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定期更新环球健康新闻资讯,欢迎关注首页以阅读最新文章。
来源:科技日报
科技日报北京9月11日电 (记者张佳欣)视力下降会导致视网膜光敏感度改变。一项针对罕见遗传性眼疾患者的基因治疗临床试验结果显示,这些患者在接受治疗后,视力得到显著改善,光敏感度甚至达到了原来的100倍。这项试验由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佩雷尔曼医学院领导,相关论文发表在新一期《柳叶刀》杂志上。
研究人员称,接受最高剂量治疗的患者中,有些人的光敏感度甚至改善了1万倍。1万倍的视力改善,相当于患者在月光照耀的夜晚能够看清周围环境。
这项Ⅰ/Ⅱ期临床试验共有15人参与,其中包括3名儿童患者。所有患者均因GUCY2D基因突变而患上雷柏氏先天性黑矇1型(LCA1)。这种罕见的遗传性眼疾会导致患者在婴儿期便失去大部分视力。
所有受试者的视力均严重下降,最佳视力测量值等于或劣于20/80。也就是说,这些患者必须在距离目标物体20英尺(约6米)处才能看到一个视力正常的人在80英尺(约24米)处就能看清的物体。眼镜对这些患者的帮助有限,因为镜片只能矫正眼睛的光学聚焦问题,无法解决像遗传性视网膜疾病(如LCA1)等医学原因引起的视力丧失。
试验中测试了不同剂量的基因治疗药物ATSN-101。该药物由腺相关病毒5(AAV5)改造而来,并通过手术注射到视网膜下。治疗后,通常在第一个月内就能很快看到视力改善,并且至少能持续12个月。
此次,接受高剂量ATSN-101治疗的患者在暗适应FST(即在黑暗中感知最暗闪光的能力)的测试中,光敏感度平均提高了约20dB(即分贝),这意味着视网膜敏感度提升了100倍。在接受最大剂量的9名患者中,有2名患者的改善超过了40dB(即视网膜光敏感度提升了1万倍)。这表明治疗效果显著。
目前研究中未出现与药物相关的严重副作用。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北京9月16日电(记者 韦香惠)2024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简称“服贸会”)16日闭幕。健康卫生服务专题以“全球服务 共享健康”为永久主题,于9月12日至16日在北京首钢园区举办。
今年健康卫生服务专题展会共计有89家全球医药医械、原研创新、数智医疗、康养管理服务等领域头部企业以及特色医疗服务机构参与,以“线下+线上”的形式全面展示全球健康卫生领域的先进技术、产品、设备和优质医疗服务解决方案,展示内容覆盖预防、诊断、治疗、康复全健康周期。
本届健康卫生服务专题由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牵头,首都会展(集团)有限公司首次承办,中国医院协会作为学术支持单位。相关工作人员向中新健康介绍时表示,今年展区招展率达100%,总体国际化率达33.3%,世界500强及行业龙头企业占比35.96%,多项记录创历年新高。
展会亮点纷呈,20家国家医学中心、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试点医院及科技产业园区联袂登场,例如,香港大学深圳医院、北京市疾控中心、北京天坛医院、北京积水潭医院、阜外医院、人民医院、北京医院、北京亦庄生物医药园等重点展示了前沿医疗研究和科技成果转化。
中新健康注意到,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展区,AI脑电情绪评估系统吸引不少观众体验。据现场工作人员介绍,该系统利用AI和脑机接口技术,对脑信号高精度解读,用户只需花费3分钟,即可完成一次全面的心理健康评估。
据工作人员介绍,该系统以自主研发的高精度EEG与HRV采集系统为依托,设计便携快捷、高精度、低算力成本的便携式脑电信号采集与精神疾病辅助诊疗装置,满足校园、社会心理治疗与康复机构、家庭消费等不同的应用场景,有效观测全年龄段的精神状态并进行客观评价。
来自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的脑电临床特征测定系统、基于肠道微生物的抑郁症诊疗新技术等北京市医学创新和成果转化试点项目也在本次服贸会期间展出,呈现目前精神健康领域先进技术。
