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药业出口:浓缩异形片、浓缩丸、颗粒剂、饮片和中医药器具等
医疗资讯 我要投稿
环球健康资讯 —— 2024年9月25日
来源:世界传统医药网 2024-09-25 [医疗] [医疗资讯]

环球健康资讯汇总 2024年 第39周

 

 

本网站定期更新环球健康新闻资讯,欢迎关注首页以阅读最新文章。

WWW.TMBOS.COM

 

 

 

AI结合“连接组”可预测神经元活动

来源:科技日报

 

科技日报讯 (记者张梦然)据最新一期《自然》杂志报道,借助由脑组织创建的神经元及其连接图——“连接组”,再结合人工智能(AI),美国与德国科学家达成了此前从未实现的突破:无需对活体大脑进行任何检测,便能预测单个神经元的活动。

数十年来,神经学家在实验室耗费大量时间,精心检测活体动物的神经元活动。这些实验虽为理解大脑工作原理带来突破性见解,但仅触及表面,大脑大部分区域仍未被探索。

此次,美国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珍莉亚研究园区和德国图宾根大学研究团队运用AI和连接组,来预测活体大脑中神经元的活动。他们仅凭借从果蝇视觉系统连接组中收集的神经回路连接信息,以及对该回路功能的猜测,便创建出果蝇视觉系统的AI模拟,预测出回路中每个神经元的活动。

研究团队利用连接组,构建了果蝇视觉系统的力学网络模拟。在该模型中,每个神经元和突触都与大脑中的真实神经元和突触相对应。尽管他们不清楚每个神经元和突触的动态变化,但连接组的数据使团队能运用深度学习方法推断这些未知参数。他们随后将这些信息与有关运动检测的知识相结合。

新模型可预测果蝇视觉系统中64种神经元在响应视觉输入时产生的神经活动,并且准确重现了过去20年进行的20多项实验研究。

这项研究改变了神经科学家检验大脑工作原理的方式。原则上,科学家现在可使用该模型模拟任何相关实验,并生成可在实验室进行测试的详细预测。

团队表示,连接组的静态快照与活体大脑中实际的动态计算之间,一直存在巨大差距,而新模型弥合了这一差距。

 

 

 

短假期不能消除身心倦怠?俄心理学家分析:休息方式不适当

来源:环球时报 作者:柳玉鹏

 

【环球时报综合报道】俄罗斯《消息报》18日报道称,俄罗斯心理学家切尔诺娃表示,短假期和旅行并不能消除倦怠,这可能是因为休息方式并不适当。

报道称,切尔诺娃表示,假期和旅行往往面临不同的天气、新的环境,这是对身体的一种压力,前两周需要适应。身体休息和放松是在休息的第三周和第四周开始的。因此,一个月或更长的假期才足以让人精神焕发,身体得到放松和补充精力。不到三周的假期只能是一种压力。因此,7天到14天的短假期是对身体有害的。

根据切尔诺娃的说法,由于不适当的休息和职业倦怠,一个人容易积累慢性疲劳:头痛、冷漠、全身疼痛等。此外,精神疲惫会变成神经症、冷漠和抑郁等。倦怠状态的累积容易导致身体和精神疲惫,情绪低落,并造成职业技能下降。(柳玉鹏)

 

 

 

笑一笑能有效缓解干眼症

来源:科技日报

 

干眼症作为最常见的眼部疾病之一,发病率逐年上升,其常见症状包括眼睛发红、发痒或发炎等。目前干眼症治疗的一线用药为人工泪液。

近日,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教授梁凌毅、刘奕志和厦门大学眼科研究所教授刘祖国组成的研究团队,在医学期刊《英国医学杂志》刊发了研究论文。他们研究发现,每天跟着笑容训练视频练习4 次,每次30遍,8周后轻中度干眼症患者能有效改善症状,且治疗效果不亚于使用人工泪液。

“众多研究表明,干眼症的发生和生活方式息息相关。此外,抑郁、焦虑等心理状态也会影响干眼症。”梁凌毅介绍,有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的人群更容易患干眼症,且症状更明显。

既有研究显示,当人开始大笑时,自主神经会被激活,能够刺激泪液分泌。在此前的探索中,中山眼科中心研究团队已初步观察到,笑可以改善泪膜的稳定性及其脂质层厚度。那么,笑容训练是否可以治疗干眼症呢?如果有效,它的疗效与人工泪液相比有什么差异呢?

