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药业出口:浓缩异形片、浓缩丸、颗粒剂、饮片和中医药器具等
医疗资讯 我要投稿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回望十年非凡路 踔厉笃行再出发
来源:中国中医药网 2022-12-27 [医疗] [医疗资讯]
十年砥砺奋进,十年笃行致远,2012年~2022年,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全院干部职工在医院党委的带领下,以坚定的步伐聚焦发展主线、服务发展大局,统筹推进党的建设、医疗服务、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疫情防控、精细管理等各项工作。

 

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党的建设取得新成效

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坚持党对医院工作的全面领导

坚持和加强党对医院工作的全面领导,医院分别于2014年、2018年召开第一、二次党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新一届党委和纪委领导集体。圆满完成三轮巡视整改、两轮大型中医院巡查,始终把巡视、巡查整改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抓紧抓实抓好。2020年制定《医院章程》。严格执行请示报告制度,修订“三重一大”决策实施办法及党委会、院长办公会议事规则,建立科学化、规范化的决策机制。

加强思想建设,筑牢理想信念根基

坚持把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高质量开展了“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医院党委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主动权、话语权,宣传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连续2年设计编印《战“疫”岁月》书籍和画册,获得“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肯定并题词。

加强组织建设,全面提升基层党建质量

一是持续完善医院组织体系,优化医院基层党组织设置。2021年完成换届选举,注重选拔学术带头人、中青年骨干、业务能手担任党支部书记。让党旗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一线高高飘扬,在红区中成立临时党支部。二是持续开展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完善党员活动室建设。三是抓好党员队伍管理,做好发展党员工作。2012年至今共发展党员93名,2020年以来在抗疫一线医疗队临时党支部火线发展党员15名。成立香橼服务队、院级志愿服务队,做好党员关爱帮扶和抗疫一线人员关心关爱工作。

严把关公正用人,锻造高素质干部队伍

一是选优建强干部队伍。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制定医院中层干部选拔任用管理暂行办法,不断完善干部考评机制,每年组织中层干部考核及推优工作。建立青年干部人才库,为精准选人用人和医院干部梯队建设打牢基础。二是加强干部教育培养。依托医院管理培训班、中层干部培训班等开展学习交流。三是强化干部监督管理。加强对中层干部的日常管理监督,坚持抓早抓小,防微杜渐。

健全党管人才机制,铸就人才强院之基

坚持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制定《人才引进工作实施办法》,多措并举完善人才培养措施,拓宽人才引进渠道。医院先后建立了“‘131’后备人才-青年学术骨干”“青年学术带头人”等人才培养项目,推进精准化培养措施。制定《人才专项资金管理办法》,修订《进修管理办法》,提供人才专业提升平台。建立多维度、立体化人才评价体系。

从严监督执纪,坚持“三不腐”一体推进

医院党委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医院纪委落实监督责任。狠抓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落实,驰而不息纠正“四风”,加强重点领域监管,聚焦医药购销、招标采购、工程建设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开展医药领域腐败集中整治,推进廉洁风险防控管理。深化“清廉医院”建设,加强廉洁文化建设,筑牢防腐拒变的思想堤坝。

群团、统战、离退休工作不断提升

健全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民主管理制度,2021年完成工会换届选举;推进青年文明号建设,2020年召开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第二次团代会并完成换届选举。医院党委定期为离退休职工体检,组织离退休职工参观红色教育基地,充分发挥老同志的优势作用。持续完善统战工作,医院现有民主党派成员50人、无党派人士1人,天津市政协委员1名,河北区政协委员8名,党委每年召开党外人士代表座谈会,凝聚推动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思想共识和工作合力。

夯实治院“三线思维”,医教研防管迈向新台阶

医疗综合实力大幅提升

医疗服务质量稳中向好

医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一是深度聚焦“一老一小一急一投诉”解决服务难点、堵点问题;二是聚焦医疗质量与安全十八项核心制度,狠抓医疗质控管理。首创“五位一体”的安全查房,有效提升质量管理体系效能;三是以信息系统一体化提升改造项目为抓手,深化智慧医院建设。通过电子病历系统应用水平四级评审,引入“津医宝”APP,开通微信公众号线上问诊服务,营养点餐系统与智能住院通行系统上线运行,互联网医院上线运营,让“信息多跑路,患者少跑腿”的目标成为现实。