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展区,一系列心血管药械领域的创新项目引人注目,其中包括血管流量仪、心脏外科术中脑保护装置、心脏固定器、新型神经介入导管、动脉粥样硬化纳米靶向药物递送系统、微创冠脉搭桥手术系列专利器材及新型无液氦原子磁力计心磁图仪等。
服贸会期间,北京安贞医院与多家科技创新企业达成重要合作,包括签署医企联合实验室项目,在心室辅助装置治疗、AI数字模拟心衰辅助循环研究等领域展开深度合作,以及签订多项成果转化协议,此举将加速推动“多通道术中协同及质控机器人系统”等创新成果的转化应用,为医疗健康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完)
来源:科技日报
科技日报讯 (实习记者于紫月)记者9月10日从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获悉,该院神经内科武剑团队主导研发的灵犀医学脑血管病专病大模型(以下简称“灵犀大模型”)于近日发布。作为我国脑血管病领域的首个医学人工智能大模型,它将为脑血管病的规范化诊疗、个性化治疗和临床研究带来新范式。
脑血管病是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慢性病之一,具有高发病率、高患病率、高死亡率和高复发率等特点。然而,由于医疗资源分布不均,部分地区仍然存在医生短缺、诊疗水平参差不齐等问题,导致患者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灵犀大模型基于海量脑血管病临床医学数据构建,经过人工智能工程师和脑血管病专家历时半年的精心调训,具备卓越的专业概念理解、复杂推理和逻辑判断能力。它能提供精准的医疗指导和个性化治疗方案,提升规范化诊疗水平,提高医疗服务能力和效率,改善患者预后。
“医学人工智能的核心在于对海量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和智能分析,大幅提升临床诊断和治疗的准确性与效率,在缓解医疗资源紧张和提升医疗服务水平方面具有巨大潜力和优势。”武剑说,灵犀大模型可通过连续交互,持续获取必要信息并作出精准判断,切实提升诊疗规范性。
来源:央视网
央视网消息:9月12日,国家卫健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我国将建立慢性病综合防治体系。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联合10多个部门推动落实《中国防治慢性病中长期规划》,将心脑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糖尿病防治纳入到健康中国行动的总体部署,形成多病共防、多病共管的慢性病综合防治体系。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副主任于学军表示,截止到2023年,全国共建成485个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县区覆盖率已经达到17%。与此同时,以重大慢性病的早期筛查和早期干预为切入点,逐步建立起预防、筛查、诊断、治疗、康复全流程的管理服务模式,进一步推动慢性病的防治关口前移。目前,我国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已经从2015年的18.5%下降到2023年的15.0%。
国家卫健委相关负责人表示,要扩充优质医疗资源的规模和容量,积极引导和支持医疗资源向基层和边远地区下沉。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任雷海潮表示,大力开展互联网医院建设,全国互联网医院已经达到3340所,每年提供的互联网诊疗服务量超过1亿诊疗人次。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广州9月12日电 (记者 蔡敏婕)广东省卫生健康委员会12日发布消息称,“港澳药械通”第三批指定医疗机构名单发布,新增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南沙)医院、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广东省妇幼保健院、广东省中医院等25家指定医院。截至目前,“港澳药械通”指定医疗机构达到45家,实现大湾区内地9个地市全覆盖。
