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母亲94岁,天疱疮合并反复感染,在这里用中药调理加西医抗感染治疗,现在已经能自己坐起来了!”患者家属的感慨,道出了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老年病科“西医救急、中医固本”的诊疗特色。
数据显示,2023年辽宁省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比达29.4%,高出全国8.3个百分点,已经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在深度老龄化社会下,老年群体对“看得好病、住得舒心、活得有尊严”的需求愈发迫切。
伴随着当下严峻的人口老龄化挑战,这里以临床医疗为主体,以提高中医药临床疗效为核心,以继承发扬中医药特色优势为重点,为老年患者打造了中西医“双保险”健康防线。
当94岁高龄遭遇急性心肌梗死、高度房室传导阻滞,再加上重度阿尔兹海默症带来的沟通困境,这样的“死亡三重奏”,几乎宣判了王奶奶生命的倒计时。然而,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老年病科的医护团队,用精湛医术和无畏担当,在生死线上为患者夺回生机。
老年病科主任杨莺介绍,术前,他们对患者的心功能、肝肾功能、认知状态等进行了全面评估;术中,凭借熟练精湛的操作稳扎稳打;术后,给予中西医结合个性化治疗和护理。最终,这场高难度手术实现了“零并发症”的美好结局。如今,王奶奶病情稳定,已经能够下床活动。
“术后我母亲还服用了医院开具的‘强心宁合剂’,现在状态很好。”病房外,患者家属李女士的话语道出了许多家庭的心声。这份安心,源于老年病科的中西医协同的诊疗方案。
为充分发挥中西医结合特色优势,该科室在老年病诊疗中形成独特的治疗思路。杨莺介绍,在中医药方面,科室深度融合眼针疗法、辽派伏九贴敷、辽派膏滋、中药药浴等中医特色疗法,并根据全国名中医经验开发院内制剂,调理老年患者机体功能。在西医方面,科室依托老年常见疾病诊疗设备,如膀胱肌肉刺激仪、睡眠监测仪等,对老年慢性病进行动态监测与个体化干预。“我们力图借助中西医结合的方式,真正实现治疗‘1+1>2’效应。”杨莺说。
“以心血管疾病为例,老年心血管病患者的身体像台老机器,心脏是‘发动机’,血管是‘输油管’。支架能快速撑开堵塞血管,打通‘输油管’,解决急症;但‘发动机’因长期缺血、老化造成的损伤,得靠中药修复。”杨莺解释,支架手术一般用来解决“管道堵塞”,中医药相关疗法则承担修复“发动机”的作用,这就是中西医结合应对这类疾病的核心逻辑。
老年病科副主任王金梁介绍,根据患者术后气虚、血瘀等证型,用黄芪、人参补气,丹参、红花活血,搭配院内制剂“强心宁合剂”,可以很好改善心肌收缩力和微循环,从而缓解乏力、胸闷等症状。“这种‘西医通管道、中医修引擎’的双引擎模式,让85岁以上患者术后不仅保命,更能恢复自理,实现‘1+1>2’的效果。”
“多亏了这里的双病区模式,我父亲才能从昏迷到现在能自己吃饭。”在急性病区走廊,患者家属王女士的话语里满是感激。她的父亲85岁,因急性心衰入院,在急性病区的CCU重症监护单元接受了紧急救治,如今已转入康养病区进行后续康复。
这正是老年病科创新的“双病区联动”模式:急性病区作为“生命前沿阵地”,配备64点位中央监护系统、呼吸机等先进设备,聚焦急危重症抢救;康复病区则以中医“整体观”为指导,通过体质辨识、功能评估等生成个性化方案。“我们要让老年人既在急症时得到最快救治,又在康复中感受到中医的温润。”老年病科副主任张立说,这是应对深度老龄化的必然选择,他们需要的是全周期、有温度的健康守护。
