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药业出口:浓缩异形片、浓缩丸、颗粒剂、饮片和中医药器具等
医疗资讯 我要投稿
环球健康资讯 —— 2024年10月2日
来源:世界传统医药网 2024-10-02 [医疗] [医疗资讯]

环球健康资讯汇总 2024年 第40周

 

 

本网站定期更新环球健康新闻资讯,欢迎关注首页以阅读最新文章。

WWW.TMBOS.COM

 

 

 

大脑“编码”时间和经历之谜揭示 可为医疗及AI领域研究确定新方向

来源:科技日报

 

科技日报北京9月25日电 (记者张梦然)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健康中心领导了一项前沿性研究——人类大脑究竟如何“编码”并理解时间及经历的信息。该成果为神经科学领域的一个基本谜团带来了答案,还可用于开发神经假体装置,为未来医疗和人工智能(AI)领域带来新的研究方向。相关论文发表在25日的《自然》杂志上。

科学家曾利用脑部记录和神经成像来探索大脑如何处理空间导航,结果表明,人类大脑的海马体和内嗅皮层两个区域都发挥了关键作用。进一步研究发现,类似神经活动还可代表非空间体验,如时间、声音频率和物体特征。

在新研究中,团队招募了17名难治性癫痫患者。他们的大脑中曾植入深部电极以接受临床治疗。团队为参与者设计了一项涉及行为任务、模式识别和图像排序的复杂任务,在整个过程中,团队记录了他们的神经活动。

由于此次直接记录了人类单个神经元的活动,团队得以发现特定类型脑细胞的放电方式,这能反映出一个人经历事件的顺序和结构。当经历结束后,大脑会保留这些独特的放电模式,并在休息时快速重现。不仅如此,大脑还能凭借这些习得的模式,为未来将接受的刺激做好准备。

这一发现首次提供了证据,证明特定脑细胞是如何整合时间与经历信息,并对其提取和保留的。新研究的另一项开创性发现是,人类海马体和内嗅皮层中的一种“概念细胞”,会对特定的个体、地点或不同的物体作出反应,这似乎成为了人们记忆能力的基础。

对大脑来说,空间和时间这两个信息类型截然不同,而这项研究首次向人们展示了大脑如何使用类似的机制来表达不同的信息,这一重大发现为神经科学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大脑的海马体和内嗅皮层两个区域,在人类的记忆功能中举足轻重。现在,科学家在神经层面上证明了这两个系统是如何将事件按时间轨迹进行结合的。这个奇妙的探索不限于理论研究,还可帮助开发出神经假体装置,切实增强人们的记忆力或其他认知功能。随着时间的推移,科学界对大脑识别模式的发掘必将逐步加深,进而真正理解人类大脑如何形成记忆、预测未来潜在结果以及指导人们的行为。

 

 

 

专家呼吁启动“人类基因组计划2”

来源:科技日报

 

科技日报讯 (记者刘霞)在近期出版的《细胞研究》杂志发表的一篇社论文章中,20多名专家共同呼吁:大幅拓展并深化人类基因组研究,尽快启动“人类基因组计划2”(HGP2)项目。

专家提出,通过HGP2项目对全球100多个国家的1%人口(约8000万人)的基因组进行测序,以识别、绘制和测序所有人类基因组,最终为每个人打造精准医疗方案。

精准医疗的核心在于根据个人或特定群体的具体特征,综合考虑基因组、环境及生活方式等因素的个体差异,为其量身定制医疗和预防策略。精准医疗涉及运用先进的技术、数据分析和干预措施,预防疾病、促进人类健康并提升人口整体素质。

除为全球1%的人口进行基因测序外,HGP2项目的任务还包括深入分析遗传变异,并制定行之有效的干预策略以预防疾病。HGP2项目将为更多人开启利用自身基因组过上更健康、更长寿生活的全新可能,从而实现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初衷与愿望。

