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古籍是中医药宝库中的精华,持续推进中医药古籍保护整理,切实把中医药古籍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是新时代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基础性工程,对赓续中华文脉、弘扬民族精神、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
深入挖掘中医药古籍的时代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中国国家版本馆时强调:“中华民族的一些典籍在岁月侵蚀中已经失去了不少,留下来的这些瑰宝一定要千方百计呵护好、珍惜好,把我们这个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继续传承下去。”做好新时代古籍工作,我们才能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注入强大的精神力量。
中医药古籍承载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想智慧和生命健康知识,蕴含着丰富而宝贵的原创思维、独特理论和实践经验,是研究中国传统医药学、理解古代社会生活和文化的重要资料,也是养生保健、防病治病理论与方法的宝藏,更是中医药科技创新和学术进步的源泉,对后世中医药发展有着深远影响。加强中医药古籍整理保护,既是对传统中医药学知识的保护与传承,也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更是为现代中医药事业发展作参考和借鉴。
只有整理好、保护好中医药古籍,系统整理蕴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人文精神的中医药古籍文献,持续深化对中医药古籍的研究阐释,深入推动中医原创理论系统化诠释与创新开展,才能不断丰富中医药学基础理论体系,使其更好地贴近时代、走进公众、服务社会。
全面增强对中医药古籍的保护能力
当前,我国中医药古籍资源底数不清,珍贵文献缺乏系统的整理,大量古籍文献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有效地开发和充分利用,有些中医药古籍流失海外,全面增强对中医药古籍的保护能力迫在眉睫。
要坚持保护中医药古籍的整体性、发展性、可持续性,统筹抢救性保护和预防性保护,着力健全保护机构,推动中医药古籍系统性保护。要系统梳理中医药古籍资源,分类推进中医药古籍的保护传承,按照急需保护级、保护级、挖掘级、利用级等级别,加大对中医药古籍代表性项目的分类分级保护力度,制定切实可行的保护规划,积极推进中医药古籍普查登记制度,摸排存藏情况和存世现状,建立国家中医药古籍资源专题台账,让中医药古籍保护传承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加强中医药古籍存藏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保存条件,做好异地、异质灾备保护,确保古籍资源安全。持续推进中医药古籍修复保护等原生性保护,古籍影印、数字化等再生性保护,以及古籍保护人才培养等传承性保护,进一步优化博物馆、文化馆、中医药院校等古籍保护环境,加强中医药古籍相关行业协会、学术团体和智库建设,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古籍事业,营造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中医药古籍工作的良好氛围。
加强中医药古籍活化利用和普及传播
中医药古籍是人类文化遗产,有其自身的特色,承载了人类的记忆,只有让中医药古籍“活”起来,才能彰显中医药古籍的魅力,让中医药文化深入人心。当前,中医药古籍保护活化工作还存在创新性不足、影响力不足等问题,需要加强中医药古籍活化利用和普及传播。
着力构建中医药古籍知识服务体系,加快推进中医药学术活态传承。制定中医药古籍长期活化利用工作规划,健全古籍活化的工作制度、运行机制和评估标准。建好中医药古籍数据库,完善中医药古籍资源便捷使用机制,推动中医古籍学术研究与资源开放共享,激发古籍保护利用工作活力。
进一步推进中医药古籍文献数字化工作,推进中医药古籍“藏”“用”并举。建立健全国家古籍数字化工作指导协调机制,统筹实施国家古籍数字化工程,支持中医药古籍数字化重点单位做强做优,积极对接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加强中医药古籍数据流通、协同管理,实现古籍数字化资源汇聚共享。统筹中医药古籍数字化版本资源建设与服务,积极开展古籍文本结构化、知识体系化、利用智能化的研究和实践,加速推动中医药古籍整理利用转型升级。
加大宣传推广力度,多渠道、多媒介、立体化做好中医药古籍大众化传播。做好中医药经典古籍精选精注精译精评,开展中医药经典古籍优秀版本推荐。加强中医药古籍题材的音视频节目制作与推介,提供优质融媒体服务。支持各级各类古籍存藏机构和整理出版单位开展中医药古籍专题展览展示。
加强中医药古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开发一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反映时代精神、符合群众实际需求的中医药古籍类文化创意产品。加强中医药古籍工作对外交流合作,充分利用海外文化平台开展对外宣传推广活动,加大展示力度,做好中华优秀典籍翻译出版工作。■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3版,作者:董玲玲 马其南 辽宁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