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药业出口:浓缩异形片、浓缩丸、颗粒剂、饮片和中医药器具等
医疗资讯 我要投稿
辽宁中医药“国际范”是怎样炼成的
作者:王泽烨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2025-07-25 [医疗] [医疗资讯]
构建中医药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传播图景,让更多国家民众感受中医药魅力——

在泰国曼谷,清晨的阳光透过棕榈叶洒在庄甲盛皇家大学中医门诊的玻璃窗上。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驻泰国合作办事处处长、泰国庄甲盛皇家大学中医院中方院长曹作军正在这里为泰国患者拼攀进行针灸治疗。

在斯洛伐克医科大学的教室里,当地学生跟着视频练习八段锦,身后的书架上整齐摆放着《黄帝内经》斯洛伐克语译本。这个由辽宁中医药大学与斯洛伐克医科大学合作创办的中医孔子课堂,已成为东欧民众了解中医药的重要窗口。

随着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辽宁以国家中医药服务出口基地辽宁中医药大学为枢纽,以中国—泰国中医药中心(泰国庄甲盛皇家大学)、中国—新加坡中医药中心为支点,构建中医药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传播的图景,形成覆盖亚、欧、北美、非洲的网络,让更多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民众感受中医药文化和疗效的魅力。

 

 

  • “先要扎下根,又得抗住风雨”

在2001年的泰国,中医药还被视作“替代医学”。那一年,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教授冯丽华带着中医特色技术踏上这片土地时,或许未曾想到,这一步会开启一段持续二十余年的跨国合作。

冯丽华推广的火龙疗法、针灸技术在治疗前列腺炎和风湿病上展现出独特疗效,像一颗投入湖面的石子,在泰国医疗界激起层层涟漪。泰国庄甲盛皇家大学聘请她为客座教授,开启了系统的中医教学与临床带教工作。

“最初的合作就像在荒原上种树,先要扎下根,又得抗住风雨。”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党委书记于永铎说,2007年,双方签署首个五年协议,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曹作军、刘君等首批专家团队赴泰,将《伤寒论》《针灸学》等课程搬进泰国课堂,同时开展前列腺疾病新制剂研发。

彼时,800平方米的中医门诊内,仅有血压计和体重仪等基础的医疗设备,几乎没有现代医疗设备。这份坚守在2012年迎来突破。医院率团赴泰续签协议时,发现泰方已为中医门诊增设了治疗床和中药房。2016年,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驻泰工作办公室成立,曹作军担任主任,开始系统性推进合作升级。2018年,合作从临床诊疗延伸至科研、教育、文化传播等全领域。2024年,当于永铎率团赴泰续签第四份五年合作协议时,庄甲盛皇家大学的中医门诊已能独立开展针刺、推拿、中药汤剂等全流程服务,年接诊量突破8000人次。

从单一的中医技术推广到“医教研产”一体化,从800平方米的诊区到3000平方米的综合性中医中心,从泰国患者试探性的咨询到候诊区排起长队的信任,二十余年间,四份五年协议如同四段阶梯,让中医药在泰国完成了从“陌生”到“信赖”的蜕变。

 

 

  • “不只‘送医’,更要‘育人’”

“让泰国本土人接受针灸,接受喝他们原本不认识的汤药,真的很不容易,需要中医师对中医药有相当深厚的理解和热爱,发挥聪明才智,才能将我们传统中医药文化逐渐解释、具象化给泰国患者和医生。”于永铎说,在泰国,过去想要解释“气”的运行、为什么要补气、“经络”的走向等等这些中医核心概念,是非常困难的事情。如今,中医门诊的泰方中医师李福德,已经能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向当地患者解释中医药传统文化。

李福德是土生土长的曼谷人,十年前还是对中医一知半解的医学生,赴辽宁中医药大学攻读硕士时,他曾因难以理解“三焦”的概念彻夜难眠,是导师带着他在实验室用现代解剖图对比经络走向,用沈阳冬天的供暖系统类比“阳气运行”,才让他豁然开朗。毕业回泰国时,他的行李箱里塞满了标注着泰语注解的《黄帝内经》和导师手写的病例分析。

