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药业出口:浓缩异形片、浓缩丸、颗粒剂、饮片和中医药器具等
名医论坛 我要投稿
国医大师郭诚杰教授临床取穴特点与刺法撮要
2025-07-23 [其它] [名医论坛]

郭诚杰教授临床在诊断明确的前提下,采用三对(对病、对证、对症)治疗,其手段或针、或药、或针药并施,细研药物组方,精选穴位配伍,更究针刺手法操作,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方法体系,其应用灵活,效如浮鼓。本文就郭教授临床独特的取穴和针刺手法作以简要总结,以飧读者。

 

 

1针刺取穴,常分两组交替应用

郭教授临床诊治患者以病为先,辨证为要,顾其兼症,取穴常分两组。

1.1病种不同,组穴迥异

1.1.1乳腺增生症(hyperplasia of mammary gland,HMG)HMG

属中医学“乳癖”范畴,为青中年女性常见、多发病症,发病率约占乳腺疾病的75%,其癌变率为3%~10%。郭教授通过大量普查和临床实践,依据本病“肝郁气滞”这一病机关键和常常累及气血、脾(胃)肾的特点,治疗上提出“疏肝理气为要”,兼顾其他的治疗法则,首次将本病分为肝郁气滞、肝火、肝肾阴虚、气血双虚四型辨证。治病主穴分为胸背两组,胸组为屋翳、乳根和合谷;背组为肩井、天宗和肝俞。肝郁气滞型加阳陵泉和太冲;肝火型加侠溪和太冲;肝肾阴虚型加肾俞和太溪;气血双虚型加脾俞和足三里。两组穴位交替使用,每日1组,10次为1个疗程,4个疗程后评价疗效。患者近期治愈率为67.3%(101/150),总有效率为94.7%(142/150);1年、2年、3年后远期随访疗效,治愈率、总有效率分别为20.9%和81.4%、31.3%和92.5%、66.7%和92.2%。

1.1.2男性乳房发育症(gynecomatia ,GYN)GYN

为男性乳腺组织的一种异常发育,约占男性乳腺疾病的90%,以12~16岁和50岁以上的男性多发,其原因与体内分泌雌、雄激素的腺体萎缩速度及其分泌量和活性失调有关。郭教授认为,本病主要在于气郁、痰湿、瘀血相互凝结乳络而发,治以疏肝解郁、化痰除湿、活血祛瘀为法,治疗只辨病而不辨证。穴分两组,甲组为屋翳、乳根、合谷和太冲;乙组为肩井、膈俞、肝俞和丰隆。两组穴位交替使用,每日1组,7~10次为1个疗程。大多1个疗程见效,3~4个疗程治愈。

1.1.3乳腺纤维瘤

本病为乳腺间质组织与腺上皮增生,以纤维组织增殖为主的良性肿瘤,西医治疗采取肿体局部切除术,由于其未能纠正紊乱的女性激素(主要为雌二醇升高),易复发。郭教授认为,该病病机是在冲任失调的基础上,因肝郁气滞和痰湿凝结而成,辨证可分为肝郁气滞和痰湿凝结两型。治疗上,大凡瘤体直径在3cm及其以下、质非坚硬者则应用针刺或针药并用治疗,常获佳效。针刺取穴规律为甲乙两组穴位+辨证取穴+瘤体围刺三者结合,即两型三合取穴。甲乙两组穴位同MGH法。肝郁气滞型加外关和太冲;痰湿凝结型加足三里和阴陵泉。瘤体围刺具体刺法见3.2围刺摇摆震颤法。甲乙两组穴位轮换使用,1次1组,辨证取穴和瘤体围刺每次均用,10次为1个疗程,一般3~4个疗程瘤体多由大变小、由硬变软,有的则消失。

1.1.4周围性面瘫(peripheral facial paralysis,PFP)PFP

属针灸的优势病种,疗效多较理想。对其针刺取穴治疗,国内医者几乎均取瘫痪侧面部局部穴位而不分组。郭教授每治均分两组,一组为阳白与鱼腰、地仓与颊车互透组,另一组为丝竹空与鱼腰互透、下地仓、牵正组。两组穴位交替使用,每日1组。并依据临床表现加用相应穴位,如鼻唇沟变浅或消失取患侧迎香透地仓;人中沟歪斜取水沟透患侧地仓;骸唇沟歪斜取承浆透患侧地仓等。8~10次为1个疗程,总有效率为100.0%,治愈率达93.0%。

