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药业出口:浓缩异形片、浓缩丸、颗粒剂、饮片和中医药器具等
医疗资讯 我要投稿
环球健康资讯 一 2025年9月17日
来源:世界传统医药网 2025-09-17 [医疗] [医疗资讯]

环球健康资讯汇总 2025年 第38周

 

 

 

本网站定期更新环球健康新闻资讯,欢迎关注首页以阅读最新文章。

WWW.TMBOS.ORG

 

 

 

气候变暖正悄悄增加你的“甜蜜负担”

来源:科技日报  记者:张梦然

 

太阳炙烤着大地,你满头大汗地走在街上,脑子里只有一个念头:来罐冰可乐,或者挖一勺冰淇淋,瞬间让自己“降温续命”。这并不仅仅是你的个人偏好,而可能正是全球变暖悄悄写进人们饮食习惯里的一行代码。

一项发表在《自然·气候变化》上的研究发现,地球越来越热,人们喝下去的糖也越来越多。科学家发现,在气温12到30摄氏度之间,每上升1摄氏度,每人每天摄入的“添加糖”就会多出0.70克。别小看这不到一克的量,它是藏在汽水、果汁饮料和冰淇淋里的“隐形糖分”。

科学家翻阅了2004年到2019年间美国家庭的食品采购记录,再结合各地的天气数据(如温度、湿度、风速和降雨)进行比对,结果发现了一个清晰的模式:天越热,人们越爱买含糖饮料和冷冻甜品。这些冰凉、甜腻的食物仿佛成了对抗酷暑的“精神安慰剂”。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人们的饮食选择可能更容易受限于价格和便利性,而在夏季,含糖饮料和冷冻甜点往往是性价比高、易获取的“解渴解馋”方案。另一方面,高温带来的生理渴求,叠加经济与社会资源的不足,让部分群体在气候变化面前显得格外脆弱。

科学家进一步预测:如果全球持续升温,到2095年,当全球平均气温比工业革命前高出约5摄氏度时,美国人平均每天可能要多摄入近3克的添加糖,相当于每天多喝半口可乐的糖量。

对这场“甜蜜负担”,千万别掉以轻心。长期过量摄入添加糖,是肥胖、Ⅱ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病的加速器。而气候变化,正通过改变人们饮食行为,悄悄撬动公共健康的根基。

值得警惕的是,在全球许多地方,高温与高糖饮食的组合拳,正在加剧营养不平等。研究提醒人们:应对气候变化,不能只盯着冰川融化和极端天气,还得看看冰箱里放了什么。

未来的气候适应策略,或许不仅要建更高的防洪堤,也要设计更健康的食品政策,比如在高温季节增加对健康饮品的补贴,或在社区推广清凉又低糖的饮食方案。毕竟,当天气越来越热,人们更需要“清醒”的饮食选择,而不是被糖分“麻醉”的清凉幻觉。

 

 

 

基因编辑技术为唐氏综合征治疗提供新思路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据新华社东京电(记者钱铮)日本三重大学等机构研究人员组成的团队日前在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交叉学科》上发表成果说,他们借助基因编辑技术去除了唐氏综合征患者细胞中多余的21号染色体,并确认了相关结果。这项技术如果发展成熟,将有助研究人员未来找到唐氏综合征各类并发症的预防和改善方法。

本项研究中,团队从唐氏综合征患者皮肤中提取成纤维细胞并以此培育出诱导多功能干细胞(iPS细胞)。接着,他们应用染色体工程学培育出3种iPS细胞,这3种iPS细胞分别被删除了3条21号染色体的其中一条。以对这些细胞的全基因组测序结果为基础,研究人员提取出每条21号染色体所特有的供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识别的序列。以提取的这些序列信息为基础,研究团队构建起可将目标21号染色体从多个点位切割的CRISPR/Cas9系统。用这一系统处理唐氏综合征患者的iPS细胞,能以高至37.5%的准确率去除目标21号染色体。研究人员详细分析了已去除多余染色体的iPS细胞,包括其基因表达模式、细胞增殖速度以及对活性氧的处理能力等。结果发现,这些细胞的特性已恢复正常。研究人员还确认,iPS细胞以外的分化细胞、如成纤维细胞以及非分裂细胞中,也可以用CRISPR/Cas9系统去除染色体。

不过,公报也表示,目前这项技术还处于体外细胞实验验证概念的阶段,还存在一些缺点,今后需要研发不依赖切割的更安全的染色体去除技术。

 

 

 

这些破伤风的认知误区,你了解多少?

