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药业出口:浓缩异形片、浓缩丸、颗粒剂、饮片和中医药器具等
医疗资讯 我要投稿
甘肃陇西:“三分田”工程推动产业“大变革”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2025-07-25 [医疗] [医疗资讯]
近年来,甘肃省定西市陇西县依托资源优势,推动中药材种植富民产业链发展——

近年来,甘肃省定西市陇西县依托资源优势,聚焦中药材种子种苗核心技术攻关,推广“三分田”工程,构建起一套完善的中药材良种“育繁推”体系。

“三分田”工程,看似简单却蕴含着科学的产业逻辑:农户每户每年育苗0.3亩,第二年产出的种苗可种植2亩中药材,以此实现种苗与药材种植的持续延续和规模扩大,形成“育苗—种植—再育苗”的良性循环。这一工程以黄芪等道地陇药为核心,推动育苗扩繁走向标准化、良种化,不仅守护了中医药产业的“绿色基因”,更通过引导龙头企业、合作社和种植大户参与规模化种植,让中药材产业成为群众稳定增收的“压舱石”。

 

  • “小”种子催生“大”成果

曾经,陇西县药材育苗存在区域不平衡,渭河沿川和南部山区以育苗为主,北部山区多为大田种植。每年种植时节,药农自行购苗,种源杂乱、质量参差不齐,导致药材品质和收益难以保证。为破解这一难题,陇西县中医药研究院率先在黄芪主产区和新增产区试点“三分田”工程,每年选取一定数量的种植户,每户投放8斤提纯选育的优质黄芪籽种,推行“户均育三分苗,来年种两亩药”模式,同时派技术人员包乡包户指导,推广地膜覆沙穴播等高效育苗技术,逐步改变传统撒播方式。

要让“三分田”结出硕果,优质种子是基础。陇西县聚力整合中医药科研力量,组建专业技术攻关团队,从根色、根型、总株型、根大小、整齐度、有效成分含量、产量等7个关键维度,持续开展黄芪等道地药材的良种选育。通过集团选育方法,一批适应性强、品质优的道地黄芪种子应运而生,为产业发展注入“源头活水”。

同时,当地还投资642万元,专项用于中药材种子丸粒化机械研发与加工工艺研究,建成了占地面积1200平方米的标准化加工车间。“我们的车间内,50余台套自动化丸粒化加工、烘干设备高速运转,年加工中药材种子能力达1000吨以上,可满足10万亩种苗繁育的用种需求。”当地种子繁育车间负责人介绍,“经过风选、色选、磁选等多道工序处理,种子净度提升至99%以上,发芽率稳定在95%以上。”这一突破直接带来了显著效益:每亩用种量减少40%以上,农户生产成本下降20%,科技正成为道地中药材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家住陇西县柯寨镇张家湾村的村民郭俊义是这一良种繁育技术的直接受益者。2024年,郭俊义领到8斤优质黄芪籽种,经过标准化加工的种子出苗率达98%以上,配合精心管理,2025年年初,三分地的黄芪苗喜获丰收。“今年挖的苗子都是三十公分左右的‘香杆苗’,8斤籽种收了300斤苗。”郭俊义算起了收益账,“只要雨水合适、管理到位,下半年鲜黄芪亩产肯定能超2500斤,按去年一斤3.6元算,一亩就能卖8000元!”