为了解答这些问题,从2020年开始,梁凌毅带领团队开展研究。研究将299例中轻度干眼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接受8周人工泪液的治疗和笑容训练。笑容训练实验组的患者根据视频指令,每天需要进行4次训练。

8周后,两组患者的症状均有所改善,且笑容训练实验组的治疗效果不亚于人工泪液实验组,甚至在眼部体征改善方面优于人工泪液。在停止训练后的4周,接受笑容训练的患者,其干眼症症状仍然在持续改善。该成果为干眼症的治疗提供了新策略,为干眼症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梁凌毅表示,团队后续计划进一步向大众科普笑容训练,使研究“从论文进入临床”。

 

 

 

三重抗体疗法有望长期控制艾滋病病毒

来源:科技日报  作者:张佳欣

 

位于美国的贝斯以色列女执事医疗中心进行了一项有12名患者参与的研究,证明一种由3种广谱中和抗体(bNAb)组成的鸡尾酒疗法成功抑制了艾滋病病毒携带者体内的病毒。部分患者在抗体水平降至较低或检测不到的水平数月后,也实现了对病毒的长期控制。这项研究成果已发表在最新一期《自然·医学》杂志上。

研究人员表示,数据表明,在停止抗逆转录病毒疗法(ART)后,这种三重广谱中和抗体鸡尾酒疗法可以在大多数艾滋病毒携带者中实现长期的病毒学控制。团队计划基于这些结果开展更大规模的研究。

艾滋病病毒(HIV)仍然是全球公共卫生的重要威胁。尽管ART已将HIV从一种致命疾病转变为一种可控的长期疾病,但它并未消除病毒。本研究中测试的抗体鸡尾酒疗法可能提供一种替代方案,减少对日常用药的依赖。

为评估新疗法的安全性、耐受性和抗病毒效果,研究人员招募了12名HIV感染者,让他们接受每月一次的三重抗体鸡尾酒疗法,只要参与者仍然处于病毒抑制状态,就可以选择再接受该疗法。参与者在首次接受抗体输注治疗2天后停止ART。

两名参与者的病毒水平在给药期结束前出现反弹。12名参与者中有10名在为期6个月的给药期内维持了病毒抑制状态。其中5名参与者在接下来的6个月内出现病毒反弹,而另外5名参与者在整个研究期间均表现出了对病毒水平的长期控制。

研究表明,至少在大部分参与者给药期间,在其没有接受ART的情况下,三种具有显著中和性广度的抗HIV抗体实际上能维持患者机体病毒水平的抑制。在一小部分参与者中,即使其血液中的抗体水平已经非常低,这种控制作用也一直持续到44周左右。如今,研究人员需要进一步确定这种控制的确切机制以及它能够持续多久。

 

 

 

到2050年耐药细菌或致3900万人丧生

来源:科技日报  作者:刘霞

 

一项全球性的抗生素耐药性分析结果显示,从现在至2050年,预计将有超3900万人死于抗生素耐药性感染。报告还估计,在2025年至2050年期间,提高抗生素的可获取性,并提供更好的抗感染治疗方案,或能挽救约9200万人的生命。相关论文已经发表于新一期《柳叶刀》杂志。

团队深入剖析了1990年至2021年间204个国家的死亡率数据和医院记录,重点研究了22种病原体、84种耐药细菌和药物组合,以及包括血液感染和脑膜炎在内的11种疾病。

结果显示,此前每年有100多万人死于耐药性感染,但到2050年,抗生素耐药性每年可能导致191万人死亡,另有822万人将死于与耐药性相关的疾病。超过65%的抗生素耐药性死亡将发生在70岁以上的人群中。此外,尽管在过去30年里,5岁以下儿童死于耐药性感染的数量下降了50%以上,但70岁以上人群的死亡率上升了80%。