来源:科技日报  记者:韩荣

 

日常生活中,人们对破伤风存在诸多认识误区。对此,科技日报记者采访相关专家正本清源,介绍科学防护方法。

误区一:由生锈物品造成的伤口才会引发破伤风

很多人认为,只有带铁锈的物品造成的伤口才会引发破伤风,但事实并非如此。

中国疾控中心研究员郑徽告诉记者,在日常生活中,穿刺伤、烧烫伤、挤压伤,以及动物致伤,都是常见的感染途径。

“由于可导致破伤风的破伤风梭状芽孢杆菌在自然界中广泛分布,因此只要皮肤或黏膜存在破口,破伤风梭状芽孢杆菌就有机会进入到体内,在缺氧环境下大量繁殖就会引发破伤风。”中国人民解放军北部战区总医院急诊医学科主任医师金红旭指出,有皮肤或黏膜外伤或破损史的病人;皮肤、黏膜或软组织存在细菌感染史的病人;有消化道破损病史的病人,都可能患上破伤风。破伤风存在潜伏期,感染破伤风芽孢杆菌未必立即发病,但芽孢可潜伏数月。一旦发病则极为凶险,重症患者会出现喉痉挛、窒息、肺部感染及器官功能衰竭,属于致命性极高的危重疾病。

金红旭强调,一些病例没有明确损伤或明显伤口,但如果被其他细菌感染,也可能造成厌氧环境,从而促使破伤风杆菌芽孢发芽滋长并产生外毒素,形成隐源性破伤风。

误区二:受伤24小时后注射破伤风针或疫苗无效

一些人认为,受伤后必须在24小时内注射破伤风针或疫苗,否则就达不到预防破伤风的效果。但事实真的如此吗?

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急诊医学中心党支部书记、副主任冀兵说:“虽然越早注射越好,但只要未发病,注射‘破伤风针’或疫苗均有预防效果,没必要因时间延误而过度担忧。”

人体免疫系统具备记忆和反应功能。在破伤风杆菌感染尚处于潜伏阶段时,及时注射破伤风针或疫苗,其抗原成分能够激活机体的免疫记忆,迅速生成大量特异性抗体。这些抗体可在破伤风杆菌产生的毒素尚未大量形成或与神经组织结合之前,将其有效中和,从而预防临床疾病的发生。

即使受伤超过24小时,只要尚未发病,注射破伤风针或疫苗仍具有预防意义。破伤风的潜伏期通常为3—21天,机体一旦识别到抗原,免疫系统便会启动应答。虽然尽早注射能为免疫系统留出更充分的反应时间,但后期注射仍可增强免疫应答,有效降低发病风险。

误区三:儿时接种破伤风疫苗能终身免疫

一些人儿童时期接种过百白破疫苗,成年后认为自己接种过疫苗已实现终身免疫,因此受伤后无需再注射破伤风针或疫苗。但事实果真如此吗?“注射破伤风疫苗可有效预防破伤风的发生。”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呼吸与感染性疾病科主任医师李侗曾介绍,接种疫苗能使机体产生体液免疫应答及特异性保护免疫。当再次接触破伤风梭状芽孢杆菌时,机体可迅速识别并启动免疫反应,抑制和清除病菌,从而预防破伤风的发生。他说,2024年中华预防医学会发布了我国首个《破伤风高风险人群主动免疫制剂使用专家共识》。该共识指出,我国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使用百白破三联疫苗,并于1978年将其纳入计划免疫范围。

尽管这种主动免疫为预防破伤风增添了一道“安全锁”,但冀兵指出,破伤风疫苗无法保证终身免疫,其抗体水平会随年龄增长而衰减。保守估计全程接种后的最佳保护期可持续5至10年。

如既往已完成破伤风疫苗全程免疫,无论伤口类型如何,距最后一次接种超过10年均需加强接种。若虽未满10年但超过5年,且此次伤口属于严重污染(如被泥土、粪便、唾液污染)或较深伤口(如刺伤、挤压伤、烧伤等),为维持有效抗体水平以预防感染,建议及时加强接种1剂破伤风疫苗,避免因抗体水平不足而无法抵御破伤风杆菌感染。

