿英镑的损失。《每日邮报》称,虽然报告的细节尚未敲定,但官员们普遍认为,这有助于降低该国的肥胖水平。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巴黎6月30日电 (记者 李洋)法国当地时间6月30日起遭遇今年入夏以来最猛烈的热浪,全法84个省份拉响高温警报,法国官方为此采取多项措施应对。
法国气象部门当天对全法84个省份发布高温橙色警报。除了法国西北部少数省份未受高温袭扰,法国大部分地区都暴露在炎炎烈日之下。包括巴黎大区在内的16个省份7月1日还将面临高温红色警报。
法国气象部门形容本轮热浪导致的高温“令人窒息”。30日,法国西南部城市波尔多的气温升至37摄氏度,东南部城市里昂的气温升至36摄氏度,巴黎的气温也有35摄氏度。气象部门警告,7月1日面临高温红色警报的多个地区气温有可能进一步攀升至40至41摄氏度。
法国总理贝鲁30日取消了访问外省行程,留在巴黎应对高温天气。法国总理府发表声明呼吁人们要对持续的高温天气保持高度警惕,特别是那些脆弱人群需要倍加谨慎。
为应对高温天气,法国官方出台多项措施。法国教育部30日表示,当天临时关闭近750所公立学校。7月1日将完全或部分临时关闭1350所公立学校。巴黎警察局宣布降低巴黎周边地区的道路交通最高时速,污染排放大的车辆将不能在巴黎市区行驶。法国官方在本轮热浪期间还开通了一个临时的免费热线电话,为民众提供应对高温的建议。
此外,巴黎埃菲尔铁塔的顶层自30日下午起暂停对公众开放,直至7月2日。铁塔管理部门表示,由于当前的热浪,埃菲尔铁塔关闭顶层以便“确保游客的舒适性和安全性”。
本轮热浪席卷欧洲多个国家,法国周边国家西班牙、意大利都遭遇持续高温。专家将热浪的部分成因归咎于气候变化,并认为这种高温天气未来会更加频繁。
来源:环球时报 记者:董铭
【环球时报综合报道】据法新社28日报道,法国政府当天发布官方公告,宣布从次日(6月29日)起,大幅扩大全国公共场所禁烟范围,此举重在保护儿童免受二手烟的伤害。
禁烟新规覆盖范围广泛,海滩、公园、公交站候车区等户外公共区域均在其列,图书馆、游泳池、学校周边等室内外场所也将被纳入禁烟范畴。法国劳工、卫生、团结和家庭事务部长卡特琳·沃特兰强调:“儿童享有呼吸纯净空气的权利,烟草必须从有儿童活动的场所消失!”目前,法国正在着手划定“无烟区”具体范围,并设计制作新的禁烟标识。
新规还制定了严格的违规处罚措施。违反禁令者将面临一次性135欧元罚款,若再次违规,罚款最高可达750欧元。此外,向未成年人出售烟草产品的行为同样会受到严厉处罚。然而,此次禁令仍存在争议,酒吧和餐馆的露台以及电子烟并未被纳入限制范围,这让不少反烟草活动人士感到失望。
据官方统计,法国每年约有7.5万人因吸烟引发的并发症死亡。最新民调结果表明,62%的法国人对公共场所禁烟持赞成态度。事实上,法国政府此前已明确提出在2032年实现“无烟一代”的长远目标。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世界卫生组织26日表示,该组织25日向加沙地带运送了自3月2日以来的第一批医疗援助物资。
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在社交媒体上表示,本次运送物资的9辆卡车装载有基本医疗用品、血液和血浆等,通过与以色列接壤的凯雷姆沙洛姆过境点运送至加沙地带,血液和血浆被运送到加沙南部汗尤尼斯的纳赛尔医院并储存在冷藏设施中,将在未来几天内分发给巴勒斯坦地区物资严重短缺的医院。
这些医疗物资只是杯水车薪,世卫组织呼吁通过所有可能的路线立即、不受阻碍和持续地向加沙地带提供卫生援助。
以色列于3月2日对加沙地带实施全面封锁。两个多月后,以色列开始允许部分食品进入加沙地带,但直到现在才允许其他援助物资进入。世卫组织表示,加沙地带大部分医院已经完全无法运作。
来源:新华网
