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药业出口:浓缩异形片、浓缩丸、颗粒剂、饮片和中医药器具等
医疗资讯 我要投稿
尼玛拉毛:15年暖了牧民心
作者:张霄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2025-09-01 [医疗] [医疗资讯]
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甘德县柯曲镇卫生院院长尼玛拉毛获2025年“最美医生”称号——

 

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甘德县柯曲镇,位于平均海拔超4000米的高原上,这里的牧民说起镇卫生院,从不说“柯曲镇卫生院”,而是会亲昵地唤它“尼拉曼康”(意即“尼玛拉毛医院”)。

近日,在中央宣传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公布的2025年“最美医生”名单中,就有柯曲镇卫生院院长尼玛拉毛的名字。

2010年主动请缨从甘德县人民医院业务骨干岗位,调往连基本药品都没有的镇卫生院,到如今带领团队建成集中(藏)医、西医于一体的综合性医疗机构,她用15年光阴,在雪山草原间织就了一张守护健康的网,也让“曼巴尼拉”(藏语“好医生尼玛拉毛”)的名字,成了牧民心中最踏实的依靠。

 

 

“从0到1万余人次的突破”

 

“当时柯曲镇卫生院刚由两个乡镇的卫生院合并新建,领导劝我‘没设备、没人手,开不了诊’,可我想,甘德县人民医院里十个患者有七八个是柯曲镇的牧民,那里才是我该去的地方。”回忆起2010年的决定,尼玛拉毛的语气里仍有当年的执拗。

尼玛拉毛初到卫生院时,全院只有一间10平方米的屋子,诊疗设备只有听诊器和体温计,医护人员加起来不到5人,连一片感冒药都没有。有老患者从县医院追来,拉着她的手说“你给看看孩子吧”,她只能红着眼眶解释“我没药,开不了处方。”

这样的困境持续了几个月,直到当时的柯曲镇党委书记和镇长主动找她谈话:“你是专业人才,不能荒废技术,我们能帮你做什么?”尼玛拉毛抓住机会说:“我只要两排药架,把药品摆上去,我就能干活。”

镇里从紧张的经费里挤出钱拨给卫生院购买了药架。尼玛拉毛又转身找甘德县藏医院的老师“化缘”:“我们没经费,但能为牧民服务,您能不能先给些藏药?”甘德县藏医院的老师被她打动,当即答应支援;她又多方奔走,说服药品供货渠道“先供药、后结账”。就这样,空荡荡的诊室里终于有了药香,她带着6名女同事组成“清一色娘子军”,开始接诊。

最忙的时候,一天要接诊60多个患者,从早上忙到傍晚。没有食堂,大家就凑钱买盒饭,为了省钱,两个人分一份;没有宿舍,就挤在诊室隔壁的小间里休息。“当时没人喊苦,就觉得能给牧民看病,值!”尼玛拉毛说。年底算账时,大家拿到了生平第一笔绩效工资,捧着薄薄的信封,几个女同志都哭了——卫生院不仅活下来了,还能为牧民创造价值。

随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青海省不断加大基层资金投入,加强基层机构建设。如今柯曲镇卫生院面貌一新,从破旧平房发展为集综合门诊、妇产科门诊、藏药浴中心、综合住院部等为一体的现代化基层医院。

硬件设施提升了,软件也要跟得上。在当地卫生健康部门和上海对口帮扶下,柯曲镇卫生院建成联通青海省三甲医院和北京、上海等医院的远程会诊系统,医护人员定期进行医护系统化分层培训、开展岗位技术练兵等,不断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质量。

“现在我们辖区1.1万常住居民,年门诊量能达到1.4万人次,再也不是当年那个‘没药的卫生院’了。”尼玛拉毛的语气里满是骄傲。

 

 

“中藏医药暖了牧民心”

 

“我本来是西医儿科医生,但在基层,不能只盯着一个专科。”尼玛拉毛说,看到牧民受高原病、慢性病困扰,她开始自学中(藏)医,慢慢摸索出“西医诊断、中(藏)医辅助”的协同疗法——这成了柯曲镇卫生院最鲜明的特色,也成了牧民口中“见效快、花钱少”的秘诀。