专家也提醒,全球科学家应通力合作,让后代都能获得精准的药物治疗。如果不加控制,精准医疗可能会成为富裕国家的特权,财富的不平等会加剧健康不平等。

 

 

 

新血型系统能降低输血风险

来源:科技日报  记者:张佳欣

 

ABO和Rh血型系统都匹配,为什么有时却会输血失败?这是一个50年未解的谜团。

早在1972年,一名孕妇的血液样本被采集后,医生惊奇地发现她的血液红细胞表面缺乏一种普遍存在的细胞标志物——AnWj血型抗原。血型抗原是红细胞上的蛋白质,缺乏这些蛋白质会导致输血时出现严重反应。半个多世纪以来,简单输血引起的一系列罕见但严重的并发症,都与这种关键的免疫系统触发抗原分子缺失有关。

现在,来自英国国家医疗服务体系的科学家终于确定了AnWj与MAL基因的分子关系。他们发现,罕见病例中缺失的AnWj抗原存在于“髓鞘和淋巴细胞”(Mal)蛋白中,科学家将新发现的系统称为MAL血型。

说到血型系统,最熟悉的便是ABO或Rh两种系统。实际上,科学家已知有46种血型系统,它们具有各种特征和抗原。AnWj抗原有助于输血安全,但它却存在于罕见的血型系统MAL中,即最新发现的第47种血型系统。

如果AnWj阴性的人接受AnWj阳性血液,他们的免疫系统可能会发生反应,导致并发症。

全外显子组测序(即编码蛋白质的所有DNA的遗传测序)实验表明,这些罕见的遗传病例是由编码Mal蛋白的MAL基因中的纯合子DNA序列缺失引起的。也就是说,MAL基因突变可能导致血型为AnWj阴性。

实验中,科学家还将正常的MAL基因引入细胞并观察AnWj抗体的特定反应性,这是确认Mal蛋白负责携带AnWj抗原的关键步骤。

研究显示,超过99.9%的人是AnWj阳性,他们的红细胞中存在全长Mal蛋白。相反,AnWj阴性的人则缺乏这种蛋白质。科学家认为,这是由于遗传或某些疾病引起的,例如血液病或癌症。遗传性AnWj阴性病例极为罕见,研究期间仅发现5名基因性AnWj阴性个体。

随着MAL血型的发现,研究人员可开发新的基因分型测试来识别AnWj阴性个体,从而有助于确保患者在输血过程中的安全,减少不良输血反应的发生。

 

 

 

1型糖尿病有望摆脱胰岛素注射治疗

来源:光明日报  记者:晋浩天

 

 

从北京大学获悉,我科学家团队利用化学重编程诱导多能干细胞(以下简称“CiPS细胞”)制备胰岛细胞治疗1型糖尿病。在临床试验中,首例接受移植的患者恢复了内源自主性、生理性的血糖调控,移植75天后完全稳定地脱离胰岛素注射治疗,目前疗效已稳定持续1年以上,实现了临床功能性治愈。该成果25日晚发表在国际权威期刊《细胞》上。研究团队由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沈中阳、王树森研究组与北京大学、昌平实验室邓宏魁研究组等组成。

“本研究对于糖尿病治疗具有重要意义。”邓宏魁介绍,糖尿病是全球范围内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之一。当前常用的治疗方法,如胰岛素注射、降糖药物等,难以实现血糖的精准调控,导致多种并发症发生,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会危及生命。经过40多年的临床积累,胰岛移植治疗糖尿病已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但人胰腺供体短缺的问题,严重限制了其广泛应用。

多能干细胞制备的胰岛细胞为糖尿病移植治疗提供了新来源。记者了解到,多能干细胞具有无限增殖的特性及分化成生物体所有功能细胞类型的能力,在细胞治疗、药物筛选等方面具有广泛且重要的应用价值,是再生医学领域最具潜力的“种子细胞”。

