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药业出口:浓缩异形片、浓缩丸、颗粒剂、饮片和中医药器具等
名医论坛 我要投稿
国医大师杨震运用茜草治疗肝病经验
2025-07-23 [其它] [名医论坛]

茜草,原名为“茜根”,气味苦、寒,无毒,归肝经。主寒湿风痹,黄疸,补中。其功效凉血,祛瘀,止血,通经。用于吐血,衄血,崩漏,外伤出血,瘀阻经闭,关节痹痛,跌扑肿痛。生用凉血通经,炒炭止血化瘀。《内经》中载有“四乌鲗骨一藘茹丸”,乌鲗骨即是海螵蛸,藘茹即是茜草,这是茜草入药的最早记载。《神农本草经》则载有茜根,明确了药用部分为根。《本草纲目》谓:“茜草十二月生苗,蔓延数尺”“茜根赤色而气温,味微酸而带咸。色赤入营,气温行滞,味酸入肝而咸走血,手足厥阴血分之药也,专于行血活血”。《玉楸药解》曰:“味苦,微寒,入足厥阴肝经,通经脉瘀塞,止营血流溢”。茜草化学成分主要含蒽醌、萘醌及糖苷衍生物、环已肽类、多糖类、三萜类化合物等。其药理作用主要表现为有明显的促进血液凝固作用,茜草的粗提取物具有升高白细胞作用,水提取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双球菌、流感杆菌和部分皮肤真菌有一定抑制作用。同时,茜草对肝脏具有保护作用,比如其精油成分能够抑制四氯化碳引起小鼠血清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以及总胆固醇和总甘油三酯的升高。

 

国医大师杨震教授,西安市中医医院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中国中医科学院学部委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从医60余载,临床善治肝病,博采众方,古方新用,学验颇丰。总结归纳“治肝十法”,经验方40余首。杨震教授对于茜草的临床应用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配伍灵活精当,疗效显著。笔者有幸跟师随诊学习,现将导师应用茜草的经验总结如下。

凉血解毒治疗乙型病毒性肝炎

茜草味苦,性微寒,入足厥阴肝经。凉血清热,活血通经。紫草味苦,性寒,入足厥阴肝经。清肝凉血,泻火伐阳。二者相伍为用,增强清热解毒、凉血化瘀的功效。杨震教授认为茜草是治疗肝经血热的常用药,临床常将此药对用于治疗乙型病毒性肝炎。认为肝炎病毒属伏邪范畴,肝炎早期是肝气郁,只有病情深入,气郁与伏邪相结合形成“血分伏邪”,郁久化热达到“肝经血热”之际,才导致质变。主要病因为湿﹑热﹑毒﹑瘀﹑虚,病机特点为肝郁化热,热伤肝血。如能在治疗中控制“血分伏邪”和“肝经血热”,则可对乙型病毒性肝炎起到较好的防治作用。秦伯未《谦斋医学讲稿》论肝病篇曰:“肝郁证的全过程,其始在气,继则及血”“凡肝脏郁热容易暗耗营血”。故按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杨震教授指出,治疗应遵从《王旭高临证医案》“将军之性,非可直制,惟咸苦甘凉,佐微酸微辛……以柔济刚”的原则,不宜用苦寒香燥之剂。针对“肝经血热”的这一病机,治以清肝凉血解毒,自拟经验方“茜兰汤”。方中茜草、紫草咸凉入血可清肝凉血;白芍、佛手养阴柔肝,疏理肝气;败酱草、板蓝根清热凉血解毒,共奏清肝凉血、养阴解毒之效。若病毒处于高复制,加白花蛇舌草、土茯苓、虎杖、重楼,组成白茜汤,以加强清热解毒之力,必要时可加用干蟾皮2~4g;若肝郁较重时,加柴胡、黄芩;伴有血热耗伤阴液时,加生地黄、沙参、麦冬;若有肝脾肿大者,加桃仁、鸡内金、醋鳖甲。本方药物多苦寒,脾胃虚寒者慎用。

