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药业出口:浓缩异形片、浓缩丸、颗粒剂、饮片和中医药器具等
医疗资讯 我要投稿
擦亮民族医药制剂这块金字招牌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2019-01-16 [医疗] [医疗资讯]
道地药材结合土家族、苗族的用药经验,湖北恩施民族医药焕发新活力——

 湖北省恩施市中医医院有一位人称“神骨田”的75岁老医生。多少年来,他的诊室门口总是人头攒动,从全国各地慕名而来的患者翘首期盼着这位“神医”用一双妙手解除自己的病痛。

  “神骨田”究竟神在哪?推拿正骨,手法固然是第一位的。但除了这一点,他还有一个秘密武器,那就是他的中药制剂。

土家山民的传家宝

  “神骨田”原名田先彩。上世纪90年代,土家乡医田先彩参加了一次推拿界的国际交流会议,在这次会议上,他的绝活让一位日本推拿界的同行大感惊奇。这位日本同行将田先彩演讲、演示的全过程拍了下来,想拿回去学习。可没过多久,这个日本人就发现事情没有这么简单。

  “他说我的药水不一般,因为用我的药水他能感到热,别的不行。”田先彩笑道,“后来他就偷偷拿了我用剩下的半瓶药,带回日本去了。”

  宝贝被人拿走了,田先彩却并不着急。1998年7月,这个日本人辗转千里来到湖北恩施巴东县大支坪镇,找到了田先彩。原来,经过日本的检验,田先彩的药有包括消炎、止痛在内的8种功能,但具体的成分组方却无法完全分析出来。

  “把你的药方卖给我吧。”这位日本推拿大师向田先彩开出了5000万日元的高价,田先彩摇摇头。日本人不死心,又在镇里住了两个多星期,希望田先彩能改主意。但田先彩却说:“我就是个土家乡下医生,总不能把土家山民的这点传家宝拱手让人吧。”

  湖北恩施的巴东县山高沟深,交通不便,但却因气候湿润、草木茂盛,盛产道地药材。生于斯长于斯的田先彩不仅熟悉这些山中珍宝,也珍视、爱惜这些宝贝。 “我们这地方的药材历史上属于川药。巴东信陵镇的前胡药味正、性滋润、质量好,‘信前胡’很出名的,全国的药商都来这儿采购。”对于当地的道地药材,田先彩如数家珍、滔滔不绝,笑得眯起了眼,“我开的药方里,许多药都只有我们鄂西山区才有。”

  为了保证药效,田先彩的推拿药中八成的药材是自己采制的。直到现在,他依然坚持每年两次上山采野生药材。田先彩的小儿媳说:“老爷子看到药不要命的。”这些年,他的年纪大了,学医的小儿子不放心他,也跟着他一起上山采药。

“好药+秘方”锁住“神效”

  当地依靠道地药材创造出神奇疗效的中医,不止“神骨田”,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民族医院还有位远近闻名的“胡萝卜人才”,他就是肛肠科主任冯发平。当地民谚有言:离了胡萝卜不成席。恩施州民族医院的中医药“胡萝卜人才”计划以此命名来比喻这些中医药人才的重要性。而冯发平之所以能成为一名重量级的“胡萝卜”,他独家传承的冯氏珍珠液起了关键的作用。

  冯氏珍珠液用于治疗痔瘘疾患,最早由冯发平的爷爷冯启明根据祖传秘方加工而成,到冯发平这儿已经是第三代。上世纪80年代,冯启明进入恩施州民族医院,成立肛肠科,冯氏珍珠液得到了进一步推广、应用,后来还被推广到北京等地,成为了恩施州民族医院的一块金字招牌。

  除了祖传的自制配方,恩施州民族医院的医生们还根据临床经验不断研发出疗效显著的自制剂。许多自制剂借鉴了土家族、苗族的用药经验,并结合当地独有的药材资源进行配制。这一系列的研发成果针对儿科、妇科、心脑血管等多种类型的常见疾病,不仅方便了患者,更让土生土长的民族医药焕发了新的活力。

  恩施州卫生计生委副主任杨祖旺此前在恩施州民族医院供职,也曾参与过许多自制剂的研发,对他而言,这些中药自制剂是一代代人的心血与传承。“希望有一天这些带着我们独有特色的自制剂能走出民族医院,走出恩施,造福更多的患者。”恩施州民族医院副院长吴波说道。(罗乃莹)

扫一扫即可下载客户端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