“部分破伤风感染高危人群有必要接种加强针。”冀兵介绍,2024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的《非新生儿破伤风诊疗规范(2024年版)》明确建议:潜在外伤高危人群,如军人、警察、消防员、野外工程人员、建筑工人、农林牧渔从业者、运动员、户外运动爱好者、旅行者及厨师等,应尽早完成暴露前破伤风疫苗免疫。对于持续暴露风险人群,建议每10年加强接种1剂。

 

 

 

农药残留检测专家:三个方法有效降低水果农残

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北京9月11日消息(记者 雷妍)为了防治病虫害,水果在种植过程中可能会喷施农药,或多或少会有农药残留。水果中残留的农药是否危害健康?有没有一些简单的方法来降低农残?农药残留检测领域专家、中国质量检验检测科学研究院农产品安全研究中心研究员陈辉给出解答,并就“降低水果中的农残”给出具体方法。

“农药残留只要不超过限量标准,就不必担忧给人体带来健康风险。”陈辉介绍,市场上,正规渠道购买的绝大部分水果农药残留都不会超标。

如果消费者担心水果上残留的农药,陈辉提示,可以采用以下三个方法,最大程度去除农残。

1.储存。

随着放置时间的延长,水果上残留的农药会不断降解。一些放得住的水果,如香蕉、猕猴桃、柑橘等,可以在室温放置几天,一方面可以使水果继续熟化,另一方面,农药也会持续降解。

2.水洗浸泡。

已有研究证明,经过清水冲洗后,一些水溶性的农药去除率最高可以达到70%,例如苹果中经常检出的啶虫脒。一些时令易腐烂的水果,比如桑葚、杨梅等,用水简单冲洗后,再用清水浸泡10分钟左右,表层的水溶性农药就基本去除了。

3.去皮。

去皮虽然会损失一些营养成分,但对于去除水果表皮的农药残留非常有效。大多数脂溶性农药容易分布在水果表层的蜡质层,例如,柿子中的脂溶性农药杀螟硫磷,用水清洗的效果并不明显,但去皮之后,可以去除掉92%的农药残留。

陈辉介绍,在正规渠道购买的水果,基本都是安全的,不必过度担忧。

 

 

 

美媒:Z世代为何不再热衷饮酒

来源:环球时报

 

美国《华尔街日报》9月9日文章,原题:Z世代为何不再热衷饮酒   健康热潮席卷而来,人们普遍开始关注自身健康。对其中部分人而言,酒精需要格外警惕。饮酒量下降是Z世代的特征之一。

不少年轻人认为,现在健康成为新的“时尚”。目前达到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运动指南标准的美国人比例,已从2008年的18%上升至2018年的24%。麦肯锡的一份报告显示,专注于睡眠、健身和心理健康的健康产业市值已达2万亿美元,自2021年以来增长约33%。并非所有健康产品或理念都有科学根据。然而在Z世代消费者的推动下,这股潮流依旧势头不减,健康关切甚至已融入政治与社会观点之中。

在Z世代眼中,酒精被看作是导致焦虑、抑郁和成瘾的因素。但实际情况要更复杂。2025年的一份报告显示,在达到法定饮酒年龄的年轻人中,过去6个月内有饮酒行为的比例从2023年的66%上升至73%。尽管如此,“适度”仍是他们的首要原则:65%的Z世代表示计划今年减少饮酒量,39%的人则打算开启 “无酒精生活”。经济压力也在影响他们的饮酒习惯。面对不断上涨的住房成本、日益沉重的教育债务,以及20岁至24岁人群中8.3%的失业率,许多Z世代消费趋于谨慎。近半数Z世代推迟了大宗商品的购买计划,与父母同住的情况也十分普遍。

也有人认为,在上世纪80年代的影视作品中,手持啤酒聚会的场景很常见。而如今缺失的并非啤酒,而是朋友。Z世代是孤独的一代。由于社交媒体、电子游戏和日益加剧的两极分化,这代人没有像前几代人那样深厚的面对面的友谊。甚至即时通信工具也削弱了与人见面的需求,从而导致聚会减少,自然也就不再需要酒精这类东西来推动聚会的进行。

这些现实因素促使他们更理性地对待饮酒。而数字化的社交生活进一步削弱了酒精在传统社交中的作用。这些趋势共同表明,Z世代正在悄然重塑饮酒文化。(徐杨译)

 

 

 