 

  • “小”举措撬动“大”产业

“三分田”的落地,离不开精细化的组织与推广。陇西县每年从重点乡镇遴选农户,无偿投放提纯选育的优质种子,推行“户均育三分苗,来年种两亩药”模式,并配套“六统一”管理:地块统一规划、统一配方施肥、统一供种、统一药剂拌种、统一播种、统一病虫害防治。从最初的零星试种,到如今年培育2000亩道地良种扩繁田,规模效应逐步显现。

在柯寨镇,“三分田”工程的示范效应尤为突出。当地通过免费投放优质种子、全程技术指导、大田良种扩繁等举措,推动道地中药材良种生产形成良性循环。如今,柯寨镇中药材种苗一等品占比达50.8%以上,亩收益超1.02万元,带动全镇中药材种植面积达4.27万亩以上,成为“小举措撬动大产业”的鲜活样本。

陇西县产业相关负责人介绍,2024年,“三分田”工程已覆盖全县17个乡镇,示范品种从黄芪扩展到黄芩、红芪等。所有籽种均经过标准化加工车间精选,保障了源头质量。2025年,全县在17个乡镇171个村落实种植户2万余户,其中黄芪育苗1万余户(每户投放良种4公斤)、党参育苗1000余户(每户1.5公斤)、黄芩育苗8000余户(每户2.5公斤)、红芪育苗900余户(每户3公斤)、柴胡育苗700余户(每户1.5公斤),规模效应持续释放。

技术服务全程跟进是关键保障。农技人员包村到户,深入田间地头提供“手把手”指导,全面推广地膜穴播育苗技术和增施生物菌肥等绿色防控技术。科学管理下,种子出苗率提升至80%以上,亩产种苗达800到1000公斤,其中一二等种苗占比超60%,累计生产优质道地中药材种子1万斤以上。

“‘三分田’投放的种子,在出苗率、抗病性、抗旱性上都远超传统育苗。”陇西县中医药研究院助理农艺师杨少杰介绍,2025年年初测产显示,黄芪种苗亩产达745公斤,黄芩639公斤,分别比传统育苗高出约25%和30%。借助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和东西部协作帮扶资金,当地指导企业、合作社和农户建成中药材种子种苗繁育核心示范基地1万多亩,带动全县种子种苗繁育总面积达6.53万亩。

自2023年以来,“三分田”工程已示范推广至35000余户,完成育苗面积超10000亩,实现了道地中药材良种生产“从少到多”的跨越。如今,陇西县中药材优良品种供应率已达70%以上,为产业升级奠定了坚实基础。

 

  • “小”种苗产出“大”收益

“三分田”的价值,最终体现在群众的“钱袋子”上。通过实施这一工程,陇西县带动农户构建起良种繁育体系,中药材种苗品质大幅提升,直接推动亩均增产20%以上,每亩增收超2000元。“三分田”真正变成致富田,让农民在土地上看到了更多希望。

陇西县德兴乡营门村村民史恩福的经历,是“三分田”工程成效的生动注脚。尽管今年上半年遭遇干旱,他家的三分地黄芪苗却长势喜人。作为示范户,他免费领到了8斤黄芪籽种,4月中旬,县中医药研究院的农技人员还到田间亲自示范黄芪地膜覆沙穴播育苗技术。“原先育苗,一分地撒二三斤籽种,全靠天吃饭。下雨后,出苗率才百分六七十,今年这么旱,换以前早绝收了。你看现在,地膜沙子保墒,出苗率超过98%,雨水要是顺时,估计能收300多斤苗子。”史恩福的话语里满是欣喜。

以“三分带动两亩”为布局,陇西县将良种繁育推广与中药材产业发展深度融合,使中药材产业跃升为乡村振兴和农民增收的“第一产业”。2024年,全县中药材全产业链产值突破381亿元,主产区农民从中药材产业获得的可支配收入占人均纯收入的60%以上。2025年,当地持续发力,建设绿色标准化种植基地4.67万亩,打造500亩以上的示范基地34个,带动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达55万亩,其中标准化种植面积44.88万亩,标准化率达81.6%,规模化、标准化发展的态势愈发强劲。

从一粒种子到万亩药田,从技术攻关到群众增收,陇西县的“三分田”工程,正以“小切口”推动着中药材产业的“大变革”,让道地陇药的“绿色基因”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强劲的生命力,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本报记者 王耀  通讯员 马国良 郑访江 刘焘)

扫一扫即可下载客户端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