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渡舟教授从事中医临床及教学工作50余载,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医疗经验。刘老对心脏病的治疗,注重辨证论治,讲求圆机活法的同时,特别依据本病多为心阳虚弱、水气上冲的特点,主张用苓桂剂温阳消阴,独具创见。
刘老认为,心脏以阳气为本,《内经》称心为“阳中太阳”。心脏之所以能不息的搏动,从生到死,无有歇时,赖其有阳气的运动;心主血脉与神志,也无不依赖阳气。由于心脏以阳气为本,故心之病亦恒多阳气之病,或阳旺而心火旺,或阳虚而心火衰。但从临床实际观察,心脏病又以阳虚居多。心阳不足,坐镇无权,不能降伏下阴;若脾肾之阳亦随而衰弱,则易出现寒水泛滥,发为水气上冲,故心脏病又多见水气上冲之证。
对于心脏病之属于水气上冲者,刘老强调临床辨证要着眼主症,把握关键。刘老认为本证临床表现有以下一些特征:
水舌:舌质淡嫩,舌苔水滑。这是由于阳气虚弱、水气下而不上,津液不化所致。
水色:即面色黧黑或面见水斑。所谓水斑,即见于天庭、鼻柱两侧、两颧、两颐、颏部的棕褐色或黑褐色斑点,其色暗滞。由于水之色黑,水邪为患,故面色黧黑;且水寒久客,而心不华面,荣卫凝泣,故面生“水斑”。这种色象在临床上往往被认为是瘀血征象。
脉沉弦:沉脉主水,弦脉主饮,二者皆属阴脉,反映水寒为病。
在主观感觉方面,水气凌心则悸,阻闭心胸之阳则胸闷、短气、喘息。水为阴邪,阳虚为阴病,夜晚属阴而阳气减退,故胸闷等症有夜间加重之倾向。另外,水气上冲则头晕目眩、咽噎耳鸣、睑肿面浮,这是常见表现,故亦可作为辨证的重要指征。
对于水气上冲性心脏病的治疗,刘老主张以苓桂剂为主方。所谓苓桂剂,是指经方中以茯苓、桂枝配伍为主药的方剂,苓桂术甘汤为其基本方,是为苓桂诸剂之冠。全方取茯苓之淡渗,以利水邪之泛;用桂枝之温通,以制水气上逆,二药相伍,温阳化气,利水消饮,保养心气而宁神。白术协茯苓补脾以利水;甘草助桂枝扶心阳以消阴。诸药合和,与水气上冲性心脏病的病机甚为适应。无论是冠心病、风心病,还是肺心病或心肌炎,只要其表现具有水气上冲特征,皆可用苓桂剂化裁使用。
在具体使用时,刘老常有这样一些主要的加减方法。以症而方,若头晕较甚,其舌胖大者,是为水湿阻碍清阳,加泽泻以合《金匮》泽泻汤之义;若胸闷脘痞、呕恶苔腻等症兼见,属痰湿内阻者,加半夏、橘红;若肝气激扬,气冲作嗳,头晕目胀,加白芥子疏肝下气;若血压偏高,头目胀痛不已,则加牛膝引而下行,或加石决明、夏枯草之类;若胸闷较甚而属于寒凝者,加重桂枝以通阳,或再加厚朴以宽胸,并去白术之壅滞;若心前区疼痛控背、手臂麻木,舌有瘀斑,其脉弦迟,加红花、茜草活血脉而行瘀,是为苓桂茜红汤;若心悸明显,胸闷短气,入夜尤甚,则加炮附子、人参、生姜、大枣;心悸而烦躁者,加用龙牡等药;心悸而伴见冲气者,重用桂枝平冲降逆。刘老指出,心悸明显者应慎用牛膝、丹参之类血药,以免心悸加重。自汗者,轻则化裁原方而合桂枝汤之义;重则仿桂枝加附子汤义而加味;耳鸣重用龙牡,或更加磁石;若少气者,加太子参或人参;其重者,肾不摄纳,少气而喘,甚或面赤如醉,则去白术,加五味子,或加紫石英及补骨脂之属。