中国 国家卫健委:将推出面向适龄女生HPV疫苗接种服务 并将HPV疫苗纳入免疫规划

来源:环球网

 

【环球网报道 记者 李青云】9月11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

国家卫生健康委副主任、国家疾控局局长沈洪兵在会上提到,今年国家还将推出面向适龄女生的HPV疫苗接种服务,并将HPV疫苗纳入国家免疫规划,保护女性健康。同时,在全国推进电子预防接种证建设应用,优化预防接种单位布局,方便群众就近接种,鼓励地方推出分时段预约、周末接种、特殊人群上门接种等政策,满足群众多样化接种需求,让群众少跑路、少等待,显著提升群众满意度。

 

 

 

中疾控最新报告:流感病毒阳性率小幅上升,新冠在北方省份仍居首位 

来源:搜狐健康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昨日发布了最新的全国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哨点监测情况。2025年第36周(2025年9月1日—9月7日),全国哨点医院门急诊流感样病例呼吸道样本检测中,流感病毒阳性率出现了小幅上升,较上周(2025年8月25日—8月31日)增加了1%。北方省份哨点医院检测阳性率最高的病原体为新型冠状病毒,南方省份为普通冠状病毒。总体来看,近期新型冠状病毒检测阳性率总体呈波动下降趋势,呼吸道合胞病毒检测阳性率波动上升,普通冠状病毒检测阳性率持续上升,流感病毒和其他监测的呼吸道病原体阳性率总体处于低水平。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提示,当前,呼吸道传染病疫情总体处于较低水平。但托幼机构、中小学校等重点机构人群密集,容易出现聚集性疫情,应注意防范呼吸道传染病,建议采取以下防护措施:

1、保持良好卫生习惯: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毛巾或手肘遮住口鼻;注意手卫生,避免用不洁净的手触摸眼、鼻、口,以减少病原体传播风险。

2、倡导健康生活方式:要均衡饮食、适量运动和充足休息,增强身体免疫力。出现发热、咳嗽或其他呼吸道感染症状时,与人接触要佩戴口罩,保持室内良好通风;根据需要及时就医。

3、科学佩戴口罩:在就医过程中需全程佩戴口罩;在人群密集场所或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如飞机、火车、地铁等)时建议佩戴口罩,尤其是老年人和一些有慢性基础性疾病的患者,减少感染风险。

4、积极主动接种疫苗:免疫力较弱人群(如孕妇、低龄儿童、老人及慢性病患者等)应根据疫苗接种指引接种预防呼吸道传染病的相关疫苗。

 

 

 

世卫组织:去年全球霍乱死亡病例增加50%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世界卫生组织12日发布消息说,全球霍乱疫情2024年继续蔓延,60个国家和地区报告逾56万病例和逾6000例死亡,分别比上一年增加5%和50%。整体病死率为1.1%。

世卫组织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发现霍乱病例的国家和地区比2023年增加了15个,98%病例发生在非洲、中东地区和亚洲。非洲的霍乱病死率从2023年的1.4%上升到2024年的1.9%。

病例数超过1万的国家和地区有12个。在非洲国家科摩罗,霍乱绝迹超过15年后卷土重来。

世卫组织说,疫情恶化的因素包括冲突、气候变化、流离失所、供水不足、卫生条件差等。

初步统计显示,2025年全球霍乱疫情继续蔓延,截至8月17日,31个国家和地区累计报告超过40.9万例霍乱/急性水样腹泻病例,包括4738例死亡病例,病例数比2024年同期减少20%,但死亡病例增加46%。

世卫组织认为,霍乱疫情扩散风险“很高”,呼吁政府、捐赠方等致力于提供安全用水和卫生设施;提供防治疾病的准确信息;在疫情暴发后快速提供治疗和疫苗接种。

 

 

 

法国近期基孔肯雅热本土传播病例持续增加

来源:新华网

 

新华社巴黎9月10日电(记者罗毓)法国近期基孔肯雅热本土传播病例持续增加。法国公共卫生署10日在官网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5月1日至9月8日,法国通报了38起基孔肯雅热本土传播事件,累计病例达382例。

这些病例主要集中在法国较为温暖的南部区域,包括普罗旺斯-阿尔卑斯-蓝色海岸大区、科西嘉岛等往年传播流行地区。此外,今年疫情首次扩展至更北的大东部大区和勃艮第-弗朗什-孔泰大区。

