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6-17日,我们在马来西亚吉隆坡召开第六届学术大会期间,传来了几天前有国内研究者在国际顶级医学期刊《柳叶刀》发表了一篇中医治疗脑出血的临床随机双盲研究报道,作者及其所在单位都为能在影响因子在最前列的期刊发表中医研究的文章而欣喜庆功。我们仔细阅读了文章内容,实在无法高兴起来。在本次理事会上我们就此话题专门安排了时间集体讨论,大家达成一致共识,觉得有必要以我们海外华人中医界最大的学术团体-世界传统医药论坛的名义,向国内有关中医管理部门及主要学术组织表达我们的质疑和诉求。
质疑之一,用西医的标准和研究方法来检验中医是否有意义?
本次研究的分组设计,安慰剂设计是完全按照西医临床研究的设计要求,得出的结论是中药制剂中风醒脑液的疗效与安慰剂无差别,不能改善脑出血患者的功能预后、生存率和生活质量。这是首次发表在世界顶级医学期刋上的有关中医研究的论文,得出的阴性结论可概括为5个字-“安全但无效”!
这篇文章一经发表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在世界各地引起巨大反响。虽然研究结果指向“中风醒脑液”无效,但其客观效果等于是向世界宣布中医药无效!这无疑对我们这些为了中医的荣誉,为了传统中医的海外传播,也为了我们各自饭碗在海外辛苦打拼的数万海外中医师们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
中医学、西医学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医学理论体系,中医强调辨证论治、三因治宜,个性化治疗,依据患者不同群体、发病不同阶段,给予不同的药物治疗。中医治疗脑血管疾病如果辨证精准是有切实疗效的,但在临床上不会有人仅用一个含有4味药的简单处方通治1600多例复杂的急性脑出血,即使是该制剂的发明者、国医大师本人,也不会在临床实际治疗中采用这样的方法。违反了辨证论治的原则,脱离了中医临床实际,这才是得出阴性结果的根本原因,并非中药对本病无效。
一个不容忽视的客观事实是,我们在海外应用纯中医的方法,治愈了无数疑难杂症,积累了无数能证明中医真正疗效的大样本数据,让无数包括出血性脑中风患者在内的病患们恢复了健康。而这项研究为了遵循西医的研究设计,却完全罔顾客观事实,违背中医自身规律和临床实际,抛弃中医辨证论治的基本思想,一味地片面追求随机、对照、双盲,表面上看好似科学严谨,实则是削中医的足而适西医的履。请问,花费国家重金进行这样脱离中医临床实际的研究,有何意义?
质疑之二,我们退一步讲,即便回到现代循证医学的本身,该项研究的设计及统计结果仍有许多漏洞,错误频出。
我们论坛汇聚了大量中西医学专家,包括世界著名顶级医学专家。大家从现代医学角度也对该项研究提出种种质疑。
有美国同仁提出,该临床研究的给药天数是28 天,而统计结果是发病90 天以后。其中没有注明28 天以后病人给予何种治疗或没有治疗?脑出血血块吸收的天数平均是2 至3 个月,脑功能的修复则需要更长时间。而本研究给药天数明显短于脑出血治疗需要的周期,何况本研究对象为中度以上出血及症状者。所以,该项研究的设计对脑出血的病理和生理修复所需要的时间和所对应的治疗周期缺乏认真的论证,存在明显的缺陷。
有英国同仁分析了处方中的4味中药,其中川芎的主要成份为川芎嗪,大量实验研究表明川芎嗪对血小板聚集有抑制作用,具有抗凝血作用,能增加脑血流量,改善脑缺血,主要使用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 另一成份大黄也具有较强的活血化瘀作用。在出血性脑血管疾病中是否适合,无论从中医还是从西医的药理,这样的用药都值得商榷。
还有专家指出,该实验设计没有提及西药的治疗方案,试问26家医院的医生水平都一样吗?一千多例患者,开出的西药都一样吗?脑出血患者轻重不一,有的血压下降,有的血压升高,有的颅压增高,有的意识障碍,有的呼吸衰竭,西药的医嘱不可能都一致,但文章中没有介绍。如果说都有用抗凝剂,那么用的那一种?剂量如何? 抗凝剂与活血化瘀中药之间对血液流变学是怎样交互影响的?这种中西药同时应用的综合效果是抗凝血还是促凝血?
留美分子药理学博士谭亚娣指出,该研究在统计学计算中错误连连,在森林图中13对均值,其中计算均值差算错了6个;特别是那个血肿位置在皮质叶的差异有0.16的,写成了0.12。同时指出,相关图中的结果显示在几个亚组中药物组显著优于安慰剂组,包括:65岁+:药物组优于安慰剂组差异接近统计学显著;“血肿 15ml+”和“血肿位于皮质叶”: 药物组优于安慰剂组,差异达到统计学差异。但这些都被作者`强词夺理地抹杀和淡化。凡此等等,我们在此不逐一而论。
质疑之三,中医科研的目的是什么?是不断提高医疗水平、攻克医学难关,更好的为人类健康而服务,还是为了不惜一切代价冲击顶级医学期刊?
中医药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目前,中医药已经传播到世界196个国家和地区,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建设了30个中医药海外中心。全球接受过中医药相关治疗的人数已超过世界总人口的三分之一。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显示,中医药已超过武术和饮食,成为最具代表性的“中国元素”,成为走出国门、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张亮丽的名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我们花了几十年的努力让海外患者和西医对中医的疗效有了一些信任,这一篇以偏概全的论文,让我们的努力损失大半。真金不怕火炼,我们对该项研究的质疑并不是要掩盖这种"阴性”结果的存在,而是坚决反对打着“科学”的旗号来抹黑中医。这种“副能量”的所谓“研究成果”极具破坏作用,客观上为反中医思潮提供了弹药。
我们的诉求是:
第一,恳请国家的有关部门认真的分析该文的利弊,在可能的情况下作出一些挽救措施。
第二,希望今后在科研设计、立项审核、以及管理上做一些政策引导。对于这种争议较大的所谓“研究成果”,应仅局限在学术界争呜讨论,不应大张旗鼓“庆功”式的带偏舆情。该文作者有2400万科研基金,做出这样的结论,从客观效果上看,就是花钱在顶级期刊上否定中医,这样的研究意义何在?
第三,中医药出海包括学术研究(论文)成果对外发布,应该有监管和协调;应该大力宣传正能量,抵制和减少“副能量”,才能贯彻执行习总书记在关于中医药工作批示中强调:“要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传承精华,守正创新。”
世界传统医药论坛
2024年12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