自今年4月起,广东省卫生健康委员会组织开展“港澳药械通”第三批指定医疗机构申报工作。通过地市资格评估,共有82家医院提交申报材料。
广东省卫生健康委组织具有港澳医疗合作经验的相关专家及相关部门负责人,前后开展两轮评审,最终25家医院通过评审,成为指定医院。
据介绍,25家指定医院均是二级以上医院,符合具备港澳医疗卫生服务主体资本或者实行了港澳医疗卫生服务行为及医疗合作等资质条件。同时,资质变更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等4家指定医院。
《关于印发粤港澳大湾区“港澳药械通”第三批指定医疗机构名单的通知》要求,各有关地级以上市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强对指定医疗机构的监督管理,各指定医疗机构要不断深化与港澳医疗卫生服务合作,加强临床研究与港澳药械申报进口工作,持续健全“港澳药械通”相关制度,确保进口港澳药械仅用于本医疗机构特定医疗目的,保障用药用械安全。
广东省2021年正式实施“港澳药械通”工作,先后于2021年8月、2023年2月公布两批次指定医疗机构名单。截至今年8月底,指定医院先后引进使用港澳药品医疗器械各40种共80个品种,服务惠及患者8000余人次,为大湾区居民健康福祉提供了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完)
来源:经济日报 记者 张 烁
近日,一种以“氢”为噱头的保健疗养模式打着治病养生、免费体验的名义,诱导老年人购买或者租赁氢氧机、办理吸氢卡等,让不少老年人上当受骗。
以养生保健为名的“坑老”骗局近年来不断花样翻新。这些骗局通常利用老年人对健康和长寿的关注,通过各种手段诱导他们购买高价但效果不明的保健品或接受无效的医疗服务,不仅损害健康,甚至可能危及生命。老年人成为养生保健骗局的受害者,主要由于老年群体普遍有求医问药的需求,而科学健康知识相对缺乏,对不断变化的欺骗手段认知有限,禁不住营销手段花样百出,容易掉入陷阱。
应对养生保健的“坑老”行为,首要任务是提升老年人防骗意识。应有针对性地开展老年群体反诈骗宣传,定期组织讲座或展览,帮助老年人了解最新的诈骗手段和防范措施,增强其防范意识。同时,多举措提升老年群体的健康素养,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养生观,摒弃保健品能“包治百病”的错误观念。
还要加强对保健养生机构的监管。加大执法力度,对于以治病为幌子,行虚假宣传、欺诈误导之实的不法机构,要露头就打,严肃查处,斩断利益链条。要创新监管方式,运用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加强各部门信息整合,积极开展联合执法,从而提高监管的覆盖面,织密防范网络。
此外,社会和家庭也应共同努力,为老年人创造一个安全、健康、和谐的生活环境。家庭成员应多与老年人沟通,了解他们的需求和活动,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提供帮助,不给骗子可乘之机。
来源:环球时报
【环球时报综合报道】据韩国《中央日报》11日报道,韩国梅毒病例激增,截至今年8月,梅毒患者数量是去年的4倍,约1800人。韩国疾病管理厅(KDCA)解释称,“此现象也反映了梅毒病例在日本等国的增加趋势,因此将现有的样本监控系统改为全面监控”。
据悉,韩国疾病管理厅根据韩国共同民主党徐美花(音译)议员办公室提交的数据统计发现,今年1月至8月,韩国累计梅毒患者人数为1881人。其中,梅毒三期患者人数为39人。
韩国《中央日报》介绍称,梅毒是一种典型的性病,主要通过性接触传播。与梅毒一期患者发生过1次性关系,大约1/3的人会被感染。医学界认为,安全套使用率下降的情况引发了梅毒的传播。一些避孕方式的普及,如上环避孕法等,导致人们减少使用安全套,从而促进了梅毒的传播。
除韩国外,美国、日本、加拿大等国家也面临类似情况。2022年,美国梅毒感染者达21万,创70年来新高。尤其是女性在怀孕时不知道自己感染了梅毒,从而导致新生儿患有梅毒的病例增多。先天性梅毒可导致40%的婴儿死亡,或引发发育问题如耳聋和失明。