报告还特别指出,死于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的人数增幅最大,高达90.29%。金黄色葡萄球菌主要侵袭人体皮肤、血液和内脏。而许多最致命的感染则由革兰氏阴性菌引起。这是一组具有极强耐药性的细菌,其中包括大肠杆菌和鲍曼不动杆菌。与耐碳青霉烯革兰氏阴性菌相关的死亡人数,已从1990年的50900例增加到2021年的127000例,增加了149.51%。

团队强调,任何旨在解决耐药性危机的战略,都必须确保低收入国家的医院能够获得必要的诊断工具、抗生素、清洁水和卫生设施。

 

 

 

北京建设罕见病药品保障先行区 有望缩短患者用药等候时间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本报北京9月24日电  (记者王洲)近日,北京市药监局会同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北京海关、首都机场临空经济区管委会等部门出台《北京市推动罕见病药品保障先行区建设工作实施方案(试行)》《北京市促进临床急需药械进口工作实施方案(试行)》,以优化工作流程等方式,进一步优化罕见病和临床急需药械供应保障机制,有望缩短患者用药等候时间,保障药品药械品种数量,同时将实现全程可追溯。

据介绍,目前全球范围内已知的罕见病有7000至10000种,我国已登记罕见病病例约78万例,患者临床需求迫切。北京作为优质医疗资源集聚地,接诊患者的疾病复杂,用药个体化差异大,所需药品种类多。随着国外罕见病药物不断被研发并获批上市,一些罕见病患者通过代购的方式购买国内未上市的药物。这种方式在药品安全性等方面欠缺保障,获得药品的渠道也不稳定。

实施方案将建立涵盖罕见病临床急需药品临时进口、流通、使用全过程的“白名单”制度,充分发挥北京天竺综合保税区的区域优势,运用“保税备货”模式,实现罕见病药品“一次通关、多次出区使用”,推动由“人等药”向“药等人”转变。在临床急需药械进口审批方面,实施方案将当前的“串联”评估论证调整为“并联”开展,由国家卫生健康委指导北京市卫生健康委组成联合专家组开展评估论证,同时合理简化再次申请进口品种评估论证内容。“为了保障临床用药用械安全可追溯,我们同步出台药品进口企业产品追溯体系建设指导意见,健全事中事后监管机制,实现全流程闭环管理。”北京市药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港澳药械通”实现粤港澳大湾区内地9市全覆盖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据新华社广州电 (记者徐弘毅)广东省卫生健康委、广东省药品监督管理局近日公布粤港澳大湾区“港澳药械通”第三批指定医疗机构名单,新增25家指定医院。至此,“港澳药械通”指定医疗机构达到45家,实现大湾区内地9个地市全覆盖。

根据“港澳药械通”政策,粤港澳大湾区内地指定医疗机构经广东省审批后,可使用临床急需、已在港澳上市的药品,以及临床急需、港澳公立医院已采购使用、具有临床应用先进性的医疗器械。

此次新增的25家指定医院包括: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南沙)医院、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广东省妇幼保健院、广东省中医院等。

 

据广东省卫生健康委介绍,此次新增的25家指定医院均是二级以上医院,符合具备港澳医疗卫生服务主体资本,或者真正实行了港澳医疗卫生服务行为及医疗合作等资质条件。同时,此次还对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等4家指定医院进行了资质变更。

广东省2021年正式实施“港澳药械通”工作,先后于2021年8月、2023年2月公布两批次指定医疗机构名单。截至今年8月底,指定医院先后引进使用港澳药品医疗器械共80个品种,服务惠及患者8000余人次。

 

 

 

英媒:英国最大的超市集团拟用AI引导顾客买健康食品

来源:环球时报

 

【环球时报综合报道】据英国《电讯报》17日报道,英国最大的超市集团Tesco有意利用其会员卡数据和人工智能(AI)技术,引导消费者在购买食物时“做出更健康的选择”。

英国连锁超市Tesco 资料图 图源:英媒

作为英国最大的超市集团,Tesco集团占有该国1/3的零售市场份额,自1995年推出会员卡以来,目前已拥有超过2000万注册会员。正因有大规模的用户和数据,Tesco面临英国当局监管部门的压力。作为店家,要肩负起应对英国人越来越明显的肥胖问题的责任,对公共卫生做出干预。Tesco首席执行官肯·墨菲表示,其相关考虑基于已有会员数据,通过人工智能来监测顾客的消费习惯,并提醒他们选择更健康的食品。例如,消费者购物篮中如有钠含量超过推荐摄入值的食品,相关技术就会推荐消费者换成低钠商品,这有利于应对英国人的肥胖危机,并对英国国家医疗服务体系产生影响。

