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一、升胃汤 (《新中医》)
[组成] 柴胡9克 陈皮9克 黄芪24克 党参15克白术12克 茯苓12克 枳实12克 炒葛根12克 淮山药30克白芍12克 炙甘草6克
[用法] 每日一剂,水煎服。
[功效] 补气健脾,和胃行气。
[主治] 胃院痛(胃下垂)。证见胃脘胀痛,休倦乏力,头晕目眩,气短懒言,食欲减退,食后腹胀,恶心暖气,便秘或腹泻,小便不利,舌质淡胖嫩,苔薄白,脉弦数。
[方解] 本方所治胃院胀痛,属气虚气滞之证。气虚则气短懒言,食欲减退,食后腹胀; 气虚脾不健运,化生精微少,故头晕目眩,体倦乏力;胃气阻滞,恶心暖气,胃脘胀而痛;运化不力,清浊不分,则小便不利,腹泻或便秘。舌淡胖嫩,苔白,脉弦数,皆气虚气滞之征。故治宜补气健脾,和胃行气之法,方中重用黄芪为君补气健脾。臣以党参补气健脾:白术益气健脾,燥湿利水;淮山药补益脾胃,益气和中。佐以茯苓渗湿健脾: 炒葛根升清阳之气,和中止泻;白芍药敛阴和营,缓急止痛;陈皮、枳实行气消滞,燥湿化痰;柴胡疏肝气,以调和木与土的功能,并升清阳之气。炙甘草和中,并调诸药以兼作使。诸药配伍,共成补气健脾,和胃行气以止痛之剂。
[按语]
1.本方证以胃脘胀痛,恶心暖气,舌质淡、胖、嫩,脉弦细为辨证要点。
2.胃院胀痛,得温痛减者,加高良姜。
3.胀甚者,加苏梗9克、大腹皮9克。
4.见呕吐者,加半夏9克、生姜9克。
5.见中、下腹痛者,加玄胡索,川楝子。
6.溃疡病者,加白芨15克、乌贼骨15克。
7.暖腐者,加神曲9克、麦芽15克。
8.见脱肛者,加升麻9克、千斤拔25克。
方二、扶肝益胃汤 (《中医杂志》)
[组成] 柴胡25克 香附15克 生黄芪24克 肉桂10克山萸肉12克 肉苁蓉10克 党参10克 甘草9克 升麻9克炒葛根9克
[用法] 每日一剂,水煎分两次服。
[功效] 补气升阳,疏肝益肾。
[主治] 中气下陷证(胃下垂)。证见头晕目眩,言语低怯,气短乏力,自汗食少,食入则胀,脘腹重坠,便意频频,舌质淡红,苔白,脉虚弱。
[方解] 本方所治胃下垂属中气不足,气虚下陷而肝滞肾虚所致。中气虚而下陷,则脏器下乘;气虚则言语低怯,气短乏力:中气虚则自汗出,食少;中气虚,化生精微少则眩晕,食入则胀固属气虚,亦为肝气郁滞,便意频频则为肾虚所致。治以补中益气,兼以疏肝养肾之法。方中黄芪补中益气,升举清阳之气为君。臣以党参补气;柴胡疏肝升阳,治中气下陷:肉桂温肾、宣畅气血;君臣配伍,使气旺、阳升、气血调畅,下陷者上升,下垂者托上。佐以山萸肉、肉苁蓉养肝肾固精气;香附疏畅肝脾气机;升麻、葛根升阳。甘草益气,并调和诸药兼以为使。诸药配伍,使本方具有补气升阳,疏肝益肾之功。
[按语]
1.本方证以内脏下垂而伴言语低怯,气短自汗,便意频频,舌淡苔白,脉虚弱为辨证要点。
2.本方证之年迈患者,加鹿茸粉3 克。
3.腹胀加陈皮,枳壳,苏梗。
4.胃部疼痛加高良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