经过20余年系统性研究,研究团队以糖尿病治疗为切入点,基于化学重编程的关键核心技术,建立了人CiPS细胞高效分化功能成熟胰岛的方案,并在灵长类糖尿病实验动物模型体内证明了所分化出的胰岛细胞治疗糖尿病的可行性、安全性和有效性。2023年6月,研究团队正式获批国家干细胞临床研究备案,开展了人CiPS细胞来源的胰岛细胞移植治疗1型糖尿病的探索性临床研究。

研究入组的首位患者是一位病史长达11年的1型糖尿病病人,通过强化胰岛素治疗仍无法有效控制血糖。患者在接受自体人CiPS细胞分化胰岛移植治疗后,空腹血糖水平逐步恢复正常,外源胰岛素需要量持续下降,从移植后第75天开始,患者可完全稳定地脱离胰岛素注射治疗。移植5个月后,患者血糖达标率已从基线值43.18%持续提高到98%以上,并维持在该水平,表明血糖控制稳定。另一个重要指标糖化血红蛋白,在移植后一年降至4.76%,表明全身血糖水平长期处于非糖尿病状态,达到正常人水平。

截至论文发表时,患者已完全脱离胰岛素治疗超过1年,临床数据达到1年有效性和安全性终点,无移植相关异常迹象。值得一提的是,这项研究还首次在临床上实现了通过超声和核磁对移植物的有效监测,极大提高了干细胞临床治疗研究的安全性。

“这些结果初步证明,化学重编程多能干细胞制备的胰岛细胞疗法安全有效,实现了1型糖尿病的临床功能性治愈。”邓宏魁表示,化学重编程技术制备的功能细胞在临床试验的成功,表明化学重编程有望成为高效制备各种功能细胞类型的通用底层技术,为细胞治疗的广泛应用开辟了新路。

 

 

 

中国航天医学领域取得初步成果

来源:人民日报

 

本报北京9月25日电 (刘诗瑶、占康)据第二届航天医学前沿论坛传来的消息,我国空间站已在航天医学领域取得初步成果,将助力载人登月和后续其他深空探测任务的实施。

第二届航天医学前沿论坛近日在浙江杭州召开,由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主办,浙江大学医学院承办,北京理工大学、宁波大学协办。与会专家学者深入交流航天医学前沿理论和未来发展趋势,面向载人登月等深空探测任务中航天员地外生存保障问题,探讨如何突破人类地外生存面临的挑战。

航天医学对促进大众健康也具有推动作用。我国取得了国际首例失重对细胞内钙信号影响的可视化研究、国际首例人工血管组织芯片研究等多项重要研究成果,为大众心血管、骨肌系统、神经退行性病变、人类衰老、药物防护与筛选等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撑和技术平台。

 

 

 

美媒:研究显示儿童近视率显著上升,全球已有1/3以上儿童近视

来源:环球时报

 

【环球时报综合报道】据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26日报道,最新研究成果显示,过去30年间,全球儿童近视率显著上升,儿童近视比例已从1990年的24%激增至去年的36%。到2050年,儿童近视比例可能继续上升至接近40%的水平。

研究发现,不同地区儿童近视率差异很大,东亚国家儿童近视率最高,是白人儿童近视率的两倍多。

其中,日本儿童近视率全球最高,达86%;韩国其次,达74%。此外,城市儿童近视率高于农村,女孩近视率略高于男孩。

研究人员表示,家长应关心孩子用眼卫生,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学生应加强体育锻炼和户外活动,少看电视、少打游戏、少上网。同时,教育部门也应当采取行动为学生减负。

有专家建议,儿童保护眼睛可遵循“20-20-20规则”,每20分钟休息20秒,眺望20英尺(约合6米)远的地方。如眼部干涩,也可考虑使用滴眼液。(甄翔)

 

 

 

NBA名宿穆托姆博因脑癌去世,终年58岁

来源:@央视体育

 