不仅如此,科室还组建以老年医学为核心的多学科协作(MDT)团队,通过“专科细分+多学科协作”的创新模式,实现对老年共病、慢病的精准识别、评估与个体化、全周期管理。MDT团队涵盖老年心血管、痴呆、衰弱/肌少症、感染等多个亚专科,各亚专科在老年病科平台深度推进精细化建设,形成专业优势互补、协同作战的强大合力,破解“一身多病”困局。
“我们团队每天都会一起查房,从病情评估到治疗方案制定,再到康复计划安排,每个人都发挥着自己的专业所长,就是想给老人最周全的照顾。”杨莺介绍,横向上,MDT团队打破学科壁垒,对共病患者进行“疾病网络图谱”绘制,为合并冠心病、糖尿病、骨质疏松的老年患者制定“三位一体”管理方案,实现从“单病种诊疗”到“全人健康”的跨越。如今,MDT模式的应用,使复杂病情不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显著提高了老年病诊疗的精准性和有效性。
在康复病区的治疗室里,79岁的李奶奶正在接受针灸治疗。她患高血压合并轻度认知障碍,杨莺介绍:“我们在西医动态监测血压的基础上,结合中药、穴位贴敷,再用针灸改善认知功能,现在她不仅血压稳了,记性也好多了。”这样的“急慢分治、中西医接力”,已让近百名高龄患者重获部分生活自理能力。
不仅如此,科室还创新构建线上线下融合的老年健康生态圈,将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到社区和家庭。线上依托智慧医院实现远程问诊、康复指导功能,让老年患者足不出户即可享受便捷的医疗服务。线下以老年病科为枢纽,向社区延伸中医夜市、健康讲堂、慢病自我管理小组等多元化服务,惠及群众数万人次。
杨莺介绍,科室通过“科普进社区”等方式,组织老年患者参与八段锦教学、药膳制作等社群活动,形成“医院—家庭—社会”支持网络。在资源下沉实践中,将中医特色诊疗方案如熏蒸疗法、针灸技术等下沉到社区卫生站、养老院,让优质医疗资源突破物理边界,真正实现“预防—治疗—康复—照护”一体化服务,为健康老龄化提供有力支撑。
“这个床垫会自己翻身,晚上起夜走廊灯还会亮,住这儿比家里还放心!”91岁的张爷爷指着病房里的智能床垫笑着说。科室的适老细节,藏着对老年尊严的守护。
护工韩志艳演示着自动翻身床垫:“这一电动气压翻身床垫会根据患者的褥疮风险调整频率,通过压力感应实现自动翻身,减少压疮风险的同时,家属也无需整夜守着了。”
地面、浴室等区域进行了全方位防滑处理,搭配无障碍通道和适老化家具,降低老年患者跌倒的风险;走廊里的标识采用大字化设计,还配备了视觉辅助设备,方便视力不佳的老人识别;轮椅、拐杖等辅助器具统一定点摆放,并配有智能提醒功能,让老人使用起来更加便捷。“以前在别的地方住院,总担心自己看不清标识,走路滑倒,在这里这些问题都不用担心了,感觉自己行动方便多了,也更有尊严了。”张大爷笑着说。
从全防滑地面、浴室扶手到轮椅定点摆放的智能提醒,再到防摔智能床垫智能设置,这里的每一处设计都瞄准“零跌倒”“零压疮”目标。这些细致入微的设计,不仅保障了老年患者的安全,更让他们在就医过程中感受到了尊重与关怀,营造出真正“适老、护老”的人文氛围。“这些细节,就是想让老人觉得,这里不是冷冰冰的医院,而是能自在生活的地方。”老年病科护士长徐洪洁的话,道出了适老环境建设的初心——让老年人住院时,少些顾虑,多份安心。
从中西医协同的“精准诊疗+整体调理”,到双病区联动的“急病有速度,康养有温度”,再到适老环境里的“细节见初心”,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老年病科正以中医药特色为笔,为深度老龄化社会的健康答卷写下温暖注脚。正如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党委书记吕静所言:“让每位老人都能在中医药的守护下,有尊严、有质量地安享晚年,这是我们不变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