以脉而言,若脉结代,其属中气虚陷者,必须用参芪益气升提;兼见胸痛者,加用党参(或太子参)、沙参、丹参,是为苓桂三参汤;若不效,可加麦冬、五味子,以含生脉散之义;亦可仿炙甘草汤组方之法。若脉结代而舌淡白如纸、下肢浮肿,则苓桂术甘汤合真武汤或二方交替使用,并再加用党参;小便不利者,苓桂术甘汤宜去甘草,而取五苓散之法;气弱者再加党参则为春泽煎;若系水中蕴热,可酌加三石,即寒水石、滑石、生石膏,然此属权宜之计。若脉见迟缓,属阳虚寒凝且有水饮阻碍,当加参、附;若寒凝无汗者可酌情再加麻黄、细辛,合麻黄附子细辛汤之意;然既已用参,则更加周匝。脉沉迟、身疼痛者,可仿桂枝新加汤之法。脉数者,其出现于水气上冲证则仍以阳虚居多,乃阳虚阴逼,心阳虚浮所致,加人参、附子、五味子敛阴潜阳,故为必需之药;其他如龙牡潜镇之辈,亦可酌情选入方中。
【病案举例1】陆某,男,42岁。因患冠心病住院,经治2月余,病情未解。其症见心前区疼痛,憋气,心悸,恐怖欲死。每当心痛发作,自觉有气上冲于喉,则气窒殊甚,周身冷汗。脉弦而结,舌淡,苔白。
辨证:此系心阳虚衰,坐镇无权,水气上冲,阴来搏阳,而使胸阳痹塞,引起心胸作痛;水气凑心,则心悸而动;心律失调,则脉弦而结;阴霾密布,胸阳不振,故胸中憋气而喉中窒塞;水邪发动,肾阳失于约束(肾志为恐),则其人恐怖欲死。
治法:通阳下气,利水宁心。
处方:茯苓18g,桂枝10g,炙甘草6g,龙骨、牡蛎各12g。
服3剂,心神得安,气逆得平,但脉仍结,并伴有明显的畏寒肢冷现象。转方用真武汤加桂枝、甘草而逐渐恢复,因而出院。
此案已见于刘老著《伤寒论十四讲》。其病机分析甚精。心痛不用活血化瘀,以其证并无瘀血。苓桂术甘去术者,以其证见胸窒气憋;加龙牡者,旨在安神定志。后转以真武与苓桂术甘合方,以其畏寒肢冷,阳虚生外寒也。如此加减,转方之法,堪资后学。
【病案举例2】张某,男,61岁。患风湿性心脏病多年,现病甚而住院。其证见心悸头晕,面红如醉,自觉少腹有气上冲胸咽,冲时心悸与头目眩晕为甚,并且手足发冷,而治疗无效。脉弦而结,舌质淡嫩,苔则薄白。
辨证:心阳上虚,肾气不得潜藏,故冲逆于上,诸症悉生。脉弦为阴,易动水饮;传为阳虚,反使阴邪上逆,此亦病情之常而势所必然。
治法:扶阳消阴,下气宁心。
处方:桂枝10g,肉桂3g,茯苓12g,炙甘草6g,五味子10g,紫石英10g,人参6g。
此方共服8剂,所患诸症明显好转,乃出院返家。
此例以肾气不潜,虚阳上越为突出。刘老用《金匮要略》苓桂术甘汤,复加人参补元气,益肉桂、紫石英纳冲气,收效甚佳。
【评按】现代医学之心脏病多属祖国医学“胸痹”、“心悸”范畴,近年来报道本病病机多从虚、瘀立论。虚者,或为阴虚,或为阳虚,或为阴阳两虚;瘀者,瘀血内阻是也,而刘老慧眼独具,师遵仲景之旨,对心脏病的论治颇多建树。《金匮要略》云:“师曰:脉当取太过不及,阳微阴弦者,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今阳虚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阴弦故也。”刘老师承仲景经旨,认为“心脏以阳气为本,其致病又以阳虚居多。心阳不足,坐镇无权,不能降伏下阴;若脾肾之阳亦随而衰弱,则易出现寒水泛滥,发为水气上冲,故心脏多为水气上冲之证。”因而,刘老指出:心脏病多属心阳虚弱,水气上冲,治宜温阳化气,利水平冲,故以苓桂术甘汤为基本治方,临证化裁,随证变通,颇多效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