韩国《中央日报》称,日本也有可能成为今年感染梅毒人数最多的国家。据日本富士新闻网(FNN)报道,截至今年9月初,东京都已有2460人感染梅毒,到今年年底,这一数字很可能超过去年的3701人。按性别划分,男女比例为7∶3;按年龄划分,男性平均分布在20岁到59岁之间,而女性则集中在20岁到29岁。为此,东京的卫生部门在新宿等人员流动量大的地区开设了24小时匿名检测室。
事实上,美国、日本等国家的梅毒感染问题,一直受到广泛关注。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去年11月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当年美国新生儿梅毒病例数达到3761例,较2012年的335例增长了10倍以上。
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表示,美国新生儿梅毒病例的增加是由于育龄妇女梅毒病例不断增加,以及社会和经济原因使一些人群不能获得良好的产前护理,疾病预防设施和资源持续短缺等。
日本《朝日新闻》此前报道称,在日本,通过性行为传播的梅毒正在以“五十年一遇”的规模扩散。2023年,日本感染梅毒人数约1.5万人,是10年前的约12倍。
日本性传播疾病学会梅毒委员会委员长、爱知医科大学教授三鸭广繁表示,“梅毒已经成为人们熟知的疾病”。他说:“梅毒在人们心中的印象是性行为频繁人群感染的疾病,但最近,被丈夫或妻子感染的病例越来越多。”(李晓)
来源:环球时报
【环球时报综合报道】据美国艾奥瓦州新闻网站“KCCI”11日报道,该州谢尔比镇的居民被警告不要饮用自来水,因为当地自来水变成了粉红色。
当地官员表示,自来水变色问题始于8日夜间,由于谢尔比镇的4口供水井中有2口未能正常启动,导致过量的高锰酸钾渗入供水系统,自来水变成粉红色。最初,官员们表示粉色自来水可以饮用,但他们在10日又改口并发出“请勿饮用自来水”警告。他们还称,粉色自来水中锰含量很高,过量饮用会引发健康问题,且对婴幼儿来说更危险。应急管理部门表示,居民只能用瓶装水来饮用、刷牙和烹饪,当地政府还向居民提供了应急物资。
谢尔比镇居民在接受采访时称,每次冲马桶,水都是粉红色的。而且这并非本地自来水第一次变色,之前还有棕色的,味道就像铁锈一样。报道称,早在今年2月,谢尔比镇的自来水就曾因锰含量过高而无法饮用。当地居民认为:“我们被忽视了,没有人在乎我们的看法。”
据报道,应急管理部门11日表示:“供水系统已恢复正常运行,高锰酸钾含量不再过量,但供水井中的水仍呈现粉红色。”不过,报道称,截至11日,当地自来水中的锰含量为每升0.62毫克至每升1.3毫克。(陈葭)
来源:环球时报
【环球时报综合报道】据日本《读卖新闻》17日报道,日本厚生劳动省当天宣布,截至今年9月15日,日本共有超9.5万名100岁及以上老人,这一数字较去年增加了2980人。在百岁及以上老人中,女性约占九成,约8.4万人,男性仅有1.1万人左右。
据报道,由于医疗水平的提升和护理服务的改善,日本百岁及以上老人人数在1998年首次破万,2012年突破5万。据悉,日本目前年龄最大的老人是居住在兵库县一家养老院的糸冈富子,现年116岁。今年8月,她被吉尼斯世界纪录认定为世界上最长寿的人。前纪录保持者玛丽亚上个月在西班牙去世,享年117岁。
据报道,日本全国平均每10万人中有约76位百岁及以上老人。若按都道府县进行划分,岛根县连续12年成为百岁老人比例最高的地区,其次是高知县(154.20人)和鹿儿岛县(130.73人)。百岁及以上老人最少的是埼玉县(45.81人)。厚生劳动省数据显示,2023年日本女性平均寿命为87.14岁,男性为81.09岁。人均寿命日趋提高的同时,也凸显出日本严重的老龄化问题。日本政府7月发布的数据显示,65岁以上人口占比已接近30%。(李晓)
来源:海外网
海外网9月12日电 据印度free press journal新闻网站报道,古吉拉特邦卡奇地区雨量增大,已有15人死于不明疾病,引发当地政府关注。
卡奇地区官员表示担忧,称发烧病例不断增加,已成为严重问题。“我们将立即采取行动,视察受影响地区,并评估民众的健康状况。”