通络软肝治疗肝纤维化

茜草味苦,微寒,入肝经。凉血止血,活血祛瘀,止血而不留瘀。用于血热咯血、吐血、衄血、经闭瘀阻、黄疸。海螵蛸味咸,微温,入肝、肾经。收敛止血,涩精止带,制酸止痛,收湿敛疮。常用于吐血衄血,崩漏便血,遗精滑精,胃痛吞酸,外治损伤出血,湿疹湿疮,溃疡不敛。二药伍用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素问》卷十一“四乌鲗骨一藘茹丸”,功用益精补血,止血化瘀,主治血枯。杨震教授在肝病的治疗中喜用此药对,一是取其益精补血、化瘀软坚之功,主治血枯精竭症。因肝主藏血,血盈则木荣,故此方可补肝体。二是茜草入肝经血分,可凉血化瘀、清解血分之热。同时《本草纲目》认为,海螵蛸也入厥阴血分,具有补肾益精、收敛止血、制酸止痛、和胃敛疮,佐制活血药伤胃的功效。两药配伍可用于胃肠黏膜出血、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可补血堵漏,从源头着手。经验方“疏络化纤汤”针对肝病中肝脾血瘀用此药对以治疗肝纤维化,临床疗效显著。

肝纤维化是指肝内结缔组织异常增生的一种病变,也是各种慢性肝病的共同病理基础,杨震教授认为本病应属中医“肝痹”范畴。《内经》所谓“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景岳全书》云:“盖痹者,闭也,以气血为邪所闭,不得通行而病也”。《素问·痹论》曰:“痹在于骨则重,在于脉则血凝而不流”。基本病机为肝络瘀阻,病位在肝,涉及脾肾。治疗以通络为大法。自拟“疏络化纤汤”加减,以益气通络、软肝解毒、健脾益肾,采用攻补兼施。方中生黄芪益气血,健脾胃为君药;配主药,醋鳖甲以软坚通络,桑椹以补益肝肾,地龙以通行脉络,共为臣药;桃仁活血润燥,鸡内金健脾消积,海螵蛸制酸和胃,以防活血药伤胃之弊,共为佐药;茜草,性寒味苦,归肝经,凉血活血、祛痰通络为使药。若兼有气阴两虚者,加用《温病条辨》三才汤益气养阴。本方含活血化瘀之品,孕妇慎用。

行气活血治疗肝着病

《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篇曰:“肝着,其人常欲蹈其胸上,先未苦时,但欲饮热,旋覆花汤主之”。所谓“肝着”,就是患者经常感觉胸胁疼痛,着而不去的一种病症,此乃肝气不舒之象。旋覆花汤(肝着汤),行气活血,通阳散结,主治肝着病、肝郁而血络不通证。茜草咸、凉,入血分,归肝经,为血中之气药,可推动肝脏气血升发,有活血行血通络的作用;旋覆花降肺胃之气逆,《神农本草经》谓:“主结气,胁下满,下气”。二药一升一降,调理气机,活血通经。在各种疾病出现胁痛症状时常加用。至于葱,则取其辛通。仲景在这里正是运用肝升肺降的理论,旋覆花汤可清降肺气,升达肝气,使气机调达,肝着乃愈。黄元御《金匮悬解》云:“旋覆花汤,旋覆花行经脉之瘀,葱白通经气之滞,新绛止崩而除漏也”。杨震教授临床常合用四逆散,治肝着一类的病症,可谓其效如神。