1.1.5不寐

郭教授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实践,认为本病病位在心脑,病机关键为阴阳失衡、气血不足,且多与心、肝、肾、脾胃关系密切,临床辨证有虚有实,多为虚实夹杂之证,治疗重在平阴阳、调脏腑、补气血。针刺取穴分两组,交替使用。A组为印堂、神门和太溪。B组为百会、四神聪、心俞和肾俞。印堂隶属督脉,针之抑阳平阴;神门、太溪为手足少阴原穴,取其交通心肾;百会、四神聪镇心安神;心俞、肾俞均为背俞,意在补益心肾,临床治疗每每显效。

1.2组穴轮刺,尽显活力

郭教授认为,针灸取穴的唯一目的在于获取较好的临床疗效,欲达此目的,不是每次针灸的穴位数量越多越好,而是取穴如同用兵,兵不在多,优选其能,穴不在多,轮换使用,更能充分发挥每组穴位的合力与潜能。实践证明,人体功效相同或相近的穴位较多,分为两组,每日1组,交替使用,其使用的总穴数量并未减少,这样既保证了诸多穴位的叠加作用,又发挥了不同穴位间差异的互补效应;两组穴位交换应用,避免了每次重复针刺同一穴位,使穴位产生疲劳出现耐受性,降低了穴位的敏感度、反应性及其效应;每次治疗刺激点的减少,更有助于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在确保临床疗效较佳的前提下,彰显了郭教授临床的用穴特点。

 

 

2取穴精少,优选其能

对常见病和疑难病症,郭教授临床取穴均较少,少则3~5穴,一般不超过13个,配伍严谨、精当。如治疗月经不调,既注重肝肾之虚实,又注重气血的盛衰和脾胃的健运。以“太冲、肾俞、次髎、足三里和三阴交”为主方,肝郁明显者加肝俞和期门;肾虚较甚者加太溪和复溜;脾胃虚弱、气血亏虚者加脾俞和胃俞;冲任失调、经行疼痛者加子宫、中极和关元以调冲任、温经止痛;胸部胀满、胸痛属肝郁者治疗常取膻中以疏畅胸中郁滞之气;肝气犯胃、气滞胃脘者则遣内关和外关以和肝胃之气;胁肋胀痛者常配伍外关、期门和阳陵泉以宣通肝胆之气。

从郭教授临床选穴少而精的特点不难看出,其所选穴位多为原穴、络穴、背俞穴、募穴、合穴、下合穴和郄穴等特定穴。这些穴位即可发挥单穴见长的作用,又可发挥组方后的配增作用,如此每次针刺治疗,既减少了刺激点,又保证了较好的治疗效果。

郭教授基于此理论曾治疗过一例男患者,59岁,无明显诱因出现夜间腘窝跳动、抽动2年余,且常因病无法睡眠,舌质红,脉细略数。辨证为肝肾阴虚,筋脉失养,治以滋肝肾之阴,柔筋熄风为法,取双侧委中、太溪和太冲,均匀提插、捻转行针(中等量刺激),留针约20min,中间行针2次,每日1次。连针5次症状消失。1个月后前疾复发,取双侧尺泽和委中,3次而愈。连续随访3年未再复发。郭教授依据《灵枢·九针十二原》“五脏有疾,当取十二原”,取肾之原穴太溪,以滋肾补阴;遣肝之原穴太冲,因肝主筋、藏血,取其泻肝阳,调肝血,熄肝风;病发腘窝,取委中以疏局部经气。复发后另选病变部位之委中,更取上肢之尺泽,意其上下对应、气血互调之理。穴位精少,数次治愈。

 

 

3笃行刺法,行针有术

临床实践表明,针刺同一穴位,其进针的角度、方向、深度以及行针手法不同,针尖、针身刺激的组织不一,其针感的有无及其强弱、感觉的性质、传导与否及其传导路线的长短、临床疗效均不同,即针刺手法是获取疗效的重要环节之一。若施术不当,即使明晰病证、配穴得当,其效必受影响,因而郭教授尤为重视。

3.1HMG进针和行针手法

3.1.1滞针颤抖外甩法

针刺胸组之屋翳、乳根时,均向外呈25°斜刺进针1.2~1.3寸,捻转得气后,拇指单方向向下捻转屋翳,单方向向上捻转乳根,即均朝乳头方向各捻转9~12次,使针体产生滞针感;再以小幅度、快频率提插、捻转30~60s(颤抖法);最后手持针柄,将针体向外甩动9~12次(幅度宜小)。该法在针刺得气后和出针前各操作1次,意在加强局部针感。

3.1.2雀啄环转法

针刺背组之天宗时,呈25°向外下方刺入1.5寸许,肝俞则向下方斜刺1寸许,均捻转得气,行小幅度上下提插12~18次(雀啄法);接着手持针柄,将针体稍微提起,分别顺、逆时针连续环转6~9次。其目的同滞针颤抖外甩法。