Tesco的这项建议受到健康爱好者的欢迎,但也引起隐私保护倡导者的担忧。后者认为Tesco作为商家,无权评估顾客购物篮中的选择,也不应引导顾客购买某些商品。早在2022年,英国政府就曾要求零售商低调售卖非健康食品,譬如将垃圾食品从入口和结账处挪走。(吕克

 

 

 

法媒:研究显示,3600多种食品包装化学物“渗入”人体

来源:环球时报

 

【环球时报综合报道】据法新社17日报道,一项最新研究显示,在当今已知的被使用在食品包装材料中的1.4万种化学成分中,有3601种在人体中已被检测发现,约占总数的25%。这项研究论文9月17日发表在《暴露科学与环境流行病学杂志》上。“有些有害化学物质会对人体健康产生不利影响。”食品包装论坛首席科学官、论文作者之一简·芒克称,“这些化学物质会从包装中渗出”。

报道称,多年来,科学家已经了解化学物质会从食品包装中溢出并渗入食物。化学物质的种类和数量取决于包装类型和食物类型,而高温会导致化学物质更快地渗入,这也是为什么科学家建议不要用外卖容器加热食物的原因。此外,高脂肪或高酸性的食物更容易从包装中吸收较多的化学物质,装在较小容器中的食物也是如此。食品包装中渗出的化学物质大部分来自塑料,但其他材料如回收纸、纸板用于食品包装也会导致非食品级油墨混入食物中,这增加了化学物质渗透的风险。

科学家呼吁,有必要对食品包装进行更好的检测,并进一步规范哪些包装材料是安全的。(周扬)

 

 

 

日本厚生劳动省:“软毛青霉酸”导致小林制药保健品消费者健康受损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总台记者当地时间18日获悉,就日本小林制药公司含红曲成分保健品导致消费者健康受损事件,日本厚生劳动省当天表示,已确认在问题原料中检测出的“软毛青霉酸”是导致健康受损的原因

软毛青霉酸是由青霉菌产生的一种天然化合物。小林制药公司此前向厚生劳动省报告的信息显示,其大阪工厂去年9月生产的红曲原料中检测出“软毛青霉酸”。

近期,日本有多人在服用小林制药公司生产的含红曲成分保健品后因肾脏疾病住院甚至死亡。截至8月22日,正在调查的疑似与该保健品有关的死亡人数增至119人

 

 

 

韩国诞生首例自然受孕五胞胎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首尔9月20日电 (记者 刘旭)韩国加图立大学附属首尔圣母医院20日消息称,居住在韩国京畿道东豆川市的一对夫妻当天喜获五胞胎,性别三男二女。这是韩国首次平安诞生自然受孕的五胞胎。

据韩联社报道,这对夫妇年纪在30出头,于去年10月结婚。男方在一所高中任教,女方为教育公务员。女方产检时发现患有多囊卵巢综合征,在接受首次排卵治疗后自然受孕。产妇预产期虽在12月,但腹部早已达到临盆状态,加上其患有先兆子痫,无法推迟生产,故在第27周接受了剖腹产手术。

医院方面消息称,针对首例自然受孕五胞胎分娩,医院在妇产科、麻醉科、儿科及产房等各科室医护人员的参与下制定了生育计划,并为每名新生儿配备了由儿科教授、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护士和产房护士组成的三人医护小组,将尽最大努力确保新生儿的健康。(完)

 

 

 

新加坡总理办公室预测:未来10年,新加坡人口死亡率将超出生率

来源:环球时报

 

【环球时报综合报道】据新加坡《海峡时报》23日报道,新加坡总理办公室在以书面形式回应议员的提问时表示,基于当前趋势,预计在10年左右的时间内,新加坡的死亡人数或将超越出生人数,即新加坡的人口将在没有移民补充的情况下自然减少。