辽宁中医药大学培养了百余位像李福德这样的本土医师,正结合各个国家独特的文化特点,让中医药概念在当地患者心中从“晦涩”变得“亲切”。

“在英语词典里,‘火龙灸’的直译是‘龙形艾灸’,但我们更愿意保留它的文化内涵,所以外国学生还是称为‘火龙灸’。”在中国—新加坡中医药中心的课堂上,辽宁中医药大学派驻的中医讲师正在给学生讲解中医药术语。

这种对文化内核的坚守,是辽宁中医药海外教育的鲜明特色。

“中医药国际化不能只‘送医’,更要‘育人’”。辽宁中医药大学国际教育学院院长刘景峰说,“作为首批国家中医药服务出口基地,辽宁中医药大学构建了一套完整的海外教育体系,充分利用海外中心平台,构建线上线下结合、来华进修与外派指导并行的中医师继续教育培训体系,不断提升海外中医师的临床技能。”

自2015年起,辽宁中医药大学面向新加坡注册中医师开展线上、线下中医师继续教育讲座,截至目前,共计培训新加坡注册中医师1.9万余人次。

据介绍,2016年至2024年,辽宁中医药大学培养来华留学学历生人数372人,生源国包括泰国、新加坡、韩国、美国、俄罗斯、马来西亚、英国、哈萨克斯坦、澳大利亚、加拿大、匈牙利、瑞典等国家和地区。

此外,学校与斯洛伐克医科大学共建中医孔子课堂,在日本、智利等地设立中医药国际合作中心(校级),与韩国、巴基斯坦、南非等国专家开展传统植物联合研究,不仅开设多层次汉语及中医文化课程,还通过学术交流、科研协作等多种方式,积极推动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促进各国传统医学的互学互鉴。

 

 

  • “激发向世界推广中医药的热情”

不久前,中医药文化夜市在沈阳火爆出圈,夜市上,一名黑皮肤的青年专注地为市民把脉,他操着流利的中文讲解“舌苔厚腻是湿气重”,偶尔还冒出东北方言,吸引不少市民上前围观。

这名叫丹尼的加纳小伙,目前正在辽宁中医药大学攻读肾内科博士学位,是一位小有名气的外国中医学生。

2012年,丹尼的母亲因肾病离世,19岁的他在悲痛之余,学医的念头在他心中愈发清晰。也是这一年,他偶然接触到中医,“不用开刀就能调理身体,还能教人怎么不得病。”丹尼说,这种“治未病”的理念深深吸引了他。多番打听,他了解到中国辽宁中医药大学在中医教育领域的深厚积淀,当即决定:“我要去中国学中医。”

研究生阶段跟着导师坐诊的经历,让丹尼真正触摸到中医的“灵魂”。“我会在导师的指导下,结合中医理论知识,通过中医四诊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在接触中医针灸之后,我用针灸治好了父亲的尿频和姐姐的痛经。这种神奇的治愈力量也激发了我向世界推广中医药的热情。”从本科起,丹尼每次假期回加纳时,都会用所学的中医知识帮助家乡民众防病养生。

“我们这里的人刚开始对中医很陌生。读研究生期间,我写了一些中医相关的学术文章在加纳发表,还受邀到当地的广播电台定期宣讲中医养生防病知识,大家对中医的认可度也越来越高。”除了在家乡传播中医,丹尼还前往西非的布基纳法索普及中医知识,让更多人了解中医、学用中医。

丹尼的故事是辽宁中医药大学接受培养的24个国家的372名学历生、220名非学历生的缩影,他们带着各自的文化背景而来,又将中医药文化的种子带回故土,在更多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催生出新的中医药“萌芽”。

从曼谷诊室的银针轻捻到斯洛伐克课堂的八段锦,从李福德用泰语介绍经络到丹尼在非洲播撒中医养生智慧,这些跨越国界的信任,根植于中医药的疗效,更源于辽宁中医药人的坚守。中医药这张凝聚着中国传统智慧的名片,在文明交融中愈发亮眼。

扫一扫即可下载客户端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