公报说,法国今年基孔肯雅热传播量大、出现早,主要与法国在印度洋的属地留尼汪岛及印度洋地区流行的一种对白纹伊蚊高度适应的病毒毒株有关。

据世界卫生组织介绍,基孔肯雅热主要由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传播,患者会出现发烧、关节痛、肌肉疼痛、头痛、皮疹等症状。大多数患者在患病一周后可以康复,但关节痛有时会持续更长时间。

 

 

 

希腊两个月报告75例西尼罗病毒感染病例 5人死亡

来源:新华网

 

新华社雅典9月11日电(记者陈刚)希腊国家公共卫生组织10日通报,希腊今年共确诊75例西尼罗病毒感染病例,其中5人死亡。

今年7月,希腊报告今年首例西尼罗病毒感染病例。在过去的两个月中,包括雅典在内的希腊全国18个地区的34个城市陆续报告西尼罗病毒感染病例。过去一周新增确诊病例8例,包括两例境外输入病例。

通报称,在75例确诊病例中,62例出现脑炎和脑膜炎等神经系统疾病症状。5例死亡病例年龄范围在72岁至86岁。

希腊国家公共卫生研究所警告称,接下来很可能还会有新的感染病例出现,及时实施流行病学监测和灭蚊防控措施是控制西尼罗病毒传播的最有效手段。

西尼罗病毒通常由鸟类携带,经蚊子传播给人类或其他哺乳动物。感染者通常有发烧、身体疼痛、恶心、呕吐等症状,但老人、慢性病患者和免疫力低下人群感染后可能并发脑炎或脑膜炎等,甚至死亡。

 

 

 

日本确诊一例猴痘病毒“分支Ib”毒株感染病例

来源:新华网

 

新华社东京9月16日电(记者钱铮)日本厚生劳动省和神户市16日确认,神户市一名女性感染猴痘病毒“分支Ib”毒株,这是日本国内首次报告猴痘病毒该毒株感染病例。

根据厚生劳动省和神户市当天发布的新闻公报,这名20多岁的女性本月12日前往神户市内医疗机构就诊。神户市健康科学研究所经病毒检测后,于13日确认这名女性感染了猴痘病毒“分支Ib”毒株。

公报说,这名女性近期曾前往非洲,其症状包括皮疹、水疱、发热和淋巴结肿胀,目前状态稳定。

猴痘是由猴痘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主要通过与猴痘患者密切接触感染。多数感染者会在几周内康复,但也有感染者病情严重甚至死亡。“分支Ib”毒株是猴痘病毒毒株“分支I”的变异株,2023年在刚果(金)出现并迅速传播,后蔓延到其他国家和地区。

世界卫生组织9月5日宣布,猴痘疫情不再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但非洲疾病预防控制中心9月4日决定,猴痘疫情仍构成非洲公共卫生紧急事件。

 

 

 

加沙医疗系统濒临崩溃 希法医院再遭疏散令威胁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在持续近两年的冲突中,加沙地带医疗系统遭受了严重破坏。近期以军对加沙城军事行动加剧,当地的医疗机构和病患再次面临灾难性的威胁,而加沙地带最大的医院之一希法医院,也再度面临被强制疏散的困境。

总台报道员 穆罕默德·塔夫什:希法医院早已因以军的袭击遭到严重破坏,目前仅以战前10%的运转能力维持运作。如今,以色列军方再度施压希法医院以及其他多家医院,要求其撤离数千名病患及医疗设备转移至加沙地带南部,并威胁称若不配合将强制关闭医院。但加沙南部的医院已严重超负荷,根本无法再接收更多病患,这些医院也无法发挥全部医疗能力,如今数千名病患面临威胁,命运未卜。

希法医院,曾是加沙地带最大的综合性医院,但在经历持续近2年的冲突之后,希法医院连续多次被迫停运。今年3月,希法医院在联合国和世卫组织的支持下恢复工作,但由于各类物资严重短缺,目前病患只能在空地上搭建的临时病房内接受治疗。

希法医院医疗主任 哈桑·沙阿尔:希法医院现在仅有14张重症监护床位,且全天满员,病患分流极为困难。医院设有4间手术室,全天运作,每日进行约45至55台手术,将这些服务转移至别的地区几乎不可能。

伤者 马哈茂德·代布斯:我们都是手无寸铁的平民,我们在加沙地带南部能去哪里?根本没有医院能容纳我们。尽管这里医院服务有限,也缺乏药品,但至少还有医生来照料我们。

伤者 叶海亚·亚兹吉:我们现在的处境虽然艰难,但至少还算稳定。南部没有药品,没有医疗机构,没有医生,没有设备,我们为什么要去南部,又该如何接受治疗?