医疗技术稳中趋优

一是医院以“四个中心”建设为依托,不断提升急危重症救治及康复治疗水平。2017年成立NSICU(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重症患者救治能力显著提升;2019年获批“国家级示范防治卒中中心”;2021年通过了中国胸痛中心(标准版)认证;2021年被授予“天津市创伤中心建设单位”。二是重点专科建设成效显著,医联体建设持续发展。加强针灸脑病、肺病、妇科、推拿康复、中医外科、心病、脾胃、儿科、骨伤、皮肤科等优势专科和特色专科建设,推动脑病、肺病、妇科等重点病种诊疗能力达到全国先进水平。

健康扶贫任务稳中提质

医院高度重视健康扶贫工作,2012年以来,派出援甘干部35人,开展柔性帮扶,开展实地调研4次,免费接收进修医务人员35人次;派出援非干部11人、援疆干部7人、援藏干部8人,派出柔性帮扶青海泽库县藏医院人员30人次,派出援雄安医疗队员10人次,开展大型义诊23场。在“2019年中医药产业扶贫大会”上,医院获评“精准扶贫·中医药在行动典型案例单位”;2020年获“最美援青干部”荣誉称号1人。医院派出2名干部赴蓟州区开展为期3年的驻村工作。

教学内涵建设不断深化

医院教学管理质量常抓不懈

一是强化大学附属医院功能定位。2012年至今承担校级以上教改课题42项,获校级以上教学团队及个人荣誉称号108项。创新督教、督学、督管教学管理模式,截至目前完成3.6万课时授课任务,开展实训970余场,培训各类学生2.67万人次。2018年召开首届医院教学工作大会,充分发挥大学附属医院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作用。二是搭建人才培养基地。2015年启动首批“5+3”一体化专业型研究生培养与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并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2019年首次建立5个“中医临床思维教学门诊”,开展门诊教学模式研究;2021年天津市首次招收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社会化学员,医院作为天津市唯一一所基地完成招生。2022年首次承接大学医学生递进式综合考核第IV阶段技能考核,建立了专业“1+N”两站式技能考核新模式,同年获批实施中医临床教学基地建设项目,教学平台建设得到进一步完善。

师资队伍建设不断优化

一是全国全市荣誉奖项获得数量稳步提升。获中国医师协会颁发的全国百名“住院医师心中的好老师”称号1人、全国百名“优秀专业基地主任”称号1人;妇科教学查房团队获得天津市中医住院/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教学查房竞赛第一名。二是强化教师团队能力。2019年8月成立医学模拟教学团队,实现医院医学实践教学的重大改革;2020年首次举办博硕士研究生导师培训会,建立分层次师资认证考核体系。

思政育人工作成效显著

一是深化课程思政改革。首次举办课程思政教学能力竞赛。2018年,中医妇科学荣获“天津市高校新时代‘课程思政’改革精品课”。二是压实学生管理责任。2021年起开展院领导为学生讲一次党课、一次座谈会、一次汇报会的“三个一”工作,同时建立兼职辅导员队伍,定期联系学生,召开学生座谈会,实现少数民族学生谈心谈话全覆盖,规范教学管理,解决学生困难。三是守护学生身心健康。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开通“心理健康与咨询”帮扶热线。2021年举办学生小讲课竞赛,修编《应知应会手册》8个分册。围绕科研能力、执业考试、考研问题组织学生专题培训5次,系统化开展实训服务。

科研创新实力持续增强

科研制度体系逐步健全

一是深化科技制度改革。先后4次健全完善科研管理制度及工作流程,修订科研工作制度46项及流程37条,为医院科研活动营造规范的环境,创造良好科研学术氛围。二是增强基础研究支持力度。在重大项目管理上加强对重点课题的“一对一”专项管理与服务;多渠道筹措学科发展经费,规范科研经费的使用监管;增加科研项目获奖配套投入,增设“青苗计划”项目,平均每年投入各类科研配套经费约100万元。

科学研究实力不断提升

一是科研成果再创新绩。医院主持国家“973”“863”计划课题4项,科技部国际合作项目1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5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3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70余项,省市级及横向课题项目近200项,获各级科研奖项及成果40余项,获各类科研经费支持超1亿元。二是积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医院与天津技术交易平台建立合作关系,将医院获得的专利在该平台进行展示,促进交易。医院中药饮片质量追溯系统软件著作权已通过天津技术交易平台实现了技术使用许可权成果转化,受到多家企业关注。三是作风学风建设深入开展。完善了科研论文、专著发表前审核、发表后备案、科研成果使用前核查机制,定期开展科研诚信专项教育整治工作。完成全院3575篇论文及113项在研科研项目核查,多次组织宣传讲座,打造共建共治、风清气正的科学研究新格局。(李正全)

扫一扫即可下载客户端APP