古吉拉特邦政府已要求国家病毒学研究所对样本进行多种病原体的检测。此外,由于没有出现聚集性感染,卫生部门已排除传染病暴发的可能性。(海外网 李萌)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世界卫生组织当地时间12日发表声明称,持续的巴以冲突摧毁了加沙地带的卫生系统。目前加沙地带36家医院中只有17家还在保持有限的运作。世界卫生组织称,不安全的环境、袭击以及一再下达的疏散令,导致当地基础医疗和社区级别的医疗服务频繁中断,甚至无法提供。
据加沙地带卫生部门发布的最新数据,新一轮巴以冲突爆发以来,以色列在加沙地带的军事行动已造成超过4.1万巴勒斯坦人死亡。联合国数据显示,加沙地带约有190万人流离失所,巴勒斯坦平民面临愈加严峻的生存挑战。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摩洛哥卫生部当地时间12日宣布,在该国南部城市马拉喀什发现一例猴痘确诊病例。这是今年8月世界卫生组织宣布猴痘疫情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后,摩洛哥发现的第一例猴痘确诊病例。
摩洛哥卫生部在一份声明中说,这名感染者正在马拉喀什一家专门医疗机构接受治疗,目前情况稳定。摩洛哥公共卫生应急部门对其密切接触者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目前未发现接触者出现有关症状。
摩洛哥卫生部表示将及时向公众通报相关情况的最新进展,呼吁公众依靠官方渠道获取准确信息,以避免谣言及未经证实的信息传播。该部还呼吁民众积极采取预防措施,如常洗手、避免与感染者或疑似感染者直接接触、确保个人卫生等。
在世卫组织8月14日宣布猴痘疫情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后,摩卫生部门加强了对猴痘疫情的监测力度。此前,2022年6月至2024年3月,摩洛哥共发现5例猴痘病例,其中多数为输入病例,未导致接触者感染。
猴痘是一种病毒性人畜共患病。人感染猴痘的初期症状包括发烧、头痛、肌肉酸痛、背痛、淋巴结肿大,之后可发展为面部和身体大范围皮疹。多数感染者会在几周内康复,但也有感染者病情严重甚至死亡。
来源:新华网
新华社金沙萨9月14日电(记者史彧)刚果(金)政府13日晚宣布,将于10月2日开始第一阶段猴痘疫苗接种工作。
13日,刚果(金)举行例行内阁会议。根据该国政府13日晚发布的会议纪要,刚果(金)已接收265000多剂猴痘疫苗,并计划从10月2日至11日在全国开展第一阶段疫苗接种工作。刚果(金)政府表示将接收3000剂适用儿童的猴痘疫苗,有关工作“正在积极推进”。
13日,该国卫生部发布关于本轮猴痘疫情报告。其数据显示,今年以来截至9月1日,刚果(金)共报告猴痘疑似病例21835例,其中死亡病例716例。
世界卫生组织13日说,已批准总部位于丹麦的巴伐利亚北欧公司所产猴痘疫苗的紧急使用授权申请。这是首个获世卫批准用于抗击猴痘疫情的疫苗。
世卫组织8月14日宣布,猴痘疫情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世卫组织说,猴痘病毒新毒株“分支Ib”去年在刚果(金)出现并迅速传播,已蔓延至一些从未报告过猴痘病例的国家。8月26日,世卫组织启动一项针对猴痘疫情的全球战略防范和应对计划,以通过全球、地区和国家的协调努力遏制疫情蔓延。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当地时间9月17日,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驻苏丹代表耶特表示,苏丹正面临霍乱、疟疾、登革热、麻疹等多种传染性疾病的大规模暴发,大约340万五岁以下儿童面临感染风险。
耶特说,苏丹近期连降暴雨和由此引发的洪灾,加剧了传染性疾病的传播。他呼吁国际社会采取果断行动应对疫情,为苏丹的医疗卫生和饮用水处理系统提供支持。
2023年4月15日,苏丹武装部队与苏丹快速支援部队在首都喀土穆爆发武装冲突,战火随后蔓延至其他地区,并持续至今。持续一年多的冲突给苏丹医疗卫生系统造成严重破坏,苏丹全国疫苗接种率从冲突爆发前的85%下降至近50%。在冲突激烈地区,这一比例仅为30%,加剧了儿童感染传染性疾病的风险。(总台记者 赵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