有数据显示,2023年新加坡有近2.5万名公民离世,相较于2014年增加了40%。此外,2023年新加坡约有2.9万名公民出生,较2014年减少了13%。新官方发言人解释称,这里的公民出生指的是父母中至少一方为新加坡籍的婴儿,这些人出生时即自动获得新加坡公民身份。发言人还强调,预测是建立在未来生育率、移民情况及预期寿命变化等假设之上的。

报道称,近年来新加坡政府为提升出生率采取了多项措施,包括向新生儿家庭提供婴儿奖金、延长产假与陪产假,以及扩大对高龄妇女体外受精备孕的政府资助范围。

同时,新加坡也面临着人口老龄化的严峻挑战。2010年,65岁及以上的新加坡人约占10%,2030年这一比例预计将攀升至约25%。(陆述)

 

 

 

印度报告一例猴痘确诊病例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当地时间23日,印度报告一例猴痘确诊病例。这是今年8月世界卫生组织宣布猴痘疫情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后,印度发现的第一例感染猴痘病毒新毒株“分支Ib”病例。

据了解,确诊者是一位从阿联酋返回印度的38岁喀拉拉邦男子。目前该男子病情稳定。

世卫组织8月14日宣布,猴痘疫情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按世卫组织说法,猴痘病毒新毒株“分支Ib”去年在刚果(金)出现并迅速传播,已蔓延至布隆迪、肯尼亚、卢旺达和乌干达等国。

猴痘是一种病毒性人畜共患病。人感染猴痘的初期症状包括发烧、头痛、肌肉酸痛、背痛、淋巴结肿大,之后可发展为面部和身体大范围皮疹。多数感染者会在几周内康复,但也有感染者病情严重甚至死亡。(总台记者 王建兵)

 

 

 

两日内第二起 缅甸超百人集体食物中毒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当地时间18日晚间,缅甸勃固省东吁地区一村庄发生集体食物中毒事件,共有130余人出现腹泻、呕吐等症状

据了解,该地聚集着部分受洪灾影响的灾民。一些民众食用了捐赠的食物后出现食物中毒症状。目前食物中毒人员均已送往医院救治,暂未有人员死亡情况。

9月17日晚间,缅甸内比都达贡镇一村庄发生一起集体食物中毒事件,有100余人食物中毒。卫生部门提醒民众在食物烹饪和保存过程中注意卫生清洁。(总台记者 林曦)

 

 

 

世卫组织认证约旦成为首个消除麻风病的国家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当地时间9月19日,世卫组织发表声明,认证约旦成为首个消灭麻风病的国家

据悉,约旦已超过二十年没有报告过任何本土麻风病病例,世卫组织委托独立小组对这一情况进行评估,该小组经过广泛审查后建议世卫组织认证约旦已消除麻风病。(总台记者 朱赫)

 

 

 

以色列已有70人因感染西尼罗河病毒死亡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当地时间9月20日,以色列卫生部宣布,自6月该国暴发西尼罗河病毒疫情以来,已有913人确诊感染西尼罗河病毒,死亡人数已达70人。

西尼罗河病毒可以导致人类罹患神经系统疾病甚至死亡,通常通过蚊虫叮咬传播,人类、马和其他哺乳动物都可能被感染,在非洲、欧洲、中东、北美和西亚等地较为常见。(总台记者 王寅)

 

 

 

联合国儿基会官员:苏丹340万儿童面临传染病感染风险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当地时间9月17日,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驻苏丹代表耶特表示,苏丹正面临霍乱、疟疾、登革热、麻疹等多种传染性疾病的大规模暴发,大约340万五岁以下儿童面临感染风险。

耶特说,苏丹近期连降暴雨和由此引发的洪灾,加剧了传染性疾病的传播。他呼吁国际社会采取果断行动应对疫情,为苏丹的医疗卫生和饮用水处理系统提供支持。

2023年4月15日,苏丹武装部队与苏丹快速支援部队在首都喀土穆爆发武装冲突,战火随后蔓延至其他地区,并持续至今。持续一年多的冲突给苏丹医疗卫生系统造成严重破坏,苏丹全国疫苗接种率从冲突爆发前的85%下降至近50%。在冲突激烈地区,这一比例仅为30%,加剧了儿童感染传染性疾病的风险。(总台记者 赵远方)

扫一扫即可下载客户端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