在高原牧区,儿童秋季腹泻是常见病,尼玛拉毛在治疗时尝试加入中医适宜技术:给患儿做穴位艾灸、指尖放血,再配合藏药调理。“有个轮状病毒感染的孩子,来时又吐又拉,脱水严重,我们用这个方法,两天就不腹泻了,三天就痊愈了,家长专门送了哈达来表示感谢。”她说。

牧区妇女高发的慢性盆腔炎、阴道炎,也是她的“攻关课题”。她用西医手段检测病因,再搭配中医针灸、藏药方剂,疗效口口相传。尼玛拉毛回忆,有个牧民大姐治好后,拉着10个姐妹来就诊,后来这10个人又带来更多患者。“她们说‘曼巴尼拉的方法管用,花钱还少’,这话比任何荣誉都让我开心。”尼玛拉毛说。

一名78岁的藏族老奶奶多年受老寒腿折磨,走路都要拄拐杖,尼玛拉毛给她做了西医检查,确诊为风湿性关节炎后,予以能秀疗法以及针灸等中(藏)医药适宜技术治疗。7天治疗后,老奶奶试着走了两步,惊喜地说:“不疼了!”她拉着尼玛拉毛的手,跳起了多年不曾跳的舞:“之前腿疼得跳不了舞。现在腿好了,跳给你看。”

这样的暖心事,在尼玛拉毛到柯曲镇卫生院的这15年里数不胜数:有行动不便的孤寡老人,她定期带着药品上门巡诊,自费买生活用品;最远的村子离卫生院50多公里,她开车去巡诊,遇到窄路掉不了头,就和同事们一起推车,“当时不觉得怕,后来想想,万一掉下山坡就完了,但一想到牧民在等,就没空想别的。”

牧民们也用自己的方式回应她的好:有人清晨送来新鲜的酥油茶,有人在她生日时发来几十条祝福微信,有老人路过卫生院,会特意进来拉着她的手说“我想你了,来看看你”。“他们说‘今天曼巴尼拉坐诊,真幸福’,这话比任何奖金都让我有动力。”尼玛拉毛说。

 

 

“让高原医路永远有人走”

 

“牧民的健康,既要靠医术守护,也要靠观念转变;高原的医路,既要有人坚守,更要有人传承。”15年来,尼玛拉毛不仅是牧民的“健康守护者”,更是高原医疗的“文化宣传员”和“技艺传承人”。

在牧区,受传统观念影响,妇女“两癌”(宫颈癌、乳腺癌)筛查曾是“老大难”问题。

“我也是女性,知道她们的顾虑,但放任病情发展,只会更痛苦。”尼玛拉毛带着设备入户筛查,用藏语耐心解释:“我们的乳房、子宫是孕育生命的器官,要骄傲地守护它们,你爱自己,才能更好地爱家人。”

就这样,她一点点解开牧民的心结。如今,每年“两癌”筛查通知下发后,牧民们会主动到卫生院排队;有位藏族老阿爸甚至专程来找她:“我家媳妇有点不舒服,你给看看有没有必要让她来趟卫生院?”

“从‘躲着查’到‘主动查’,从‘不敢说’到‘坦然讲’,这就是最大的进步。”尼玛拉毛欣慰地说。此外,她还深入牧区、学校讲解包虫病防治知识,教牧民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她用通俗的语言普及预防常识,让健康理念扎根草原。

在带教传承上,尼玛拉毛更是倾囊相授。近年来,尼玛拉毛在镇卫生院带教着11名大学生村医。她的“课堂”不在会议室,而在诊室、病房和巡诊的草原上。看诊时教年轻医生辨证思路,给老人做慢病随访时教他们记录技巧,遇到中(藏)医治疗案例,就手把手教他们针灸手法、藏药调配。“医学生先学‘德’,再学‘术’,要让他们知道,基层医生不仅要会看病,更要懂牧民。”她说,“这些孩子是草原的未来,我要把经验毫无保留传下去。”

雪山巍峨,草原辽阔,尼玛拉毛的身影仍然在牧区穿梭——她用15年时间证明,最美的医魂,在贴近牧民的每一次耐心的问诊里,在每一剂有效的中(藏)药里,在牧民口中那句沉甸甸的“曼巴尼拉”里。

扫一扫即可下载客户端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