联合国方面此前指出,目前加沙地带南部的医院已严重拥挤,医护人员超负荷工作,同时缺少床位、药品与基础设施,无法承担北部病患的大量转移,如果以色列全面开始对加沙城的军事进攻,并强制迁离或关闭医院,对当地存量医疗资源的冲击将是灾难性的,整个加沙医疗系统和平民生命安全都将面临严峻挑战。

 

 

 

中国-塞拉利昂“第一目击者”急救培训中心正式启用

来源:新华网

 

新华社阿克拉9月11日电(记者高剑飞)弗里敦消息:首个中国-塞拉利昂“第一目击者”急救培训中心10日在塞拉利昂首都弗里敦的中塞友好医院正式启用。该项目旨在系统性提升当地应急能力。

  9月10日,中国第26批援塞拉利昂医疗队成员指导当地学员进行心脏复苏培训。新华社发(中国第26批援塞拉利昂医疗队供图)

9月10日,中国第26批援塞拉利昂医疗队成员指导当地学员进行心脏复苏培训。新华社发(中国第26批援塞拉利昂医疗队供图)

出席活动的中国驻塞拉利昂大使王擎表示,中国将持续深化援外医疗实践,助力塞拉利昂医疗卫生事业高质量发展,让中塞友谊在守护生命的合作中愈发深厚。

塞拉利昂卫生部首席医务官萨蒂·肯内代表塞卫生部长肯定了塞中医疗合作成果,指出培训中心的启用为塞方构建自主急救体系提供了关键支撑,期待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强化两国在医疗人才培养、技术交流等领域的合作。

当天,湖南省卫生健康委向塞拉利昂捐赠医疗物资,中国第26批援塞拉利昂医疗队开展世界心脏日科普宣传与心脑血管疾病义诊。

 

 

 

世卫组织在刚果(金)开展埃博拉疫苗接种工作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记者:周涛

 

当地时间9月14日,世卫组织宣布,刚果(金)政府已开始在该国开赛省布拉佩地区埃博拉疫情暴发中心进行疫苗接种工作。

首批疫苗共400剂,接种人群为与埃博拉患者有过接触的人员及一线应急响应工作人员。世卫组织目前已派遣48名专家前往疫区协助开展检测、临床护理、感染预防和后勤工作。未来将会有4.5万剂疫苗陆续运往该国。

当地时间9月4日,刚果(金)卫生部宣布该国暴发新一轮埃博拉疫情,目前已有28例疑似病例和16例死亡病例。(总台记者 周涛)

 

 

 

苏丹霍乱疫情呈激增态势 累计感染11733人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北京9月15日电 喀土穆消息:当地时间9月15日,苏丹流离失所者和难民营协调组织发言人亚当·雷加尔(Adam Regal)表示,该国从今年6月开始的霍乱疫情目前形势严峻,已累计感染11733人,并造成454人死亡。

综合《苏丹论坛报》等媒体消息,雷加尔表示,本轮霍乱疫情造成的死亡人数正在激增,特别是该国达尔富尔地区堪称“重灾区”,仅9月13日、14日两天内就有25人因此丧生。

位于北达尔富尔州首府法希尔以西约60公里处的塔维拉地区已记录5417例确诊病例和78例死亡病例。此外,霍乱疫情还在杰贝尔马拉、扎林盖和尼亚拉达尔等地继续蔓延。

雷加尔警告说,由于医疗用品短缺和一些医疗中心缺乏静脉注射解决方案,霍乱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苏丹传播。雷加尔说,人道主义组织、当地志愿者和苏丹当局正在做出巨大努力来抗击这场疫情,但依旧面临着诸多挑战。为此,他呼吁世界卫生组织和其他国际组织或机构,对苏丹施以援手,加大力度应对此次疫情。

另据苏丹通讯社报道,“苏丹医生网”亦表达了对霍乱疫情的严重担忧,将其描述为“灾难性”程度,理由是苏丹医疗系统薄弱、资源有限和持续的洪水灾害等。

扫一扫即可下载客户端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