四逆散证的方义是肝气郁结,气机疏泄失常,导致气血津液流通不畅,治宜调气疏肝解除经脉挛急以恢复肝主疏泄之功能。旋覆花汤证的病机应以气郁血滞,阳气痹结为主,属气郁及血,治疗当宗“疏其气血,令其条达,而致和平”。用行气活络、通阳散结的旋覆花汤治疗则肝着可愈。两方的不同是四逆散为单纯的气机不畅,旋覆花汤为气郁血滞。杨震教授将两方合用不仅治疗一般的肝着疼痛,临床加减化裁亦可治疗肝病。比如,针对慢性肝炎,因肝脏气血郁滞日久,疏泄失其常度,导致肝血瘀滞,痹阻肝络者,加用“青金丹香饮”(丹参、香橼、青皮、郁金),以加大疏肝理气、活血化瘀之效。针对脂肪肝,因膏梁厚味过度,加之忧思恼怒,损伤肝脾,淤浊滞留血脉和脉络之中,形成肝经郁热,浊瘀脉络者,加用“桑明合剂”(桑叶、菊花、决明子、夏枯草、怀牛膝、生山楂)以加大清肝化瘀功效;若肝热较甚时,合用化肝煎以疏肝泻热,化瘀祛浊,效果亦佳。

临证举隅

患者,男,43岁,以“困乏4年,发现胁下积块1周”于2003年10月22日初诊。患者1999年自感困乏,查乙型肝炎六项发现HBsAg(+)、HBcAb(+),病毒量高,肝功能正常,上腹部B超未见异常,曾用“干扰素”治疗3个月,因右胁疼痛,复查肝功能提示AST、ALT升高,遂停药。后间断保肝治疗。1周前B超查出脾大、门静脉增宽,遂来就诊。症见:两胁时有疼痛,困乏,情绪易怒,纳可,尿黄,大便不成形,寐差。舌质暗红,苔薄白,舌下络脉迂曲,脉弦细。肝功能:ALT214U/L,AST197U/L,白蛋白(Alb)42g/L,球蛋白(Glo)35.1g/L,白球比(A/G)1.19;HBVDNA5.6×105copy/ml;上腹部B超:①肝光点稍增密,门静脉1.3cm;②脾大;上消化道钡透:慢性浅表性胃炎;血清肝纤维化指标:透明质酸(HA)142ng/ml,Ⅲ型前胶原(PCⅢ)234mg/ml;甲胎蛋白(AFP)16.85ng/ml。

西医诊断为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重度)、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诊断为积聚(肝经血热夹瘀)。杨震教授认为其治法应凉血解毒,化瘀通络,选用经验方白茜汤加减。一诊方药如下:茜草、白花蛇舌草、土茯苓、虎杖、板蓝根、鸡内金、炒白芍、丹参、生黄芪各15g,紫草、重楼、醋柴胡、枳实各10g,炙甘草6g,醋鳖甲(先煎)12g。14剂,水煎服,1剂/d。

从二诊起,守上方,中药继以凉血解毒、化瘀通络为大法治疗半年余。半年后(2004年5月11日)就诊:患者精神好转,无明显两胁不适。舌质红,苔薄白,脉沉细。复查肝功能:A/G1.63;HBVDNA<103copy/ml;上腹部B超:肝胆脾胰声像图未见异常,门静脉1.1cm。患者病毒量控制,肝功能及血清肝纤维化指标、AFP均正常,脾脏回缩,门静脉内径复常,疾病治疗有效。

按语:乙型肝炎病毒属伏邪,可长期蛰伏肝内,在早期辨证属于肝气郁结。随着病情深入发展,通过“郁久化热”由气波及到血,气郁与伏邪相互结合形成“血分伏邪”,血热相火妄动,引起“肝经血热”,此乃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主要发病病机;气郁日久,阻滞脉络则致肝络瘀滞;邪留日久,耗气伤阴,乃致肝脏虚损,常累及脾肾。结合患者病情,辨病与辨证相结合,临床采用凉血解毒、活血通络,应用经验方“白茜汤”加减。并依据病情加四逆散调理肝脾,加用醋鳖甲、黄芪、丹参等益气活血通络之品。本病例抓住疾病本质,并坚持守法守方原则,方证相符,经治半年,疗效满意。正所谓:治疗急性病必须有胆有识,慢性病贵在守方缓图。

 

来源:《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024年第34卷第8期

作者:杨志平,西安交通大学药学院;郝建梅,西安市中医医院;窦建卫,西安交通大学药学院

基金项目:杨震国医大师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国中医药办人教函[2022]245号)

扫一扫即可下载客户端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