据NBA名记Shams消息,篮球名人堂成员迪肯贝·穆托姆博因癌症去世,享年58岁。穆托姆博被称为“非洲大山”,曾先后效力过掘金、老鹰、76人、篮网、尼克斯和火箭,2009年退役。职业生涯四次获得最佳防守球员,8次入选全明星,3次入选NBA最佳防守阵容一阵,2015年入选名人堂。

 

 

 

荷兰向加沙地带提供300万欧元紧急食品援助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海牙9月25日电 荷兰政府25日宣布,将向加沙地带提供300万欧元紧急食品援助,应对当地儿童营养不良问题。

据荷兰政府当日发布的公告,荷兰上一届政府预留300万欧元,原定划拨给联合国近东巴勒斯坦难民救济和工程处(近东救济工程处)。今年7月荷兰新一届政府就职后,决定将这笔资金转赠给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用于援助加沙地带儿童。

公告称,当前加沙地带人道主义危机仍在持续,许多民众面临食品短缺。利用本轮300万欧元援助,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可继续向加沙地带提供营养包,应对当地儿童营养不良问题。

此外,公告表示,近东救济工程处在加沙地带人道主义援助中发挥重要作用。明年1月,荷兰新政府将如约向近东救济工程处发放年度捐款。

公告称,自2023年10月新一轮巴以冲突爆发,计入本轮300万欧元援助,荷兰政府已通过各类援助组织,累计向加沙地带提供6900万欧元人道主义援助。

今年年初,因以色列当局指控12名近东救济工程处员工涉嫌参与2023年10月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对以色列发动的袭击,欧美多国一度暂停向近东救济工程处捐款,其后在收到近东救济工程处“整改”承诺后恢复捐款。

在欧盟层面,除荷兰等欧盟成员国,2024年欧盟决定向近东救济工程处捐赠8200万欧元,向巴勒斯坦提供6800万欧元人道主义援助,援助金额总计1.5亿欧元。(完)

 

 

 

日本近期手足口病患者数罕见增加 政府呼吁做好防护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9月25日电 综合日媒报道,近期,手足口病在日本多地呈增加趋势。与往年进入9月后患者逐渐减少相比,此种情况十分罕见。日本厚生劳动省呼吁民众加强防护。

据报道,根据日本国立感染症研究所9月24日的最新通报,9月9日至15日的一周内,日本全国约3000所医疗机构报告的患者人数超2.5万人,平均每个医疗机构报告超8人,是过去10年同时期的最高值,也是2023年同时期的5倍多。

报道指出,由于今后感染者仍会出现持续增加的可能性,厚生劳动省呼吁民众多洗手,避免共用毛巾等。

据介绍,该病夏季为流行高峰,主要在婴幼儿中传染,患者口腔、手掌和脚底等部位会出现皮疹或水泡,严重时会引发脑膜炎和心肌炎。

 

 

 

韩媒:韩国今年7月出生人口约2万,增幅创12年来之最

来源:环球时报

 

【环球时报综合报道】韩国少子化问题有望得到解决?据韩联社25日报道, 韩国统计厅当天发布的“7月人口动向”资料显示,韩国今年7月出生人口约2万人,同比增加1516人(7.9%),增幅创下2012年(1959人)以来同月最高,增长率也创2007年7月(12.4%)以来最高。

分析认为,因新冠疫情而推迟结婚的人群集中在2022年8月至去年上半年结婚,进而推高出生率。

不过,从今年前7个月韩国累计出生人口来看,总体仍同比减少1.2%(约13.8万人),只有4月、5月以及7月新生儿数量同比出现增长。韩国7月死亡人口约2.8万人,同比增加0.4%。死亡人口超过出生人口,韩国总人口自然减少7639人,连续57个月呈现减少趋势。

报道称,今年7月韩国共有近1.9万对新人登记结婚,同比增长32.9%,增幅创下1981年开始相关统计以来同月最高。韩国统计厅相关人士透露,男女双方均在30岁出头的登记数大幅增加。(韩雯)