3.1.3痛点中心捣刺法

对于迂曲之腺管伴有轻度增生者,乳腺触诊手下呈颗粒状、压痛明显,且确诊为良性结块者,可用40mm毫针直刺,其深度以针尖到达结块中央为度,做小幅度上提下插(捣法)9~12次,以发挥散结消块之作用。

3.1.4乳腺肿块围刺法

对于肿块直径≥3cm、略硬、明确诊断属良性者,在其中央直刺一针,再从其周围向中央斜刺4~6针,以针尖均达到肿块中心为度,以促进肿块之消散。

3.1.5乳头放血法

对于HMG伴有单纯之乳头痒痛、挺立不舒者(系乳头气血郁滞、乳络不通),乳头局部常规消毒后,左手固定乳房,右手用一次性无菌7号注射针头或消毒后的三棱针,直刺乳头,其深度以刺破乳头表面皮肤有出血为度,一般5~7针,用手挤出数滴血液,每3~4d治疗1次。统计治疗的30例女性患者,近期治愈率达93.3%,显效率为6.7%,痊愈患者中1~3次痊愈者竟达85.7%,总有效率为100.0%。

3.1.6揿针内埋法

对于不能坚持就诊的乳痛症、HMG患者,郭教授采用揿针内埋法治疗。穴取双侧屋翳、乳根、期门、肝俞、阿是穴(乳块或乳痛处),将一次性揿针埋于穴位内,外用医用胶布固定,留针3d,期间患者每日按揉穴处2~3次,1次1穴按揉2~3min(手法宜轻,按揉时间不宜过长),以发挥针刺对穴位的持续刺激效应。40例患者经观察,痊愈率为50.0%,总有效率为92.5%。3.2乳腺纤维瘤进针、行针手法——围刺摇摆震颤法对于本病常采用肿块围刺法,其进针点分3组,第一组自3、6、9、12点钟,第二组自1、4、7、10点钟,第三组自2、5、8、11点钟各4个方向均呈25°角进针围刺,以针尖刺中肿块中央为度,每次取1组,3组交替使用;再将针身左右捻转,同时快速左右摇摆,反复操作3~5次,使针身产生震颤,留针30min,其间行针2次,使针身与肿块之间产生摩擦以消散肿块。

3.3GYN行针法——石磨盘转动法

治疗GYN时取40mm毫针,从后向前平刺肩井1.2~1.3寸,捻转得气后,右手紧握针尾,下压约30°,再顺、逆时针各环转10~12圈,以加大刺激,提高疗效。

3.4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三穴五点通调乳络法

治疗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主穴取双乳根、关元、双三阴交(三穴五点)。取40mm毫针,向外呈30°斜刺乳根1.2~1.3寸,捻转得气;取25mm毫针直刺关元0.8~1寸,行顺时针单向捻转3~6圈,针下有酸重感时,行重插轻提3~6次,再将针体快速上提至0.5寸许,留针30min,其间重复操作2~3次,直至局部出现热感;再取40mm毫针分浅、中、深3层直刺三阴交,每层直刺约0.5寸,每层均行小幅度提插振颤手法,再将针尖向内上方触及胫骨内侧骨膜,行小幅度提插振颤手法,局部针感多明显增强,且多有温热感。

 

 

4结语

郭教授临床针灸治病选配穴方面,继承中勇于创新。基于相同功效穴位相互配伍协同增效,反复刺激同一穴位又可产生疲劳、降低其敏感性之理,提出凡临床治病取穴多分两组,每次1组,两组交替针刺,如此更利于患者的依从和医者的操作;穴位虽具共性,更有个性特征,临床当探究个性,组成穴方,以精少为要,使其尽显其力。在针刺进针和行针手法上,因病、应位施法,创立了治疗HMG的滞针颤抖外甩法、雀啄环转法、痛点中心捣刺法、肿块围刺法、乳头放血法及揿针内埋法,乳腺纤维瘤的围刺摇摆震颤法,GYN的石磨盘转动法和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三穴五点通调乳络等手法,这些手法不仅方法独特,易于操作,最关键的是实用、临床疗效较佳,值得后辈学习与应用。

来源:《上海针灸杂志》2024年9月第43卷第9期

作者:策勒木格,陕西中医药大学;张卫华,陕西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马利波,陕西中医药大学;闫子月,陕西中医药大学

基金项目:陕西省第三届名中医张卫华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陕中医药函(2019)82号(2019022)];咸阳市2020年重点研发计划(2020k02-111);长安医学-陕西省中医药管理局学术流派传承项目[陕中医药发(2018)40号]

扫一扫即可下载客户端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