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四川省长宁县将推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作为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抓手,走出了一条“服务强基、产业兴村、岐黄惠民”的特色发展路径。2024年,长宁县顺利通过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示范县评审,并创建为四川省健康县,以中医药深度赋能乡村振兴。
编织中医药服务网守护群众健康梦
曾经,长宁县基层群众若想得到高质量的中医药诊疗,需长途奔波前往县城甚至更高一级的中医医疗机构,劳神费力。
为打通中医药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长宁县建立了“县镇村三级联动”中医药服务体系,在县级中医医院设置治未病中心,13个乡镇卫生院全覆盖设置中医馆,322个村卫生室全面提供中医药服务。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中医药服务,实现了从“看病难”到“家门口就医”的跨越。
长宁县还聚焦群众多元化的中医药服务需求,推出57个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在长宁县中医医院开展杵针、雷火灸等20余项中医特色技术,并将10余项特色技术下沉基层,越来越多的基层居民亲身感受到中医药在预防、治疗和康复中的功效。如今,长宁县域内就诊率达90%,中医药已然成为守护群众健康的坚固堡垒。
深耕中药材种植田铺就农民致富路
蜀南竹海,郁郁葱葱,一株株淫羊藿在竹林下茁壮生长。正是这一抹抹绿色,鼓了当地农民的钱袋子。
以前,长宁县部分乡村产业结构单一,村民们守着微薄的收入,致富之路漫长而艰辛。为打破这一困局,长宁县推行“院校专家+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建成8个中药材种植合作社,发展林下淡竹叶、淫羊藿、基地金银花等30余种药材种植,种植面积达10万亩,年产值超5000万元,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
“我把我的土地入股给专合社种植中药材,空闲时候来做点工,不仅每个月有收入,年底的时候还有土地入股分红,这对我们家来说帮助很大。”一位正在中药材种植基地劳作的村民说。为确保农户共享产业发展红利,长宁县创新建立“土地流转+务工+分红”的利益联结机制,5000余农户从中受益,年均增收2000元。其中,林下种植的柔毛淫羊藿表现格外亮眼,亩产价值高达1.8万元。
同时,该县高标准打造中药材小微园区,构建集种植、粗制、精制、销售为一体的“种产销”全产业链条。目前,年加工品种达250余种,带动产业链增值超千万元,实现了从单纯种植到多元发展的华丽转身,让中药材不仅“种得好”,更能“卖得俏”。
如今的长宁,让绿水青山实实在在地转化为金山银山,引领众多农民踏上致富的康庄大道。
打造中医药特色牌奏响文旅融合曲
拥有世界上集中面积最大的天然竹海,让长宁县如一块翡翠碧玉,镶嵌在四川盆地南缘。作为四川省“天府旅游名县”,长宁县坐拥蜀南竹海、花海等旅游资源。为挖掘资源潜力,长宁县巧妙地将中医药与旅游深度融合,精心打造出“竹海康养+药膳体验”的特色旅游品牌,推动旅游产业实现转型升级。
长宁县整合各类景区资源,构建起集生态观光、康养度假、中医药文化体验于一体的全域旅游格局。游客漫步在景区,既能沉醉于自然风光的旖旎,又能感受中医药文化的独特魅力。中医养生讲座、药膳品尝、针灸推拿体验等活动精彩纷呈,吸引着大批游客纷至沓来。目前,长宁县年接待游客量超500万人次,长宁蜀南花海成功创建“四川省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成为川南地区生态康养旅游的璀璨明珠。
如今,“信中医、爱中医、用中医”在长宁县乡村已成为时尚潮流,中医药文化也成为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一抹亮色。
从“治病救人”到“产业富民”,从“文化传承”到“生态振兴”,长宁县在中医药助力乡村振兴的道路上硕果累累。长宁县将持续深化“中医药+”融合发展,推动优质中医医疗资源下沉,让中医药在乡村振兴的舞台上绽放更加耀眼的光芒,成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金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