 

 

 

香港《南华早报》:92通急救电话折射韩国难题

来源:环球时报

 

香港《南华早报》9月25日文章,原题:韩国医生罢工潮——92通电话后,韩国一女子因求医无门不幸去世   前不久,韩国一女子成为韩国医生罢工潮的受害者,引发热议。事发时,急救人员共计拨打92次电话,却没能找到一家可以接收该患者的医院,最终导致其因心脏病发作不幸去世。

10家医院均拒收

9月23日,政府人员告知在野党议员称,17日,当急救人员抵达该女子在釜山的家中时,她已经失去了意识,经历了多次心脏骤停。

护理人员联系了10家医院,但时逢假期,这些医院都找不出能够为她治疗的医生。一家医疗中心最终同意收治这名30岁的病患,但仍然无法提供复杂神经外科手术所需的医疗资源。

医院对她进行心肺复苏处理,暂时缓解了她的病情,但她仍需转院到条件更好的医疗机构。医护人员联系了几家大医院,但它们都拒绝了转院申请,原因是医护人手短缺。

最终,她死于心脏病突发。这一惨剧,是今年2月以来韩国医护人员大规模罢工潮造成的。医生们反对政府的医学院扩招提案,最终导致了韩国医疗卫生系统的全面瘫痪。

这其中,约有1.2万名实习和住院医生递交辞呈或选择罢诊,作为医护人员中最弱势的群体,实习和住院医生的平均薪资与专科医生相比,简直是杯水车薪。数据显示,这一群体每周的工作时间常常要超过100个小时,远远高于劳动法规定的52个小时。此外,由于得不到正式劳动合同的保障,他们甚至无法按照正规程序提出罢工,只能通过辞职进行示威式的“罢工”。

每1000人仅2.6名医生

尹锡悦政府发言人称,扩招提案旨在为韩国这一全球人口老龄化速度位于前列的国家,提供医疗工作者短缺的解决方案。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于去年11月发布的一项报告显示,在韩国,每1000人仅配备有2.6名医生,在发达国家中排名垫底;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韩国医院的接诊人数却名列前茅。

然而,基层医护人员认为,扩招可能会引发过度医疗,让医疗系统资金进一步紧缩;同时,他们也表示,自己的薪资和工作环境才是需要优先解决的问题。

这次罢工导致成百上千台手术以及大量医疗工作的延后和取消,对韩国的事故和急救应对能力提出了严峻的考验。

《韩国先驱报》披露了一项官方数据,今年1至6月期间,医院拒绝接收急救和重病患入院诊疗高达2645例,这比2023年全年的数字还高。

本月初,一名受了重伤的建筑工人在运往釜山的过程中,因辗转于医院之间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机,最终不幸身亡。4月,另一名高龄妇女在等待了5个小时后,仍然无法找到可以接受心脏手术的医院,最终不幸去世。

韩政府拒绝明年让步

目前,政府已向全国各地的急诊室增派了军医和公立医院的医生,以缓解紧张的医疗形势。同时,政府方面提议通过协商,妥善解决问题,结束当前的混乱局面。面对岗位的大量空缺,政府已经组织各大医院进行了连续两轮的招聘工作,尽管提供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但仍然门庭冷落。

此外,国会以多数赞成票通过了《护理法》修正案,明确规定助理医师可以独立承担部分诊疗工作,或辅助医生进行手术。但这仍然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多数疑难杂症仍需富有专业经验的主治医生操刀进行,这意味着当局必须尽快结束当前与整个医疗界的对立态势。 

上周,总统办公室再次敦促医疗界积极参与到磋商对话中,打破当前的僵局;政府方面表示,可以考虑在2026年对医学院招生额度进行调整,但并不会选择在明年做出让步。(华安译)

扫一扫即可下载客户端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