新华社哈拉雷6月25日电(记者许正)非洲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南部非洲区域主任卢勒·里克25日在津巴布韦首都哈拉雷对新华社记者表示,多年来,中国为非洲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大力支持。
当日,里克在参加南部非洲区域国家公共卫生研究所年度会议的间隙告诉记者,对该组织而言,中国是一个“优秀的合作伙伴”。
“中国是非洲疾控中心优秀的合作伙伴。我们位于埃塞俄比亚的应急指挥和疾病控制设施建设得非常漂亮,这正是我们与中国合作的成果之一。”里克说。
2023年1月,中国援建的非洲疾控中心总部竣工;同年11月,中国援建的非洲疾控中心实验室正式揭牌。
里克呼吁非洲各国加强公共卫生系统建设,以应对未来的流行病和健康威胁。同时,他还呼吁非洲国家加强与中国的合作,促进各国在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和实验室能力等方面提升。
来源:新华网
新华社卢萨卡6月28日电(记者彭立军)中国援赞比亚第26批医疗队28日顺利抵达赞首都卢萨卡,开启为期一年的医疗援助任务。
中国援赞比亚第26批医疗队队长张英剑表示,医疗队将继续发扬“不畏艰苦、甘于奉献、救死扶伤、大爱无疆”的援外医疗队精神,以精湛医术、优质服务和无私奉献,助力提升当地医疗卫生水平,展现中国医生风采。
第26批医疗队由河南省多家医院派遣,共有27名医护人员,涵盖普外、神外、神内、心内、妇产、麻醉、超声、中医骨伤、针灸推拿等专业。
中国1978年起向赞比亚派遣医疗队。如今,援赞医疗队已经成为中国在当地的一张名片,是中赞友谊的使者。近日,赞比亚卫生部授予中国援赞比亚第25批医疗队“优秀服务奖”荣誉证书,以表彰过去一年医疗队员为赞比亚医疗卫生事业作出的卓越贡献。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苏丹武装冲突已经持续两年多,给当地医疗卫生系统造成严重破坏,大量医疗机构停止运行,药品和设备严重短缺,传染病监测和防控系统近乎失效,再加上大量平民因战乱流离失所,加剧了霍乱、登革热、麻疹、疟疾等传染性疾病的扩散。
其中,霍乱疫情尤为严峻,累计感染病例已超过7万例。
根据联合国人道主义事务协调厅的最新数据,持续战火导致苏丹医疗体系濒临崩溃,冲突地区约70%至80%的医疗机构停运,全国约65%的人口无法获得基本医疗服务。冲突及其引发的严峻人道主义状况导致霍乱、登革热等传染病在苏丹大规模传播。

世界卫生组织本月中旬表示,自2024年7月苏丹暴发最新一轮霍乱疫情以来,疫情已扩散至该国18个州中的13个州,累计报告感染病例约7.4万例,其中超1800例死亡。今年5月以来,苏丹首都所在的喀土穆州多处发电站遭袭,导致该州大片地区水电长时间中断,居民被迫直接饮用未经消毒净化的井水或河水,加剧了霍乱疫情在当地的传播,并蔓延至周边地区。
喀土穆州巴沙耶尔大学医院医生 哈马德·阿德尔:我们医院每天接收的霍乱感染病例,有时是20到30例,有时是60到70例。情况每天都在变化,医院的运行面临很多困难,经常停水停电,而大部分居民的饮用水都未经消毒,这是目前最严重的问题。
喀土穆州卫生部官员 法塔赫·阿明:现在的疫情是两年多战乱引发的结果,冲突导致民众流离失所。很多人的生命和财产遭受严重损害,医疗场所、设备和物资也遭到系统性破坏,战乱带来大疫。

为遏制疫情继续蔓延,苏丹卫生部自6月10日起在喀土穆州启动大规模霍乱疫苗接种活动,目标是覆盖该州约260万一岁及以上人群。目前,该州疫情扩散势头有所遏制。
不过,苏丹7月将迎来雨季,湿热的环境有利于病菌滋生,蚊蝇等传播媒介也在这个季节大量繁殖,疫情防控工作将面临更大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